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3

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的应用

洪星

黑龙江伊春市中心血站 15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微柱凝胶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本人总结归纳于2017年02月--2019年02月期间实验室接收的6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集每位患儿的血液,并利用传统试管法、微柱凝胶技术方法进行三项试验,即分别是游离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放散试验。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技术的抗体游离抗体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放散试验等阳性检出率高于传统试管法(p<0.05);微柱凝胶技术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高于传统试管法(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试管法而言,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实施微柱凝胶技术技术更加灵敏,且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实验结果准确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微柱凝胶技术;临床应用;检测价值


新生儿溶血病指的是母亲与新生儿的血型不相符所致的一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改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预后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在我国临床中,母婴ABO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病最为多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1]。实验室通过早期的相关试验检查对于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作用十分重大,而试管法是一种传统检查诊断方法,虽然诊断结果准确,但此种检查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浪费时间,工作效率较低。而微柱凝胶检测技术方法因为操作简单、灵敏、安全、高效、结果易于判断、样本用量少等优势而越来越备受临床青睐[2]。鉴于此,本研究将6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重点探讨了微柱凝胶技术的应用价值,以供临床实验室实验方法的选择做出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包括35例男性和31例女性,日龄1-6d,日龄平均(4.3±1.2)d;28例早产,38例足月产;61例ABO血型不合,4例Rh血型不合,1例其。入组标准:参照《儿科学》(第八版)[3],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予以确定;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新生儿早期(出生1周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贫血、低蛋白血症、黄疸症状;均为单胎。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非自愿参与者、难以交流沟通者、依从性欠佳者或无法积极主动配合者。

1.2方法

传统试管实验法操作步骤:首先利用9%生理盐水洗涤需要检查的的红细胞3次,然后配制成红细胞悬液,浓度为3%-5%。将红细胞悬液1滴沥干后加入广谱抗人球蛋白2滴,离心,记录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结果;分别加两滴血清或放散液,加入A、B、O反定型红细胞一滴,温度控制在37℃,持续孵育60min,结束之后,重复洗涤红细胞三次,最后一次沥干水,滴2滴抗人球蛋白,离心,记录抗体放散试验与游离抗体试验结果。

微柱凝胶技术实验法操作步骤:选取0.8%、50ul三洗红细胞并加入到凝胶卡中,予以离心,记录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检出情况;然后将50ul红细胞放散液或血清加入到凝胶卡中,再加入不同试剂红细胞悬液,A型、B型、O型各自为0.8%、50ul,温度控制在37℃,持续孵育15min之后再进行离心操作,并记录抗体放散试验与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检出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传统试管法阳性结果检出标准: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凝集,则视为阳性。微柱凝胶技术阳性结果检出标准:微柱上端有红细胞滞留,或者是凝胶中分布有红细胞,则视为阳性。

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病例数×100%。

1.4数据统计处理

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用均数±标准差(x±s)表达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用例数或构成比(%)表达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并用卡方检验。当P值<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对比

相比于传统试管法而言,微柱凝胶技术阳性检出率明显更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 传统试管法与微柱凝胶技术的阳性检出率对比

检测方法

病例数

游离抗体试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抗体放散试验

微柱凝胶技术

66

60(90.91%)

58(87.88%)

62(93.94%)

传统试管法

66

49(74.24%)

45(68.18%)

54(81.82%)

X2

-

19.287

22.469

20.537

p

-

<0.05

<0.05

<0.05

2.2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对比

相比于传统试管实验法而言,微柱凝胶实验技术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的明显更高(p<0.05),详情见表2。

表2 传统试管实验法与微柱凝胶实验技术的诊断效能对比

检测方法

病例数

特异度

灵敏度

准确度

微柱凝胶技术

66

89.39%

92.42%

96.97%

传统试管法

66

78.79%

77.27%

75.76%

X2

-

24.658

18.256

20.640

p

-

<0.05

<0.05

<0.05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亲和所孕育的婴血型不合,所引发的一种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也是新生儿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胎儿接受了母体的(通过胎盘)同族免疫抗体而发病,其发病条件是母体曾接受异种抗原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母体所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而得病。

  由于发病者的母亲血型多数为O型,具有免疫性抗A及抗B抗体;婴儿多数是A型,特别多见于A1其次为A2,及B型。此病多见于O型母亲,其原因是由于母亲其抗A、抗B抗体除了属于IgM的天然抗体外,同时还有IgG的免疫性抗体。A(B)型血清中则主要是抗B(A)IgM,极少有抗B(A)IgG,而IgM抗体是不能通过胎盘的。免疫性抗A或抗B抗体(IgG)则可通过胎盘,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后,附着于胎儿相应红细胞膜上,与其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溶血,然后才会在临床上出现各种相关的症状,影响新生儿成长发育。

