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开心树,喜结数学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7
/ 2

小小开心树,喜结数学果

侯翠玲

仪征市马集中心幼儿园 江苏扬州 211400

摘要:幼儿数学逻辑智能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加德纳提出的,指对幼儿数概念、数列、等量代换、排序等方面的数学逻辑能力的总和。通过创设“开心树”活动情境,让幼儿在操作、收集、代换中了解数概念等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环境和他们的生活发生互动,让幼儿在自然地环境中获得有益身心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开心树;生活;操作;数学

引言:《纲要》中提到,教育者应充分挖掘环境的重要作用,创设相应的环境,促进幼儿适宜发展。如何利用环境有效促进幼儿数学智能的发展,引导幼儿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引发他们与同伴之间、与环境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探讨?我们尝试开展了“开心树”活动。期望通过创设主动、积极的活动环境,加强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学习,积极与同伴互动。增进幼儿数学逻辑能力,满足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理解数学的年龄特点。

一、“开心树”的概念

“开心树” 就是在彩色奶茶吸管上粘贴一颗生机勃勃的卡通笑脸树,称作“开心树”。每次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或在生活游戏中表现出色就发一棵树。采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幼儿积极保持、努力进取。

二、“小、中、大”开心树有效促进幼儿的数概念发展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主要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认识数的序列的发展、掌握数的组成的发展以及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期期数学星”,增强幼儿的计数能力和数序发展

“开心树”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树分成小树、中树、大树三个等级。我们在墙上专门开辟“数学星”栏目,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插桶,用来装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开心树,同期开展“期期数学星”活动评选。“一期数学星”的评选基数是“3”,幼儿只要获得3棵小树,就可以用3棵小树跟老师换1棵中树,得到3棵中树,则可以换1棵大树,成功获得3棵大树评选为“一期的数学星”,同样,一期的数学星名额是3个,名额满,则开始“二期数学星”评选活动。“二期数学星”的基数往上进一,变为4,一切以4为中心,依次渐进,直至“八期数学星”,基数升到“10”,幼儿只有获得10棵小树,才能换一棵中树,10棵中树才能换一颗大树。在此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基数3,让幼儿轻松的感受成功,获得成就感。逐渐往后的基数4、5、6、7、8、9、10.不仅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对数的组成、让幼儿对数的序列有了更清楚地认知,而且对物体与数量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正像《纲要》中阐述的那样,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二)“小中大”开心树的等量代换,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在收集开心树的过程中,沉浸在不停得到、不停升级的过程。可是有不少幼儿表现出欠缺条理性、计划性、目标性,不会合理预计自己所得,出现开心树已经可以兑换却不知兑换的场景,如“一期数学星”时,基数是3,航航直到5棵小树才来兑换,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等量代换问题。

“3棵小树换1颗中树,5棵小树该换几棵中树?”

孩子们不假思索,有说1的,也有说3的,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我将5棵小树贴在活动板上,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先拿走3棵小树,等量放上1棵中树,剩下的2棵小树分别换成2棵中树,航航该得3棵中树,而三颗中树就是一颗大树。于是,孩子总结出答案:“5颗小树等于1颗大树。”

随着孩子们经历的等量代换次数增多,熟练的程度也越来越强。这些平时在数学操作书上,让幼儿焦头烂额、错误百出的二次等量代换,由于和幼儿的生活及需求发生了紧密联系,也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升级换树”的活动,不仅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常规、积极表现自己。而且把数学积极地运用到生活中来。

三、颜色,图形树的“自选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学排序能力

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规则排列成序,如按颜色,图形给若干个物品反复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自然数列概念,并在数列中理解各种数量关系做准备。幼儿学习数学排序的途径一般来源于集体活动时间,主要是老师讲,孩子听或者操作,老师问,孩子答进行总结,老师演示,孩子完成数学操作作业。课程游戏化以来,集体活动时间几乎为0,面对较为复杂的数学排序,不太理解排序中的“规律”,更无法探索和发现不同的规律。

(一)颜色树的排序方法

将开心树变个身,粘贴在不同底色的吸管上上,变成红树、黄树、蓝树、绿树、紫树,实施“自选”。每次所得的树,自己根据需要从老师的篓子中选出。红树第一、黄树第二、依次是蓝树、绿树、紫树。集齐五棵树为一组,收到3组,成功刊登上“一期数学星。”在墙上布置排序图,便于幼儿自我学习;提供排序桌,增加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对排序的兴趣。

(二)图形树的排序方法

当幼儿的排序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我们适宜的将开心树改头换面为图形树,变成了“红三角树、黄方形树、蓝半圆树、绿圆形树、紫梯形树”五种图形,在幼儿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符合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幼儿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幼儿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从而提高幼儿排序能力。

(三)自创新的排序方法,并进行记录

当幼儿对颜色、图形的排序方法运用自如时,我们让幼儿尝试自己探索新的排序规律,要求是:必须有3组以上的序列,每组序列不少于4棵树。有了前面的经验,幼儿自己探索时,积极性达到了“开心树”活动的高潮。他们一会儿排成红(三角形)—蓝(梯形)--黄(长方形)--绿(圆形);一会儿排成绿(圆形)--红(三角形)—蓝(梯形)—黄(长方形);一会儿又排成黄(长方形)--红(三角形)--蓝(梯形)--绿(圆形),排出的序列花样辈出。由于是自己编排的排序,没有“排序图”作参照,因此,我们让幼儿将自己创作的排序结果记录在纸上,贴在“开心树”旁边,便于观察对比。幼儿年龄小喜欢新奇不断变化的事物,在开心树活动中,以开心树为基础,不断变化其大小、颜色、形状、数量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排序、数数等各种数学逻辑能力,结出颗颗硕果。

结束语: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环境化,不是泛泛而谈的空话,而是实实在在有利于我们教育教学开展的。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给孩子一对灵巧的小手,给孩子一颗积极探索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利用这些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使幼儿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2,0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刘占兰 .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G】.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3]《新纲要解读》【G】.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

[4]《幼儿园工作规程》【G】.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