焦虑症的形成与哪些有关?形成后又该如何照顾

/ 2

焦虑症的形成与哪些有关?形成后又该如何照顾

邹志贤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精神病院 四川德阳 618100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中的一类,以焦虑症状为主要特征。又可以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

612700b556a32_html_973fb7a3bca887.jpg

焦虑症的发病机制

(1)认知心理学派观点。认知心理学派认为焦虑是人在对事物认知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这种认知过程对于评价自我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当人感受到不良的环境刺激时,自然会出现一种紧张的情绪,这与正常情况下人体感受完全不同,然而这并不是导致焦虑症产生的唯一因素,当人体面对不良刺激时,认知会对这种不良刺激进行评估,对于某些人而言这种正常的评估过程会被扩大,导致不良环境造成的刺激程度增加致使人体选择逃离来面对这样的情况,这是出现焦虑症的重要因素。

相关研究显示,认知上会产生焦虑症的人群在对异常环境评价的过程中会将刺激因素扩大化、高估化。这类人群的心理特点就是过度警惕,以致于内心容易产生危险心理,导致身体本能无法做出应对措施而是采用了逃避的方式。由于在内心上产生了不理智的想法,因此他们会出现威胁的自发心理。这种无用而又强烈的心理会出现一个恶性循环过程,长时间对患者内心造成影响,导致患者长期饱受折磨,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面对刺激产生恐惧。

(2)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观点。一个关于焦虑症的传统行为理论为:焦虑症通过防范学习产生。当一个有焦虑症的患者在面对两种刺激时,人体会自动认为其中一个程度较轻的刺激是导致严重刺激产生的因素,因此人体会主动避免这个较轻程度的刺激,通过躲避这个较轻程度的刺激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在之后的行为中这种认识会不断上演,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认识的范围就会不断的缩短,将程度更小的刺激认为是导致其他不良刺激的因素给予避免,循环下去就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范围大大缩小,最后不可避免。

(3)神经学观点。神经科学观点认为,焦虑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疾病因素影响,而外部刺激仅仅是诱发因素。目前对于焦虑症的生理病变存在两种假说,一种为神经递质假说,另一种为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

致病因素

(1)疾病因素。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发生焦虑症的概率较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即使情况轻微也可能会引起焦虑症。同时焦虑症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发病前兆比如胰腺癌、帕金森症、脑瘤等等。一些研究发现,焦虑症与心脏疾病相关,多达一半的心脏疾病患者患上焦虑症。而患有焦虑症的男性患心脏病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三倍。

(2)遗传因素。通过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焦虑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同卵双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个人出现了焦虑症那么另一个人出现焦虑症的概率为50%。如果父母中有焦虑症患者那么孩子出现焦虑症的概率为25%。如果父母双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那么子女出现焦虑症的概率为50%~75%。通过遗传基因研究显示,出现焦虑症的患者的第11对色染体出现异常。

(3)饮食因素。有时候不良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是导致焦虑症产生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些焦虑症患者体内缺乏叶酸、维生素b12。既往研究人员认为焦虑症患者会借助香烟、酒精来麻痹自己,缓解焦虑心理。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长期过度使用这些东西会导致焦虑症发生或加重焦虑症。约有30%的严重焦虑症患者酗酒、抽烟。此外,焦虑症患者对尼古丁上瘾的概率比正常人高2倍。

(4)环境诱因。在众多的诱发焦虑症的因素中最大的因素为环境。令人感到压力的生活琐事以及对事物的失落感均可能诱发焦虑症比如丧偶、离异、丢掉工作、经济不好、健康问题等等。

  1. 药物因素。对于一些患者而言,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比如高血压患者、糖尿病、关节炎等患者也有可能会患上焦虑症。因此药物可能是导致焦虑症的因素之一。

  2. 个性。一些个性上的特质,如自卑、过于依赖别人、自责、悲观、容易被压力击垮等,都会使你较易患上焦虑症。

怎样照顾焦虑症患者

(1)对患者的照顾要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也就是不能过度关心。家属在照顾焦虑症患者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好良好的判断力,根据以往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行为、作息进行照顾,尽量不要使照顾患者成为家庭的中心,不能什么事都要帮助患者,一些生活中的小事需要患者自己进行,要使患者有自己的判断力、理解能力、行动力,在这基础之上帮助患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多开导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带患者做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在疾病时期要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多散心,降低焦虑程度。

(2)要让患者感受到家属对治疗的信心。焦虑症的治疗过程相对较长,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因此有些家属就会产生怀疑和顾虑,首先家属应该保持对治疗的信心同时在感到疑惑、顾虑时不能将感受表现在脸上,不能反应给患者,对于不懂之处可以私下多与医生沟通。在患者面前应该时常保持积极、向上、自信等态度,使患者感受到家属对治疗疾病的信心。

(3)督促患者坚持服药治疗,药物最好由家属保管:抗焦虑药若大量服用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药物由家属保管会更安全。不过如病人很敏感的话,家属对药物的监管可做得隐蔽些,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压力。

(4)适当的运动锻炼。家属应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虽然患者生病了但是不能使长期静坐,尤其是一个人闭门静坐,这样只会使患者的病情更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带患者去户外运动比如到公园散步、喂鱼、遛狗等等,这样有助于帮助患者接近自然,打开心扉,保持心情舒畅,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