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提升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应对能力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提升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应对能力的体会

吕夏云

永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综合防治股 福建永春 362600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媒控制对策2017-2030”报告中指出,全球范围内近八成人口暴露于单一或多种病媒生物传染病感染的风险中,这也是病媒生物传染病在全球疾病构成与死亡构成中占比始终处于高水平的根本原因。全球传染病负担中,约有17%为病媒生物传染病,每年致死病例数达数十万,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极为重视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有效落实,本文主要就相关工作开展体会进行报告。

【关键词】病媒生物;传染病;监测

病媒生物传染病(vector-borne diseases)即虫媒病,是由各类病原微生物传播导致的传染性疾病,较为常见的病媒生物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1]。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极大程度提升了人们对虫媒病这一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2-3],也将虫媒病防控提上了重要位置。虫媒病的防控工作的开展与效果评估离不开病媒生物监测,一项某地区2017年至2019年的病媒生物监测报告[4]显示,结合病媒生物的具体特点实施针对性密度监测,如蝇类采用笼诱法、蟑螂采用粘捕法等,不同病媒生物的季节高峰存在一定差异,蝇类的密度高峰为6~8月,蟑螂的季节消长不显著,该项报告表明在虫媒病防控工作中,需要基于环境治理结合不同病媒生物季节高峰特点开展综合性防控干预以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降低虫媒病传染风险。加强相关监测力度,提升虫媒病应对能力是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 病媒生物传染病现状

蚊媒传染病(mosquito-borne disease)是虫媒病中的主要类型,以伊蚊、库蚊等为主,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蚊媒传染病有黄热病、登革热、乙型脑炎等。我国因地域辽阔,蚊媒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处于较高水平。唐振强[6]等的监测报告显示,某省2019年农户、公园、居民区等不同生境的蚊密度与构成比存在一定差异,以淡色库蚊为主,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等均较为常见。我国近年来蚊媒传染病流行形势也不容乐观,如登革热,2014年在广东省出现暴发流行,2017年至2019年期间湖南、山东等省份均有该疫情暴发。2016年全球暴发的黄热病对我国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乙型脑炎始终是我国常见的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有贵州、云南、宁夏、甘肃等,我党及政府极为重视乙型脑炎疫苗接种工作的普及与推广。

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仅次于蚊媒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等常见,我国发病率呈现一定升高趋势。鼠传疾病也是不容忽视的病媒生物传染病,如鼠疫、羌虫病、肾综合症出血热等。鼠疫属于甲类传染病,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消除状态,偶有个别病例的报道[7]。某市2019年病媒生物监测报告[8]显示,鼠类密度0.96%,小家鼠为优势鼠种,以7月为活动高峰。但实际病例数与报告病例数之间的差距尚待进一步消除。


2 病媒生物传染病防控

虫媒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两大类,其中社会因素即城市化进程、全球化发展与人口流动等,自然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与气候改变等。社会与自然因素均会对虫媒病传播的各个媒介产生影响,导致虫媒病的发生、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因而开展相关防控工作也需要从相关影响因素着手。①加强监测点位分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即建立了“四害”密度监测体系,发展至今已趋于完善,2009年全国爱卫会公布《全国爱卫办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有效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其生活习性与特征进行点位调整,以保障有充足的监测基数,提升监测密度水平。②监测方法改进:需要以我国法律法规为基础,充分明确病媒生物危害的同时,进行监测方法的改进。在常规监测的同时需要完善抗药性监测,相关研究显示通过抗药性测定进行杀虫剂的选择,能够有效避免低敏感性杀虫剂的使用,保障病媒生物灭杀效果[9]。近年来多种新型监测手段也逐步在监测工作中推广,如智能数字化鼠密度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等。③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通过风险评估有助于为病媒生物传染病预警、防控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④基于实际情况的针对性改进:病媒生物传染病防控工作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如客观环境与条件、防控设备、专业人员等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明确主要问题,以保障防控效果。⑤综合防治:病媒生物传染病的防治需要从环境、化学、物理、生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治,环境治理有助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有效抑制病媒生物的繁殖。化学、物理、生物等多方面的防治,如杀虫剂、光电诱杀、粘捕、病毒性杀虫剂等的综合应用,有助于保障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LIU Q Y,XU W B,LU S,et al. Landscape of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impact of ecology,climate,and behavior[J]. Front Med,2018,12(1):3-22.

[2]徐佳强,曾芳,吴艳,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及监护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5):1-3.

[3]刘起勇.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和实践——新中国7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成就[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30(4):361-366.

[4]刘雪,葛小伍,梁丽,等.2017-2019年徐州市主城区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1,27(2):124-128.

[5]冷培恩.重视病媒生物控制 切断疾病传播途径[J].上海预防医学,2019,31(8):615-616.

[6]唐振强,樊金星,刘吉起.河南省2019年病媒生物监测报告[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20,31(6):706-709.

[7]余向华,张孝和,倪庆翔,等.鼠传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5,26(6):634-636,644.

[8]于治远,李凯,李晓,等.2019年日照市重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20, 26(9):714-717.

[9]运玲,王福才,张秋芬,等.2016 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及周边区域主要病媒生物抗药性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8,29(2):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