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段文君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河南省许昌市 461000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在各行各业弘扬工匠精神。作为培养综合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更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不应仅限于技能型课程,中职语文这门课程也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合接班人。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工匠精神


新时期,国家制定了要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发展战略, 并且大力提倡在各行各业弘扬工匠精神。而职业院校作为培育各种专业型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应当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的文化素养、劳动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可以以“润物细无声”的手段在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得以完成。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主要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个方面的内涵。对于敬业,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除此之外,“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语文功底较差。在学习态度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兴趣不高;二是缺乏坚持到底、精益求精的精神;三是对人生没有长远的规划和远大理想。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误区,觉得进了职业学校,当务之急是学好技术,对专业课学习相对重视,对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课没有兴趣,学习也缺乏动力。

基于这种现状,如果语文课程的开展还是传统灌输式、讲授式的生硬教学方法,是无法达到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的。

三、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数量与需求质量也明显提升,为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向社会输出技术人才的摇篮,中职院校更要适应现如今的社会需求。在中职教育中,除了要完成学生专业能力、人格素养的培养之外,还要使其树立起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仅仅在学校开展日常职业精神专题教育是不够的,甚至会沦为“老生常谈”,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其他学科教育中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实现学科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的结合。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中职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有关职业精神的素材,为工匠精神教育的落实提供了更多切入点。

  1. 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路径

根据教育部2020年最新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的学科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设置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专题,增强针对性,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这一修订,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注重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精神。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需要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开闸多种模式的语文教学,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语文的日常教学中,通过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将工匠精神与语文的教学相融合。如演示法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同时注意寓教于乐,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学习,带着思考学习。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扮演相关文章中典型人物的角色,感同身受,引起共鸣,体会人物的精神所在,使教学富有感染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精神、服务意识、精诚合作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精神方面;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精诚合作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则在合作讨论,互助学习的过程中收效良好。

总的来说,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单纯的书本教育教学中脱离出来,一定要掌握多种教学模式、方法,并能够有效地在教学中融入各种基本工匠素质。

2、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将工匠精神植入专业素养中

 纵观中外每一位成功的工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并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爱,“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对未来从事的专业怀有崇高的理想和荣誉感。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先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在进行授课之前不仅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含义加以充分地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核心内涵,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起精神层面的联系。另外通过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各种主题活动搭建语文学习的平台,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例如,结合课文和学生的相关专业,设置技能比拼,提高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和对技能掌握的认识。结合工匠精神的四个内涵,设置不同的完成奖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例如,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可让学生让学生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游月下的荷塘,进行生动的模拟导游讲解,并设置相应的完成奖,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培养严肃认真的职业态度。

3、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培养有工匠精神的新型人才

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一技之长,更要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要改变考评方式,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为国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人才。

例如,在考核评价中侧重于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可以强化语文能力的应用,简化理论知识的考查,强调能力等级的评价,淡化分数的量化。例如,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而言,可将语文学科的考查内容分为三大块,分阶段进行考查:首先是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欣赏,此项可在期中进行测试,可从简从易进行;其次是口语交际,可在期中后一个月进行考查;最后是与专业有关的市场调查等,让学生写篇市场调查报告或合同书,可在期末进行。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考查其语文综合能力。这样就把语文和专业统一起来,成为学生能自觉、自主应用的一门学科,从而增强其就业的信心与能力。

综上所述,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中职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授课方式,不断地优化工匠精神在教材内容中的融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并将其融合于自己未来的实际工作当中,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黄新民.探讨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8(21).

  2. 谢莉娟.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5).

  3. 胡伟.工匠精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体现[J].课程教育研究,2020(4).

  4. 《中国呼唤工匠精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4

  5. [1]杜丽丽. 工匠精神与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 新校园:中旬刊,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