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适应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2

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适应问题研究

赵子怡

华北理工大学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推进,随迁老人这一群体在我国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老人也加入了到随迁老人这一群体,老年迁移人口的规模和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对于大多数农村的随迁老人来说,他们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社区生活,会出现难以适应城市社区生活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社区的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影响其社区生活适应的因素以及社会工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农村随迁老人;社区适应;社会工作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接近1800万。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也不断加深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选择离开自己生活的农村,跟随他们的子女前往城市生活,这一老人群体就被称为“随迁老人”。

农村随迁老人指平均年龄超过60岁,跟随他们通过升学、工作、结婚等多种方式成功进入城市并在城市中定居的子女一起搬到城市中生活,但是户籍仍然在农村的老人。这些老人会出现社区适应问题。而社区适应是指随迁老人从农村离开,跟随子女进入城市社区后,需要在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及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城市社区生活。

  1. 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生理方面

农村随迁老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需要时间去适应,例如需要适应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在饮食方面,农村和城市的饮食习惯并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区域中。而且距离越远,差别越大;在居住环境方面,农村与城市相比,房子更宽敞,大部分还有院子,城市里空间狭隘,老年人会有压迫感,而且还需要上下楼梯,对于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

  1. 心理方面

在农村人口较少,社会成员之间很熟悉,关系较为紧密,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老人对农村的归属感很强,城市则与之相反。农村随迁老人面对陌生的环境,会出现孤独、焦虑的心情;而且由于缺少子女的陪伴,随迁老人会产生孤独感,对城市社区生活更加排斥;老年人与子女以及孙辈之间的代际观念的差异,会让随迁老人更加的不安。

  1. 社会交往方面

农村随迁老人来到城市社区生活后,他们从原来熟悉的社交圈中脱离出来,重新开始进行社交,而且在社交上也会遇到困难。一是可能会受到语言、风俗等的限制,来到陌生环境产生的不安使他们不愿进行社会交往;二是因为照看孙辈和料理家务占用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进行社交。

  1. 行为习惯方面

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事情在农村可以做而在城市不可以。例如,在城市社区要自己处理宠物在街道上的粪便,而在农村则不需要等等。

  1. 影响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适应的因素

1、个人层面

农村随迁老人的社区适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身体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身体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社区适应情况成正比,即身体健康、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随迁老人,他们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新环境的能力越强,这使他们越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城市社区的生活。

2、家庭层面

农村随迁老人与子女及孙辈间的代际观念的差异、子女对老人疏于关心和陪伴是影响农村随迁老人社区适应的家庭层面的因素。农村随迁老人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和子女有很大的差别,在同一件事情上因为双方拥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家庭关系。老年人日常生活单调,想和子女交流,子女却由于工作等原因,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过大是甚至会对老人发脾气,疏于对老人的关心。

3、社区层面

农村随迁老人从原来的“熟人社会”进入到现在的“陌生人社会”,且由于社区对农村随迁老人的关注相对较少,他们又基本不参与社区活动,没有与社区居民熟悉起来的途径,不能和社区居民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而且社区中没有为农村随迁老人服务的专门人员,使农村随迁老人对社区缺乏归属感。

  1.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适应问题

  1. 在个人层面,提高农村随迁老人社区适应的能力

增能理论提出通过人们的有效互动,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农村随迁老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生活,以前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不符合新的环境的要求,要重新进行学习。

社工要帮助农村随迁老人赋权增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农村随迁老人更好地适应社区生活。社工可以组织老人参加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帮助老人学习方言,增强老年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建立新的社交圈,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

  1. 在家庭层面,帮助老人与子女进行沟通,改善家庭关系

农村随迁老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社交网络,来到城市社区生活,其安全感来自家庭。由于代际差异以及子女忙于工作,他们缺乏家庭的支持,陷入孤寂的情绪中。根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社工要鼓励老人主动与儿女沟通生活中的困难,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子女要理解老人并给予老人回应,增强其适应能力。

(三)在社区层面,帮助农村随迁老人构建社交网络,增强其归属感。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社区要组织、鼓励随迁老人参与社会活动,认识社区居民,结识新朋友,构建新的社交网络。社区要重视农村随迁老人,配备专门的社工解决农村随迁老人在社区适应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社区要积极开展面向农村随迁老人的活动,帮助农村随迁老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农村老人离开农村跟着他们的子女来到城市,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会影响他们和家人的生活质量。所以,要对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区适应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他们想要适应城市社区的生活,需要社工的帮助,提高自身能力,主动接受在城市社区的生活;子女则应该给予农村老人更多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多关注、陪伴老人,让其有信心适应城市生活;社区也应关注农村随迁老人的情况,为他们提供帮助使其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尽早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只有这样,农村随迁老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社区生活。


参考文献

[1]王鑫. 随迁老人社会适应与社区工作介入研究[D].山东大学,2020.

[2]曹洋. 小组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3]李敏芳.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困境与破解方法[J].中国国情国力,2020(03):29-31.

[4]张艳红,张海钟.基于甘肃省Y村个案的随迁老人城市社区适应困境研究[J].社科纵横,2019,34(09):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