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库丽艾扎 ·吾莫尔吾扎克

霍尔果斯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 新疆霍尔果斯市 835221


摘要:科技不断发展,各领域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的今天,作为人们生存的基础资源,土地直接关系着生产生活。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应用较为紧张,利用效率较低,甚至出现浪费现象,为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对此,应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力度,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及时转型,以发挥土地最大价值,在带动城市经济的前提下,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展望

引言

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聚焦于城乡范围内全地域覆盖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全地类要素联动的“来龙去脉”时空特征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制度政策之间“前因后果”驱动和响应的机制机理,是对土地利用转型体系化和系统化研究的补充和拓展。研究城乡土地利用转型不仅仅要研究土地利用对象的变化,最终是要通过引导和调控,达到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1土地利用转型内涵

目前,人们为了收获更多经济效益,采取各种形式利用土地,针对土地资源展开周期性经营、长期性经营。土地利用转型,以经济转型为基础,从根源上改变了利用形态。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利用形态加以转变,提升土地资源使用效率。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趋势逐步朝向“应用土地改善自然环境”方向发展。我国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进一步评价环境,致力打造易于环境保护的土地应用模式。我国地理环境相对复杂,不同条件、不同气候下的土地转型模式略有差别。土地利用转型前,需展开深度调查,依据调查现状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2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2.1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来具体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源于系统分析中对系统状态与状态转移的定量描述。利用ArcGIS对任意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加,获取各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作为结构分析与变化方向分析的基础,可更好地表征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与用地功能类型变化。

2.2注重节约利用

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时,针对存量土地进行“摸底”,展开集约管理,是整个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于此,相关人员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时,应严格参照相关工作制度来推进。首先,应对现有规章制度予以“查缺补漏”,针对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漏洞等进行弥补,以便确保制度与实际状况高度符合。同时,应立足具体情况积极调整土地政策。另外,应运用各种各样的措施不断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应高效布局土地建构体系,推动土地资源投入、土地资源产出质量不断上升,最大化展现土地资源价值。

2.3实行退耕还林与耕地保护政策

当前土地资源开发过度,出现风沙灾害与水土流失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且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占用更多耕地面积。为了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证粮食安全,应有效引入耕地保护与退耕还林政策,将现有部分耕地退还为林地,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与生态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退耕还林措施,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带来更多发展时机。

3土地利用转型模式

为进一步探讨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基于“三生”空间二级地类构造转移矩阵。结果表明:1980—2000年,农业生产用地增加主要来源于牧草生态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生态用地,表明在此期间毁林开荒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也反映出农牧交错区农业生产用地对牧草生态用地的侵占极易发生。虽然牧草生态用地、林地生态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之间存在相互转化,但农业生产用地向牧草生态用地、林地生态用地的转移量明显不抵对其侵占量,说明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存在“边治理、边发生”、“已治理、又复发”的现象。另外,农村和城镇生活用地的扩张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用地,其他土地功能类型间的转化不明显。2000—2018年,农业生产用地主要转化为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牧草和林地生态用地,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迅速扩张;同时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林地和牧草生态用地持续减少的态势得到了遏制。总之,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受自然环境基底、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政策调控以及快速城镇化等因素影响,区域“三生”用地逐渐由竞合、冲突走向优化重组和协调发展。

3.1土地利用显性形态转变慢于隐性形态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40多年的增长与结构变革,在“重城轻乡”发展策略的驱使下,大量资源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空心化不断加剧。反映在土地利用形态上,农村人口资金外流致使依附于农村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村土地原有的功能形态和稳定性被打破,土地利用产生的服务价值不断衰减,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点空心化和农地家庭经营生产能力的退化,所导致的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呈现整体性退化。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闲置和农田经营格局的细碎分割,显然已不符合集约高效的土地资源利用要求和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的需要。从城乡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性而言,农村人口减少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农村人口外流率先打破了农村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结构的平衡,根本上讲,这是由社会发展整体生产力提升引发的农村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发生的转型。

3.2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是指某一种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变化所导致的区域生态质量的变化,可表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有利于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综合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显性形态的转型主要关注的是土地利用数量方面,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转型主要关注的则是土地利用质量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只要基础数据获取比较完整,对于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的定量研究无论是沿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一些传统数理模型或是GIS技术,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都是相对完善而成熟的。而对于土地功能和效率的隐性形态变化的定量研究,目前研究的核心仍停留在土地利用各地类适当归并基础上的基础数据和遥感影像图的获取上,对于土地权属、土地等级质量、经营方式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基本还处于盲区,原因一方面是相关数据的缺失、时点不连续及不公开;另一方面是质量变化的长期动态监测和排他性难度大;最后一点是社会调查相关数据的工作量太大而代表性和可信度又不高。但毋庸置疑的是,相对于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研究,针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的研究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得到重视。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资源亟待转型升级,加强利用管理力度。但转型升级过程较为复杂,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促进土地转型利用工作的规范发展,优化土地资源,实现城乡统筹进步,助力国家经济升级。

参考文献

[1]王惠存.论县级及以下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措施[J].现代农业,2020(10):72.

[2]胡东明.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9):143.

[3]于岩峰.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不动产登记管理研究[J].地产,2019(4):68-69.

[4]乔陆印.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整治的内涵重构与系统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2):58-65.

[5]马丽君,程久苗,程建,等.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7):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