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九味羌活汤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浅谈九味羌活汤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

安永强

土右旗中蒙医院 内蒙古包头 014051


摘要:九味羌活汤记载于王好古的《此事难知》,为张元素所首创,是治疗外感风寒,湿热内蕴的传世名方。后世医家在充分继承先贤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在现代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步。本文将从现代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创新等方面简单总结。

关键词:九味羌活汤 临床应用 创新


九味羌活汤,又名冲和汤,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生地黄、川芎、黄芩、甘草九味药物组成。据书中记载:“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征三阳禁忌。解利神方”。是进一步完善麻黄汤证及桂枝汤证而创立的方子。在中医同仁的努力下,我们不断的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取得创新,使其作用范畴不断扩展。现综述如下:

  1. 现代实验研究

九味羌活汤是古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临床运用疗效显著,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许多医家已不再满足只在临床上去摸索发展,也开始采用现代实验技术来研究和阐释其作用原理。如卿玉玲[1]等人给2, 4-二硝基酚致大鼠与家兔发热模型,醋酸扭体法与热板法研究中的小鼠模型以及巴豆油、醋酸致炎研究中的小鼠炎症模型用药,结果证明此方可以有效抑制发热模型动物体温的升高, 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的肿胀度。体现其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沈映君[2]等人通过小白鼠试验证明此方可以明显促进自身抗体产生,从而加速机体对内毒素的清除。高灵玲[3]等人用九味羌活汤对营养肉汤培养基中的细菌做了细菌抑制实验,证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邱赛红[4]用九味羌活丸和九味羌活袋泡剂 10g/kg灌胃大鼠, 结果提示本方对角叉莱胶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2.临床实验研究:

2.1 方解:连建伟[5]解读此方为防风、苍术辛温发散,助主药祛风胜湿,汗而发之,是为辅药。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抑制头痛身痛;黄芩清气分之热;生地清血分之热;又防大队辛温香燥之品伤阴劫液,且汗本于阴,汗化于液,生地补阴,即是托邪之法,以上皆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九药配伍,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例。谢鸣[6]认为寒湿在表,治宜辛温发散、通络止痛。但对于素体阳旺的患者,治宜温散又不能太过,以免助热伤津。方中羌活辛温,主入太阳,发散风寒湿邪畅肌表,通利关节而止痹痛;防风、细辛、苍术以加强羌活祛风、散寒、除湿之力。白芷主入阳明,祛风散寒止疼痛;川芎主入少阳,祛风活血畅经络。黄芩清热燥湿、生地凉血生津,两味合清里热,兼制诸药辛温燥烈之伤津;炙甘草和中调药。方中羌活主太阳,白芷主阳明,川芎主少阳、苍术主太阴、细辛主少阴、防风兼入厥阴,所谓“药备六经”,有分经合治之妙。诸药相伍,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散邪清热和表里等功效。总之,此方的特点就是多方面、分经论治,是我们中医的“多靶点治疗”。

