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语文学科育人的课堂表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3

素养导向下语文学科育人的课堂表达

于秀权

江苏省清河中学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语文课堂是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应立足学生的成长,把教学和育人充分融合。通过变革学习方式重塑语文学科育人品质,通过语言建构和运用发掘语文学科育人价值,依托于情境任务的设计,通过课堂对话来还原教学的本真意义,在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完成学科育人的任务。

关键词:素养导向 语文 学科育人 课堂表达


学科育人就是发挥学科的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新时代所必需的学科核心素养。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未来教师会消失吗》一文中指出:“尽管学科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和技能,但这无法抹煞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等人文色彩。教育承载着‘精神’,凝聚着‘价值’,体现着‘人性’,岂能只是冷冰冰的知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具备独特的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承载体。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师生生命的质量。关注课堂、改进课堂、聚焦课堂既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学生的成长,把教学和育人充分融合。课堂要依托于情境任务的设计,通过完整性的对话来还原教学的本真意义。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的本身。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自身发展,从而完成学科育人的任务。

一、在学习方式变革中重塑语文学科育人品质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科教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人类经验和精神文化成果的结果性知识,更要关注作为人的生命实践活动的关系形态和过程形态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不仅要拓展、开发学科内容本身的育人价值,更要充分开发学科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传授”走向“对话交流”。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是努力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教学唯有把学习对象同学生既有的知识关联起来,让他们发现自己理解的不足之处,才能让他们的知识、技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主动学习让学生从事有助于提升知识质量的学习,不是单纯地“了解”,而是意味着“理解”与“运用”知识、能够活学活用的知识。它重视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不是简单地记住教材内容,而是必须关联、归纳、内化为自身的东西。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与教学事务参赞米卡·蒂若伦说:不能强迫苹果树开出樱桃花。芬兰是全世界学生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在全球57个国家、40万左右15岁中学生参与的PISA测试中,芬兰中学生连续三次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教育非常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教师在教室内授课、不断让学生记笔记,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地给予,而需要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参与和互动。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是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去思考,让学生更具主动性。教师更多承担帮助的角色,帮助孩子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努力实现从个体学习到对话学习的转变。日本学者佐藤学说,“学习共同体”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培育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权者”。不过,要实现这个目的的症结在于儿童苦于异化的学习。学校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学术世界与现代社会的链接,实现同学习伙伴的链接以及同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自我学习路径的链接。

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儿童也包括教师在内,从根本上说属于“同他者分享”的存在。重视协同精神、同学习伙伴一道求得深层学习,就必然会提升自身与伙伴的学习过程,从而展开主体性、能动式的学习。  

为此,把握教科书的基本内容,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协同学习”中的对话,表达每一个人的思考,彼此听取各自的表述,不断推敲答案——这就是借助对话学习而形成的知识的建构过程。语文教师要确立 “对话”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建立“生本、生生、师生”的多种对话模式,让学生在多种互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学会接纳。

三是努力实现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无论哪一种课堂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在学习后比学习前有所“进步”。可以说,能够反思进步的内容就是深度学习的内容。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一是“问题产生”。在传统的知识传递型教学中是教师提问,不会有来自学习者的疑问。许多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努力设计有思维梯度、思维深度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要学会有效地接纳和利用。二是“问题分享”。通过问题分享,可以使得每一个学习者的才能形成协同的问题解决,即形成“我的学习”与“我们的学习”。三是“问题深化”。借此,学生的学习反思才有可能,才能进一步深化问题、产生新的可能,形成可持续学习的问题。

二、在言语建构实践中发掘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文学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每一种形式都以独有的姿态存在。新教材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精神主线,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题。选文与学生个体关切、社会重要发展密切关联。语文任务群教学围绕人文主题精选一类或一组文章,以阅读为基础,单元学习任务为驱动,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由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言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表达意义,教学中应在语篇、语用、意义、思维、运用等方面下功夫。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陈述、讨论、阐释、评价等言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篇章类型与篇章模式等篇章策略知识,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对语域的选择能力和得体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创造创新能力。

新教材中专门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贯串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经验和知识,培养探究汉语、汉字运用规律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教材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容与要求融入到了任务群学习当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习得语感,感悟语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站在言语风暴的中央,切实重视学生言语能力的训练、言语思维的建构、言语品质的提升。包括指导学生品味词句炼字之妙,修辞运用之巧,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等。如苏州中学园区校孙晋诺老师就“送别诗专题”的学习设计的活动是:学校文学社要开设“送别诗”专栏,假如你是栏目编辑,请以所给八首送别诗词为材料完成编辑任务。要求:

1.给专栏起一个雅致的名字;

2.专栏主旨鲜明,角度清晰;

3.给专栏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小序;

4.板块划分巧妙合理;板块也要有名字;

5.板块有简短说明,作品与作品之间要有过渡语;

