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对面瘫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对面瘫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夏锦锦 刘琨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0001

摘要:目的:针对面瘫患者,展开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70名面瘫患者,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一组为观察组(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n=35),另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35),比较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负性心理评分(34.32±4.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8.25±5.28分),(p<0.05);生活质量量表社会活动、身体功能、精神状态各维度护理后指标值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的实施,有效消除了面瘫患者的负面情绪,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效果,作用显著,方案值得推荐。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激励性心理护理;面瘫;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临床中,针对面瘫的发病机制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而当前治疗面瘫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近年来,中医治疗护理方案在面瘫中的研究越来越多。由于面瘫一般是突发性疾病,受病情影响,患者会出现面部表情异常症状,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不良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针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时,必要的护理支持手段必不可少[1]。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为重点,纳入70名面瘫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70名面瘫患者,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

对照组中(常规护理),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大者62岁,年龄最小者30岁,平均年龄(47.41±4.88)岁,病程范围1-15d,平均病程(8.02±1.11)d,左侧面颊发病20例,右侧面颊发病15例。

观察组中(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大者61岁,年龄最小者30岁,平均年龄(47.52±4.91)岁,病程范围1-15d,平均病程(8.02±1.09)d,左侧面颊发病22例,右侧面颊发病13例。

1.2方法

常规护理:按照面瘫一般性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包括治疗指导,健康宣教,生活护理等;

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①中医康复护理。取穴合谷、翳风、牵地、太冲、风池、地仓。面部留针4-12min,间隔4min1次行针,设定1个治疗周期为7d,完成1个治疗周期后休息2d进入下个治疗周期。在治疗期间叮嘱患者规律作息,营养饮食,加强锻炼;②激励性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当给患者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细节出发,科学运用语言、肢体等方式,给予患者充足的关心与安抚,评估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因素,消除影响患者负面心理的可能因素;护理人员应当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反馈准确评估,参考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止痛方案,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程度,条件允许时可通过在病房内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与影视节目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1.3观察指标

(1)负面情绪:采用负性情绪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量表包含10个条目,每个条目最高分为5分,评分越高,表明负性情绪程度越严重。

(2)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社会活动、身体功能状态以及精神状态三项,每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22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611384fdc4ed8_html_f424173bff83a9e5.png ”,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负面心理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负性心理评分(34.32±4.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38.25±5.28分),(p<0.05)。

2.2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量表社会活动、身体功能、精神状态各维度护理后指标值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下表1:

表1生活质量

组别

社会活动

身体功能

精神状态

观察组(n=35

82.44±2.73

78.64±3.17

81.84±3.99

对照组(n=35

72.68±1.52

67.53±2.62

72.52±2.16

T

17.1085

14.7965

11.2510

p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面瘫具有发病快、发生机制复杂的临床特点,如不及时针对患者进行治疗,可能有导致患者毁容、面部肌肉瘫痪、面部功能丧失的风险,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中针对面瘫的治疗,不仅需要针对病情本身,还需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干预[3]

本次研究针对观察组面瘫患者提出了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在中医康复护理中,借助“对症行针”,能够松解患者面部痉挛的小血管,促进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进而消除局部炎症,通过针灸分期有针对性地牵张患者的面部肌肉,进而有效抑制患者面部肌肉的萎缩速度,保持患者的面部肌肉质量,恢复患者的面部瘫痪肌肉[4];同时联合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面瘫的恐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疾病的认知度,改善心理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5]

综上,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的实施,有效消除了面瘫患者的负面情绪,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效果,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罗湘,黄蓓,鲁娟. 中医康复护理联合激励性心理护理对面瘫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7):24-27.

[2]幸文娟,罗金珠. 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养生保健指南,2020(14):266.

[3]杜翠萍. 中医情志护理在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期间焦虑心理的干预 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10):10-11.

[4]胡成纳. 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心理状态、面神经功能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6):2733-2734.

[5]茅丽珍,吴萍,罗春燕. 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6):126-12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