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画教学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浅谈当代 中国画 教学思路

张淑婷

四川传媒学院 成都 611745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艺术的表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当代中国画教学在观念上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呈现出多元性。拓展中国画教育多元化的艺术教学模式有待加强,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中国画教学经验,从工笔画和水墨画不同教学视角,提出几点教学思路和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工笔画教学;水墨画教学

  1. 工笔画教学思考

1.1用“线”造型

在中国工笔画的教学当中,线描课的学习是画好工笔画的基础和前提,它也是工笔画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因为学生在学习工笔画线描课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用“线”造型的意义,从而导致线条过软或是没有力道,画面只顾表面缺失灵魂之气。也有素描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真正理解用“线”的含义,在用“线”来表达画面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工笔画教学对于用“线”造型的要求很高,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传统的工笔画教学讲究中锋用笔;用笔包含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在起笔、行笔和收笔中力求做到均匀,线条瘦中带刚,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学生只有在实践当中不断加深对线条的认识,理解用“线”造型的真正含义并掌握用“线”的规律和技巧,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和练习,才能勾画出好线条。

1.2用“色”表现

工笔画教学中对于用“色”的表现也十分重要,它不同于水墨画的一气呵成,在工笔画中良好的用“色”不仅能增添画面的美感,还能在画面的线条表现欠佳的时候,通过良好的用“色”来达到挽救画面的效果,弥补用线的不足。一副好的工笔画,取决于用“色”和用“线”的相辅相成,一副线条表现非常好的作品,如果用“色”不佳,也不算是一副好的工笔画。此外,根据目前很多高校中国画专业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还有待提高的现象,应该重视对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将传统的色彩教育观与西方的色彩理论相结合,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总结出最适合工笔画教学发展的特色道路。

1.3写生、临摹相结合

很多学生在工笔画的学习中,普遍存在注重临摹而忽略写生的现象。众所周知,临摹是学习工笔画的基本方法,很多高校重视对历代经典作品的临摹教学,例如一些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仅开展国画临摹教学课。但是中国画只有临摹,没有写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全面的。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如果想要表现出中国人物画的精神面貌,就需要我们去留心观察真实人物的具体细节表现。例如人物在动的时候什么样,静的时候什么样?留心观察人物肢体动作、眼神等每一处细节变化。如果想要表现出花鸟画的生动气韵,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大自然当中去,留心观察动、植物的本质特点。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在实践当中的观察和写生训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气韵生动”,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神韵和气韵。

1.4不断创新

工笔画也应具有写意创新性,不应受传统的技法束缚而停止不前,不愿创新坚持被传统束缚的作品就像套了一个枷锁,往往呈现匠气与僵化的现象。传统的教学过于重视画面的程序教学和技法教学模式,因忽略情感的表达导致学生越画越匠。在新时代对美术教育高要求的背景下,工笔画教学应该挣脱传统的枷锁,在保留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之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新时代需要工笔画教学的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笔画也可以“工”中带“写”,这里的“写”指的是写意画的“写”,将写意画的美学观念融入到工笔画的教学当中,为工笔画注入新鲜的血液。这里需要注意“意”的引导,若能使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工笔画教学将走向新的高度。

  1. 水墨画教学思考

2.1骨法用笔,笔墨气韵

骨法用笔源于谢赫的《六法论》,所谓骨法用笔,就是用笔用墨的方法,以及由此而体现的笔墨气韵。由于中国画材料使用毛笔这一工具的特殊性,从而使笔墨成为中国画造型与表现形式的重要载体。水墨画历史源远流长,各种流派和章法等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归根结底主要是用笔用墨。古人讲的笔墨气韵,画面的水平均取决于笔墨之道。水墨画对于笔墨的要求非常高,毛笔中水分的含量和墨的含量,可以产生不同的墨色变化。不同笔触的表现则是通过运用毛笔的中锋、侧锋和逆峰来表现的。另外在笔锋的按提和运笔的速度下画出的线条粗细也不同。想要控制好笔墨,就要勤加练习,熟练掌握笔墨属性并结合笔墨技法,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2.2形神兼备

不管是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不能机械的照搬所描绘的对象,过分追求写实忽略“神”的表现。我们可以在造型表现上融入素描技法。例如,对于人物的刻画,比例、结构关系的把握等,在此类绘画中融入素描技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构图和完善画面。但在表现山水画、水墨画等需要突出笔墨关系上,就不能运用素描的关系去代替笔墨强加进行结合运用,否则画面就失去了“神”的韵味,可以称之为“死画”。

2.3创新意识,情感表达

尊重和支持自己对艺术的直觉感受,回归自然,从“心”出发。研究当今我国很多获奖艺术家的作品,从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画面中既有精湛的笔墨功底,又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特点,这些源于他们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和自我内心的真实表达。此时精湛的手法只是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一种技术手段。一件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是值得被尊重的,因为艺术家的灵魂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和艺术价值。例如17世纪我国最伟大的国画大师八大山人,他早期的作品还相对写实一些,但是国破家亡的经历促使他后期的作品充满了浓重的个人色彩。例如,他画的鱼很多都是翻着大大白眼;他画的鸟有轻视的、无视的、藐视的;他画的石头上边大下边小,给人一种非常不稳定的感觉,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他敢于打破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创做出一副副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这些精湛的艺术作品是他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敢于表达自我的真实感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4多种材料相结合

在绘画的过程中要多实践,多尝试新鲜事物,例如对于各种材料、工具性能的熟悉和了解。在新时代的美术教育背景下,创新意识倡导我们可以借鉴多种综合材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画面的视觉符号。在材料与技法的实践中要围绕主题,选择符合自己主题创作的材料与技法,通过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多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个性,此外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把握好材料的质感和肌理等因素,挖掘出最适合自己作品的材质,拓宽艺术的表达方式。


  1. 结束语

中国画教学面临的各种困难,如何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艺术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理念,是我们教育者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中国画教学如果能从根本上扬长避短、对症下药,那么对于中国画教学来说,无论是工笔画教学还是水墨画教学,其教学质量和效率都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鄂玉梅.谈高校工笔花鸟课临摹教学方式[J]艺术研究逗号2013(03).

[2]李彤·从私淑到学院 20世纪到30代中国画教学的转型分析[J].艺术探究,2005(03).

[3]省强点高职美术教育开展中国画课程问题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6,(09):270


作者简介:张淑婷(1991.01),女,汉族,研究方向为美术学和美术教育,

硕士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