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与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6
/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与质量控制

张淑敏

身份证号码: 13082619811012****


摘要: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技术要求高、管理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增加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复杂性。为提高高层建筑质量,高层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需掌握施工关键技术要点,提升高层建筑施工水平,为高层建筑后期的安全使用做好保障。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质量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土地空间有限,为了发挥城市空间的最大利用限度,建筑的高度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对于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层建筑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较高,并且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复杂,探索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成为推动高层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

首先高层建筑具有工程量大的特点。高层建筑的体积较大建筑面积广,因此,工程量十分巨大,需要数量众多的施工人员和大型施工设备同时进行施工。由于建筑高度较高,给工程设计也带来了较大难度,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完善才能确保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一些高层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边设计边施工,这样的特点给工程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整体上加大了高层建筑的工程量。其次,高层建筑具有埋置深度大的特点。高层建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保证稳定性,在一些较大的地区,为了保证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就需要加大埋置深度。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地基埋置深度要大于建筑高度的1/2,桩基则要大于建筑高度的1/15,并且至少要有一层地下室,这样的施工要求加大了下部建筑的施工工程量,因此,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施工一般时间较长,工程量巨大。再次,高层建筑具有施工周期长的特点。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与高层建筑的工程量呈正相关,一些超高层的建筑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期望尽量缩短工期,这样的要求对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安全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高层建筑具有高空作业多的特点。这是高层建筑的显著特点,大多数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所用的建筑材料以及相关建筑设备都需要进行垂直运输,在运输的过程中,运输距离与楼层高度也呈正相关,在进行高空作业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一直是高层建筑必须重视的主要问题。

2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1基坑支护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要求在不断提升,如果以传统的结构体系来进行施工的话,难免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此时,就需要使用一种全新的安全结构体系。基坑支护技术由此诞生。这一项技术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对于地下结构施工有着一定的帮助,使在基坑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和安全,使用支护方式来提高施工环境的安全度。一般情况下,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在对于基坑大小、地质情况、建筑结构等信息足够了解并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就可以制定出完善的支架结构方案,进而迅速地将基坑支护技术运用到实际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去。因此,目前基坑支护技术已经在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2.2钢结构施工技术

钢结构施工技术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预制的过程中更加简便,具有明确技术标准和规范,往往不必要消耗太长的施工时间,就可以将其投入到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去,因此也频繁地被应用于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在运用钢结构施工技术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在钢结构自重方面,要重视混凝土结构的承重能力,对其中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避免在后续施工的过程中发生意外;(2)在进行材料和设备的吊装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天气因素,避免打雷等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危险;(3)在钢结构构件方面,要严格依照施工的流程去进行,做好防火耐热等方面的细节处理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钢结构的效能。

2.3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展开高层建筑施工的时候,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必然会应用到的技术之一。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操作的时候,要保证浇筑厚度和密实度,避免蜂窝、空洞、露筋的情况出现。同时,在整个浇筑施工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证模板的稳定性,浇筑操作需要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开展,要应用泵送的方式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性。当浇筑桩基、深基坑混凝的时候,应该注意将混凝土倾落高度控制在2.5m以下,避免出现倾落高度较高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在吊斗口位置上增加导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最终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完整性,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后续钢筋位置的调整。

2.4高层建筑预应力技术水平分析

高层建筑预应力技术水平分析中,需要明确预应力的技术规范要求,重视不断创新优化,改进技术操作思路和不足之处。重视优化施工操作技术的稳定性,结合建筑工程力学的结构规范要求,确定工程建设的强度和标准要求。预应力施工技术中,包含无粘结的预应力、有粘结的预应力两种。结合相关的粘性结构形式,准确地判断预应力技术水平。在建筑施工规范中,需要确定摩擦力对建筑施工造成的影响关系。依据合理的施工技术操作标准流程,分析提高土木工程的综合施工质量水平的方式,重视加强施工进度的规范化操作,以提升土木工程的综合施工经济效益为发展前提,加强预应力技术水平应用,保障施工操作符合实际技术规范操作标准。

3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高层建筑施工前的质量规范化管控

高层建筑施工前需要确定质量控制的操作目标,保证施工合理、顺利,符合高层建筑的总体使用方案。前期需要确定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做好施工现场的勘察管理。按照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情况,做好参数记录分析,保证施工技术符合建筑规范操作管理要求。确定使用前的规范制度操作,做好施工行为的约束化管理,监督施工操作流程,分析确定预期施工技术可能出现失控的原因。

3.2严苛遵照计划方案

高层建筑的施工是十分独特的,对比于一般的建筑而言施工期较为长,而且成本费较为高,乃至在多功能性层面也比一般的建筑要更加繁杂。这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施工时必须制订一个科学研究而且高效率的施工计划方案,只有一个科学研究高效率的施工计划方案才能够在确保质量的状况下,促使建设工程圆满完成。在开展施工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最先必须当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参加在其中,针对一些施工难度系数较大的一部分开展主要设计方案,而且找寻最优控制的施工技术性随后在工程图纸中标明出去,那样在职工开展施工的过程时会更高效率。除此之外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工作人员能够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计划方案开展改动,确保计划方案的合理性及其实效性,从而做到提升及其控制技术质量的目的。另外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依照工程图纸确保施工流程能够进一步执行,仅有那样才可以对质量开展操纵。

3.3提高员工素质

现阶段高层建筑的施工大部分全是由人力开展,许多工业设备压根就没法在高处开展工作,因此人为失误是造成高层建筑发生质量难题的关键要素。要想操纵人为失误针对高层建筑的危害,就必须提升对施工团队的学习培训及其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技术性工作能力。高层建筑的基本建设许多情况下全是有新技术应用及其新型材料的运用,而这种新技术应用及其新型材料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施工工作人员开展手工制作,假如对这种新技术应用及其新型材料不足掌握,那么在施工时,施工工作人员针对施工加工工艺的操控就不容易很娴熟,从而产生安全风险。因此针对施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是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仅有提升施工工作人员的技术性工作能力才能够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采用一些对策激起一线员工的工作主动性,那样在施工的过程和实生物能够塑造出她们的质量观念,从而结合实际获得更靠谱的运用。

3.4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

超高层建筑的施工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并且施工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进而形成有效的施工管理体系,在施工的过程中保证施工各方能够协调沟通,提高施工工作的质量,优化施工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提高施工管理的水平。例如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施工监测,通过多次分析监测结果,为工程施工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进一步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

3.5建筑施工后的质量控制规范化管理

高层建筑使用操作规范中,需要明确后期质量规范控制的基本要求,确定竣工验收思路。按照竣工验收的质量控制标准,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患问题。结合相关的风险评估,准确地判断其中验收不合格的情况,提供符合施工规范操作的标准,做好信息的整改和技术的提升。高层建筑项目施工中,需要确定验收规范管理形式和标准,不断提升建筑施工的规范操作,整合建筑项目优势化操作,提供符合高层建筑使用寿命期限内的安全化操作,重视对项目施工质量后续的质量管控,做好数据信息的跟踪调查。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具有特殊性,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可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的要点分析,结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进行高层建筑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施工技术改进、建筑完善和成本节约做好相关工作安排,不仅能降低高层建筑施工难度,提高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还能帮助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进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君荣.浅谈高层建筑地基施工技术特点及其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标准化,2018(04):92-94.

[2]汪立.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分析[J].门窗,2018(03):94-95.

[3]杨欢.分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J].四川水泥,2018(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