  新生儿溶血病可以第一胎发病,这是因为母亲产生免疫性IgG抗体,除了可以由红细胞抗原刺激外,还可以由多种非特异性刺激产生,因具有ABO的血型物质可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及体液中,如血清、唾液、胃液、卵巢囊肿液、精液、羊水、汗、尿、泪、胆汁、乳汁中;以及由于肠道寄生虫感染,注射伤寒菌苗、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等非特异性刺激而引起免疫性抗体,由于有如此众多的刺激均可使孕妇产生抗体,故孕妇在怀孕前就已具备了这些抗体,因此第一胎就可发病。

  具有免疫抗体的母亲,虽其胎儿与其ABO血型不合,但不一定发病,这是由于来自母体的抗体,被胎儿血浆和组织中存在的血型物质结合,阻止抗体对红细胞的作用。同时还由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密度较小,因此结合的抗体量少,不引起症状。

  具有免疫性抗体的妇女在分娩过一次ABO溶血病的婴儿后,以后怀孕的情况,据Mothan分析大量资料发现,约1/3的新生儿比第一胎的病情为重,1/3的新生儿与第一胎相似,另1/3则比第一胎为轻。

在新生儿溶血病中,由于母婴ABO血型占多数,同时也是导致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过高的主要原因[4]。虽然部分新生儿溶血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轻微,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新生儿溶血病的表现比较严重。新生儿溶血病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极易损伤神经系统,甚至因为严重的黄疸症状而死亡。

由于微柱凝胶技术具有的突出的检测优势,在临床检查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认可。因此种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操作过程又简单,具有良好重复性,使结果容易判断,与之传统试管法相比较,具有更方便临床检验医师掌握,还能够更加准确的、高效的进行免疫性IgG抗体检测,大大的缩短了检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能够快速发布实验结果,使患儿尽快得到临床治疗。

在本文章研究中,总结出的数据显示:微柱凝胶技术的特异度89.39%、灵敏度92.42%、准确度96.97%高于传统试管法78.79%、77.27%、75.76%(p<0.05)。说明微柱凝胶技术的诊断效能较传统试管法更高。

临床诊断检查新生儿溶血病过程中,实验方法为抗体放散试验的敏感性更高,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抗体特异性,是临床准确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最为主要的试验[5]。分析本次研究中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微柱凝胶技术的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检出率90.91%、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检出率87.88%、抗体放散试验阳性检出率93.94%高于传统试管法74.24%、68.18%、81.82%(p<0.05)。其中阳性率检出率最低的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而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抗体放散试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新生儿刚出生不久,ABO抗原尚未得到完全发育,抗原位点并不多,难以与抗人球蛋白形成凝集反应,而结合的年轻红细胞(含有IgG抗体分子),大多数已经被溶解。基于此,临床诊断检查新生儿溶血病中,除了抗人球蛋白试验之外,还应当联合抗体放散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必要时,还要结合血清胆红素检验结果,进一步全面分析,保证临床医师的诊断准确性。黄会金

[6]研究报道中,分析了母婴ABO血型不合所致的108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应用微柱凝胶技术的临床价值,结果微柱凝胶技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检出率87.96%、抗体游离试验阳性检出率91.67%、抗体放散试验阳性率94.44%均高于传统试管法83.33%、84.26%、91.67%(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高度相符。

综上所述,相比于传统试管法而言,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采用微柱凝胶技术法检测该疾病可以实验更加灵敏,且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结果准确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实验方法选择中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玉静.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鉴定临床血型及保证输血安全的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11):1363-1365.

[2]柴宝.不规则抗体筛选在新生儿溶血病中的临床诊疗价值[J].黑龙江医学,2019,43(06):648-649.

[3]陈洋,王慧茹,周明,等.微柱凝胶技术检测O型血孕妇血清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性Meta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1):2646-2648.

[4]袁一灵.用微柱凝胶检测技术对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进行相关试验对诊断其病情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7):198-199.

[5]任俊.微柱凝胶技术用于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4):49-51.

[6]黄会金.微柱凝胶卡式法和试管抗人球蛋白法在新生儿ABO溶血三项试验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8):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