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对话教学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对话教学尝试

谢扬

宁夏 银川市实验中学 邮编 750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林冲相关情节的介绍,以编写提纲的形式,结合章回体小说的特点用对联的形式写成回目,整合信息,从而引导学生鉴赏林冲的人物形象。主要形式以学生、文本教师三个纬度的对话为主,从而达到对话型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鉴赏 文学形象 对话型教学 三个纬度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鉴赏林冲的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让一位比较熟悉《水浒传》的同学简单介绍与林冲相关的几个章回的情节,以便对他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二、让学生在预习这篇小说的基础上,编写一个简要的提纲,然后适当扩展提纲的内容,向自己的同桌复述,对方仔细聆听,对遗漏和错误的地方予以补充和纠正。

三、中国古典小说大多是章回体,每一章回之前都有一个用对联的形式写成的回目,以此来概括本回的内容。请大家也模仿这种形式,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拟一个回目。

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纷纷动手,很快写出了回目:林冲夜宿山神庙,陆谦预谋害教头(张弛);林教头投宿山神庙,陆虞侯设计伤其命(马媛);林冲雪夜住山神庙,陆谦设计烧草料场(刘毅);林教头夜宿山神庙,陆虞侯火烧林教头(陈昊)。

四、请同学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情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信息,初步形成对林冲的印象,再据此探讨——林冲是怎样一个人?他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为什么不在开始,妻子受到欺负就杀仇人上梁山呢?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模仿古人谈诗的方式,纷纷提出了见仁见智而又精彩十足的观点。

①幻想说:

有同学认为:林冲武艺高强,精明能干,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不错的收入,他总想:妻子张氏在,被欺负教训一下即可,自己依然可以和妻子好好生活,所以开始没想那么多就忍了。

②逃避说:

他得知高衙内是他上司高俅的干儿子,虽然心里恼火,但又害怕得罪高俅,想保住那个“教头”的地位,所以即便被骗,带刀误入白虎节堂,被判罪,还没想反抗,总想还有机会。

③作者安排说:

在同学们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有的同学趁机抛出了“作者安排说”。认为作者写这篇小说时先有自己的主观设计,他想把一个人写成什么模样,这个人就是什么模样,他想把一个人安排成什么命运,这个人就是什么命运,自然作者要林冲由开始的委曲求全,到随遇而安,到忍无可忍,到杀仇人上梁山。

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几乎都是立足于外围探讨,或为林冲的软弱开脱,或流露出对林冲的同情,都有其合理处,但还有欠缺——从林冲自身去挖掘,而这恰恰是理解林冲这个人物的关键。面对学生在对话中的这种片面性,再加上“作者安排说”已经有宿命论的倾向,如果老师不加引导,以后的对话可能会偏离轨道,所以我便适时地参与到对话中:

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见地,但我认为大家探讨问题的视角还有待全面和深入,特别是对“作者安排说”,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认,“作者安排说”有其合理性,但这只是一种背离了文学本质的合理,如果按这种观点推论,既然作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人物,那为什么契诃夫不让别里科夫早死?为什么曹雪芹不把林黛玉嫁给贾府的焦大?施耐庵为什么不早早安排武松上梁山?我以为:作家固然有权对自己笔下的人物进行设计,但这种设计并非随心所欲,而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必须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必须符合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使文学形象“丰满”起来,大家能否从“人及社会”的角度去寻找一下林冲为什么不在开始就上梁山呢?

社会决定说:

有位同学在老师的启发下谈到:林冲所生活的社会已经显现出深度的病态,普通民众与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走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但林冲却把希望依然寄托在民众恨之入骨,作恶多端的贪官身上,面对如此的“革命”洪流,不能不说他开始的选择是错误的。因此,他被黑暗的社会逼得没办法才上梁山,这就是官逼民反。

  1. 探究性学习

林冲在草料场被烧,杀了仇人后,不得不夜奔梁山,在《水浒传》中类似他这样人生经历的其他好汉还有吗?试从中找出一个,并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身世、经历、性格)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施耐庵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我尽量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隐退,努力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同语言的亲密接触,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三个纬度上全面而深入地展开了对话,观点和意见彼此渗透,思想和智慧相互碰撞,学生大量地感知着语言,实践着语言,应该说这种对话型教学的效果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