2.2 临床应用:根据“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如神”的理论。后世医家继承创新,将其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将九味羌活汤临床作用扩展至各种杂病治疗。刘海丽[7] 根据“与外感邪气、停于经脉、营卫不和”的病机理论, 以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 尤其在面瘫急性期, 显效显著。陈华等人[8]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内服,外用九味羌活汤酊剂涂抹治疗泛发性白癜风。用药 1疗程后, 头额部、手背部皮损区可见部分黑色素生长; 用药 3 个疗程后,面部白斑基本消失, 前胸部、腰际部、手背部皮损消退 68% 以上。随访年余,病情继续改善。还用此方治疗额窦炎,以九味羌活汤为基本方, 风寒痹阻型加桂枝 10g、炙附子 6g;血瘀阻络型加红花 10g、土元 6g; 痰湿中阻型加半夏 10g、茯苓 15g; 肾虚型加川断15g、山萸肉10g; 上肢麻木疼痛加姜黄 10g、桂枝 6g; 下肢无力麻木加牛膝 15g、川断 15g; 头痛加川芎15g; 头晕加天麻 10g; 久治不愈加炙穿山甲 10g、僵蚕 10g。每日 1剂,加凉水浸泡 1h后煎煮。1周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 2个疗程。临床用之, 一般可收到满意的效果。栾胜军[9]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其总结道:“在临床上,患者服药1周左右见效,25天左右症状基本消失,服药期间加强功能锻炼。”田志明[10]用九味羌活汤加减配合穴位贴药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180例,方用:羌活、防风、苍术、川芎、白芷、桂枝各15g,黄芩12g,细辛3g,甘草15g,辛夷花15g,苍耳子15g,白僵蚕15g,乌梅15g,巴戟天15g。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14天。肾阳虚家菟丝子15g。再用白芥子50%、细辛20%、甘遂20%、延胡索10%组成的药物贴穴位:百劳、肺俞、脾俞、肾俞、大椎。每次贴5小时,10天贴1次,3次为一个疗程。其中显效86例,占47.8%;有效72例,占40%;无效22例,占12.2;总有效率87.8%。李光芒[11]用九味羌活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2例,药物组成:羌活10g,防风10g,白芷10g,黄连12g,苍术12g ,熟地黄15g,肉桂4g(后下),川芎10g,三七参3g,甘草6g。针刺取穴:天枢、关元、上巨虚、三阴交、大肠俞、肾俞。上述治疗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结果在6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6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16%。徐仁[12]用九味羌活汤治疗外感牙痛26例,治疗效果:临床治愈(牙痛及其它伴随症皆消失) 25 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5% 。本组用药最少者2剂, 最多者5 剂。盛生宽[13]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高原反应的各种表现,大都在3剂以内症状消除,取得了满意效果且起效快。邱璐[14]等人根据“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故外感风邪,邪气犯脑可致头痛。使用本方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同时,畅情志、适劳逸、节饮食。临床疗效显著。

3. 剂型改变:

九味羌活汤煎煮汤剂的传统用法, 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 或医生避而不用, 或患者拒而不受,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其临床效应。宋国英[15]等人根据处方药物的有效成份,进行科学制备,制成口服液,通过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疗效。

思考与展望

目前九味羌活汤的应用虽然得到了极大发展,是这一千古名方再次发出光芒。但其应用还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比如虽临床应用范围增加,但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却没能更充分的去解释相关原理。还有剂型还是稍显单一等问题。这些历经百年验证的名方需要我们去努力最大限度的发掘它们。


参考文献:

[1] 卿玉玲, 田军. 九味羌活汤解热镇痛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3、4):21-23

[2]沈映君,王一涛,王家葵.解表方药研究的思路与实践[J].中医杂志.1992( 5) 52.

[3]高灵玲,郭群,苏玮. 6 种传统方剂单味中药颗粒体外抑菌作用比较[J]. 中成药. 1998,20( 6) 22.

[4] 邱赛红, 徐华雄, 首第武等. 九味羌活丸与袋泡剂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5(1)43.

[5]连建伟.名方选解[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9(6):56-57.

[6]谢鸣. 名方运用——九味羌活汤[J]. 中国中医药报.2009.1.8(005).

[7] 刘海丽.九味羌活汤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9.2(17)167-168.

[8] 陈华,叶柳贤. 加味羌活汤临床应用举隅[J]. 湖南中医杂志. 2008.24(2):74-75

[9] 栾胜军. 九味羌活汤加减治肩周炎[J]. 中外医疗.2008.(13):81

[10]田志明.九味羌活汤加减配合穴位贴药治疗过敏性鼻炎18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3):2-3.

[11]李光芒.九味羌活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2例[J].吉林中医药.2009.29(8):682-683

[12] 徐仁. 九味羌活汤治疗外感牙痛27例[J]. 四川中医. 2003.21(5):71

[13] 盛生宽. 九味羌活汤在高原反应症中应用体会[J].中医杂志.2000.41(11):657

[14] 邱璐,庄欣,张积宁,杨 洁. 九味羌活汤加味治疗血管性头痛验案举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7(14):2239-2240

[15]宋国英,阎艳丽,李春花等. 九味羌活(汤)口服液的制备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杂志.1997.22(6):38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