6.适当装饰:花边、插图等。

学生的学习成果琳琅满目,创意迭出。然后教师根据每一条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纠错。让学生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某些哲理,某些学理,某些人生经验,并发现学习的路径。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订、制作。这个设计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让学生学到了相关语言知识,又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成为了成长中的一份记忆。教师还强调要把这份作业,装订存于图书馆,也成为了学校的一份记忆。

在言语建构和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学生的被动思考为主动探究,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言语表达,让学生的言语思维更加活跃。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打破学生对文本的膜拜,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重构。如教学《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时,通过提供名家对三篇散文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引领学生持续地追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沿着语言的河流不断上溯,走进文本的核心。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全面,让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更加丰富而立体。

三、在情境体验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柳夕浪指出:“将学科知识尤其是那些核心知识嵌入真实情境之中,特别是设计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是未来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着力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化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本学科的专业能力。但鉴于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的实际状况,教学中还需要跳出本学科的界限,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的情景,利用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

语文任务群教学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要教听说读写。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要了解单元教学设计的全貌:本单元的编写意图是什么?为何选取这些文本?设计了哪些核心任务?核心任务与文本有何关系?教材围绕“任务”提供了哪些教学资源?提出了哪些教学要求?然后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思考:选择和确定的教学内容体现文本 “思想”价值的知识有多少?体现文本“思维”价值的知识有多少?对于任务群来说,对文本的综合分析、比较鉴别、审美重构则更为重要。教师应根据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特点来界定学生应达到的认知程度,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针对不同的单元学习任务,不同的人文主题,不同的文本特征等,设计不同的任务活动。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通过对不同角度、不同类别内容的整合和比较,来设计教学重点和教学活动,借助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诠释、相互触发,让学生获得对原始文本更深刻、更多维、更透彻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角度变得更加多样化,思维层次获得更加丰富的拓展。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为“劳动关荣”,本单元第4课是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报道的三位都是所在领域杰出的劳动者,他们都有强烈的责任担当、高度的创新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这组文章共同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1.“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燕京第九景” 张秉贵、“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人民科学家钟扬,他们是怎样感动中国的?2.他们何以成为优秀的劳动者,成为感动中国的人?3.我们是怎么了解他们的?

四、在碰撞思辨中引领学生走向理性澄明

语文学科的发展积淀了语文的思想和方法、语文的精神和气质、语文的文化和价值,它们体现在语文学习的各个层面,滋养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教师应认真对学科活动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在冲突中辨析,深入理解文字、文章背后的人文精神、思想文化,体验理性思维方式。

新教材语文任务群教学以阅读为基础,更加关注学生在不同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更加凸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研究性,更加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价值,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文章具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价值,既彰显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又利用文本生成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思想含量和思维含量的阅读中学会如何阅读,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生长出关键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向上的力量。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学习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让学生的精神走向理性和澄明。

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在“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下,选取了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片段。作为一种重在表演的文学形式,可以围绕戏剧表演开展剧本改写、剧本编排、海报设计等丰富多彩的戏剧活动。在编剧与演出中体验戏剧语言的舞台性、动作性与个性化。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三部戏剧或(其中之一)的演出视频,要求学生赏析评判演员的表演,并不断思考“如果我就是演员,我会怎么演”这个问题。在欣赏与评价中理解戏剧的特征,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戏剧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思考与探究能力。观后可以组织戏剧沙龙、评论写作等活动。还可以要求学生以剧中某个人物的身份撰写内心独白,如以窦天章的身份,写他得知窦娥蒙冤被害后的心理感受;以奥菲莉亚的身份,写一篇她得知哈姆莱特“疯”了之后的日记;以周朴园的身份,在鲁侍萍面前为自己三十年前的所作所为辩解。通过摹写人物心理,帮助学生梳理和整合戏剧情节结构,把握戏剧矛盾与冲突,获得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

再如,还是在学习“劳动光荣”单元时,可以设置情境:李佳琦,人称“口红一哥”。一个拥有神一般带货能力的网红,曾创下一场直播卖出23000支口红,成交金额353万的记录。最火的视频观看量达2千万。2020年6月23日,李佳琦作为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上海。其招牌是扯着嗓子大叫:我的妈呀,买它!OH,MYGOD,太好看了吧。而张秉贵只是在百货大楼凭着“一口清”的本领让人敬佩,张秉贵精神是否过时了?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共识:张秉贵与李佳琦,两位跨时代的销售明星,同样将卖货这一普通的商业行为变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表演。他们一个在百货大楼的柜台里、一个在直播间面对着手机镜头,折射出的,是属于中国零售业不同年代劳动的风景,同样体现了劳动的价值。

总之,语文课堂应当从语文的学科本位价值出发,深刻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通过真实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聚焦认知冲突,引发思考探究,推动深度学习。让学生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①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②吴亚萍.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J].人民教育,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