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5
/ 2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王兆红

青岛西海新区人民医院 266400

【摘要】 目的:结论耳石的临床治疗采用联合治疗方法观察。方法选取我科2020年1月至5月门诊住院诊断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磺酸盐两倍的司他丁;观察组增加了一种基于口磺酸片的有条不紊地再放置方法;一周后观察第2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整体疗效为46.67%(14/30),观察组总疗效为93.33%(28/30),两组比较差异(P<0.001).方法恢复组合治疗耳石疗效较好.

【关键词】 耳石症; 手法复位; 甲磺酸倍他司汀; 疗效

对大多数医生来说,病因诊断是一个临床问题,而且近年来,绝大多数的病因诊断是由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和补充研究方法的使用而被发现的;但由于头晕的病因众多而复杂,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内科等临床问题在多个领域仍不清楚,如病理生理学,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根据眩晕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中心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两大类,比较特殊,它占耳石病例总数的30-50%,在最严重的病例中排名第一。耳石症又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ositionalparoxysmalvertigo,BPPV),眩晕/头晕所有头晕疾病中最常见的,专病诊所就医人数的25%。50至6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据报道,在30例经皮师应用的联合治疗耳石的病例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5月期间60例门诊和住院诊断患者,应用抽样数字表,分为监测组和监测组。其中对照组13男17女;年龄介乎35至78岁,平均年龄(60.4+8.0岁);后半规管管结石症17例,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4例,嵴帽结石症9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介乎33至79岁,平均年龄(58.9.4+6.4岁);后半规管管结石症19例,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5例,嵴帽结石症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耳石区及特征(P<<0.05)无差异。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医学会耳鼻喉科2007年制定的BPPV外用药定义:短暂性眩晕,由头部在一定位置运动引起,可分为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及混合型BPPV。诊断依据:头部运动在一定位置引起短暂眩晕的历史;电感试验变量与以下眼部震荡描述相容,具有疲劳和短潜伏期(<30s).其中,其中前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者头向患侧转45°,头挂在床下,在脸床上20°~30°角处,患耳向地时可见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下极,扭转成分向地);相反的方向,当我们回到现场。管状岩石上的震荡持续时间较短,通常〈1分钟;嵴帽结石症的眼震持续时间通常≥1min。BPPV水平半调节通道的抗震性能:结节病在Roll-test移位实验中可能有快速地向地性眼震,也适用于侧面,眼震通常持续约1分钟;嵴帽结石症在双侧Roll-test变位检查中均可诱发背地性眼震,且以健侧为主,眼震持续通常≥1分钟。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采用Dix-Hallpike变位试验,患者头部旋转快速到达45°躺下,头部悬挂在床下,与床面上20°~30°夹角,当看到眼球异常标志时,患儿向地时可见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相反的方向,当我们回到现场。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通常〈1分钟;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通常≥1min。

1.3 排除标准

排除循环后缺血、慢性眩晕、前庭眩晕、突发性聋、癫痫、偏头痛眩晕、前庭低血压,盆腔低血压,萎缩性低血压,丢失得肿瘤,外消炎和内耳自身免疫性疾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家药品名称H20040130)12mg,口服,一天三次。观察组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基础上加入了相应的复位治疗方法.其中后半规管采用Epley手法修复。具体操作:Dix-Hallpike手法诱发的眼球震颤消失后,头部旋转90度° 健康的一面。如果此时发生眼球震颤,则方向与之前Dix-Hallpike手法所诱发的方向相同。继续向下旋转头部90度° 身体旋转90度°. 此时,患者面朝地面,身体平躺在健康一侧,耳石顺势治疗,然后让患者坐起来。保持每个姿势直到眼球震颤和眩晕症状消失,通常至少持续30秒。采用Gufoni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具体操作:导管结石:要求患者快速躺下,平躺在健侧1分钟~2分钟,直至眼球震颤消失,然后快速将头部向下旋转45度° 保持体位2分钟后,立即帮助患者坐起。嵴胆结石:要求患者坐好,背部、头部挺直,迅速向患侧躺下,保持体位1分钟~2分钟,直至患者眼球震颤消失或明显减弱,然后迅速旋转头部45度° 向上,保持2分钟,让患者慢慢坐起来,然后根据导管结石继续复位。

2 结果

治疗1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统一评价。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1 2 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0

4

10

16

46.67

观察组

30

22

6

2

93.33

y





13.413

p





<0.01

3 讨论

近年来,BPPV的发病机制逐渐明确,主要是内耳所致结石从正常附着部位脱落,进入内耳迷宫。由于耳石与内耳迷路的液体比例不同,当体位或头位发生变化时,耳石就会迁移,从而引起内耳平衡受体的病理性刺激,导致平衡紊乱和眩晕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能累及各半规管,但后半规管是最常见的BPPV普通的。所有BPPV亚型均可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诊断BPPV是最有效的眩晕疾病。基于上述原则,BPPV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调整位置,使耳石恢复到稳定的位置抑制耳石迁移引起的不良刺激,从而治愈和缓解临床症状形状。所有BPPV亚型均可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诊断BPPV是最有效的眩晕疾病。基于上述原则,BPPV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调整位置,使耳石恢复到稳定的位置抑制耳石迁移引起的不良刺激,从而治愈和缓解临床症状形状。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一些患者在手法复位治疗后可能会继续这样做残留一些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的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原因是2008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发布了BPPV诊断和治疗指南尽管如此,仍会建议一些特定患者短期口服药物,以提高自主性神经症状,包括手动复位后自觉症状加重症状严重者拒绝手法复位治疗。研究表明结果表明,甲磺酸倍他司汀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内耳血流量50%; 减轻淋巴水肿和内耳压力;下前庭受体静息电位一个;平衡双侧前庭核放电;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为15%,可通过上述机制促进前庭代偿和康复,从而有效缓解眩晕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BPPV可显著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尤其是手法复位,方法简单,见效快,安全性高,并结合药物治疗,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头晕诊断流程建议专家组.头晕的诊断流程[J].中华内科杂志,2009,48(5):435-437.

[2]眩晕诊治专家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

[3]赵刚,韩军良,夏峰,等.眩晕和头晕实用入门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33.

[4]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