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慧眼”——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2

给学生一双” 慧眼”——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

刘芳

齐河县晏北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 齐河 251100

摘要语文教学一直处在不断地改革中,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仍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学生不愿意写作,提笔就头疼,经常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写作文时往往东拼西凑,不知所云。在许多学生眼里,生活永远是枯燥,感觉没有什么可写。那么作文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写作的素材,从而让学生愿意写作,爱上写作。

关键词写作素材 留心观察 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

写作文一直让很多同学头疼不已。在大部分同学的意识里,“作文就是作出来的”,一些同学们平时看书少,生活经历也少,所以能作出来的东西少之又少。于是,写作文就变成了抄作文,凑字数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二是写作内容空洞乏味,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笔是心非;三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细细想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平时不善于观察,不注意积累素材;另一方面阅读量小,积累的词汇少,知识储备太欠缺。针对以上状况,谈谈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

一、留心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观察生活的意识,不善于捕捉写作素材。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淀素材。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用随笔的形式把学校、家庭、社会中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等素材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的故事等等。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年四季中,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等景物有什么变化?每天的学校生活中老师和学生在校园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他们做的事你看了有什么想法?还有今天老师讲的什么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同学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再如星期天节假日把你看到、听到的都记下来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因为是学生自己亲眼看见的,亲自体验的,所以都写的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不尽的新鲜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

(二)积极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生活的空间积累素材

教师要紧扣教材及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制作、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常“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有新鲜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并且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汇报观察到了什么,教师要提示学生在汇报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简洁性。等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再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引导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多演,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创设情境指导他们口语交际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童话故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成童话中的角色,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夸张表演,用心体会童话语言的神奇色彩,有了语言和情感基础以后,再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画面,并赋予他们童话的色彩,用奇妙的想象,用夸张的语言,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童话故事。另外,教师要适机把课堂延伸到户外,例如,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要求学生说秋天的快乐,写秋天的美丽,就可以组织学生去郊游,寻找秋天的足迹,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观察,参与活动中,积淀习作的素材。

二、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素材,从教材的范文中学习写作技巧,以此提高写作水平,有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写作资源主要有素材资源、语言资源及范文中的结构艺术。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教材中的素材资源。教材中的素材包括作者、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背景资料介绍、情节故事、甚至典故、名句等。积累好素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运用、善于运用教材中素材。例如在学习了《不懂就要问》后,学生在写关于学习的作文时就可以引用孙中山的典故,作文便不再那么单薄,让人读起来更有内涵。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引用文本中的语言资源。想要写好作文,学生要具备比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语言表达能力要靠平时训练才能够体现出来。学生首先学习积累文本中准确、贴切、有文采的语言,然后模仿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最后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新,只要持久地保持这种语言技能训练,就能把这种技巧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反复揣摩前几个小动物来寻求帮助时的语言,以及老屋的动作描写。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段落再创造,学生便提高了写作语言的能力。此外,课文中也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例如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写作文的时候建议学生直接引用或者间接引用,便会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中的结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就像记叙文,议论文就像议论文。记叙文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有记叙的要素。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和议论文都要讲究结构艺术,避免学生写出的作文“四不像”。

三、加强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扩充素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换言之,只有阅读大量的书籍,才能有较明显的进步。以当前的小学教育来看,学生接触的写作素材仍然局限于教材,这是限制学生素材量的根本原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拓展课外阅读,阅读量增加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当然,拓展课外阅读不是让学生毫无目的、毫无选择、毫无章法地去阅读,教师至少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指导工作。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小学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其作品的内容的局限。这些都可以在学生的文章中反映出来,教师要做的便是整合学生的文章特点,寻得作文的共性,制订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1. 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同时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与阅读能力。

写作基于学生的素材积累量,以及对素材和知识的整体感悟。由于学生的积累量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写作需求也是不同的。在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素材时要有针对性、层次性,也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逐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要适时地变换阅读素材的类型,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种素材的共性与不同。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将课外阅读培养成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地积累素材量。习惯来源于长期的坚持,在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小学生应该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作为长期坚持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学会记录和积累,不动笔不读书”,做好读书笔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必要法宝。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不应该仅仅为了考试,更应是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作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也要教给他们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去生活中、教材中、课外书籍中去挖掘更多的素材,有了丰富的素材才能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方洲.初中课堂作文阶梯学习教程.华语教学出版社,2009.

3许莺.以读促写教学浅谈[J].语教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