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2
/ 2

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戴培华

362000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福建 泉州

摘要:物理习题教学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物理习题的教学,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巩固与深化;通过习题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技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摸索出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有效方法

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可以根据习题的特点,不同习题采用不同方式、方法教学,如,运动学的题目,可以建立运动情景,画出运动情景图,情景再现;抽象的声学、光学习题,可以实验助解,直观明了,简单易懂;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可以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来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以期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本人总结的提高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1. 建立运动情景并画出运动情景图,情景再现,事半功倍。

解答某道较复杂的物理运动学的习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眼前呈现出物理情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画出运动情景图,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剩下的列式和计算就水到渠成了。

例:若列车速度为72km/h,在它的正前方B处有一个隧道,列车驶入隧道前,A处必须鸣笛,司机鸣笛1.2s后,在C处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1)列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m?
(2)鸣笛声从A处,经过隧道峭壁反射后,回到C处共经过的路程s是多少m?(v空气=340m/s)
(3)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s2是多少m ?

60f8e661a9aae_html_8e88ec3bf5aa86a6.jpg60f8e661a9aae_html_6a7244af45243753.jpg





解答:火车的速度v1=72km/h=20m/s,
(1)1.2s内列车前进的距离为:

s1v1t=20m/s×1.2s=24m;
(2)列车鸣笛后1.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sv空气t=340m/s×1.2s=408m;
(3)根据图示可得:2 s2ss1
司机听到回声时,距隧道口距离为:s2=(ss1)/2=(408m−24m)/2=192m。

感悟:上面例题中,过程比较抽象和复杂,如果一上来就去套公式解题,则感觉无从下手。但引导学生画出运动情景图,让物理情景清晰地呈现在面前时,运动过程就变得简单明了,所求的问题在图中都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来,可以说需要求什么马上就有答案。可见画好运动情景图能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豁然开朗。

总之,在解决运动学的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养成一边审题,一边画出运动情景图的习惯,让物理情景清晰地呈现在面前。这样既能把物理过程分析清楚,又能便于他们寻找最简单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1. 实验助解,直观明了,简单易懂。

60f8e661a9aae_html_8ab2c8ff4d05d26f.png 多习题,单靠理论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直观明了,简单易懂,便于举一反三。

例: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那么发声体是_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_______。

分析:学生不理解敲击瓶子时,发声体到底是谁?所以在讲评本题前,我准备了七个完全相同的啤酒瓶,里面装有不同质量(体积)的水,如题目所示图排列,请一个学生从左往右顺次敲击酒瓶,(把实验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能直观听到依次降低的音调,答案不言而喻。然后及时抛出理论解释。
理论解释:音调由发声体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瓶子里装有水,敲击瓶子时,振动物体是瓶子和水,从左到右水越来越多,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故答案为:瓶子和水;音调降低。

这样处理习题,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容易理解。

还能继续提问,进行拓展:向瓶子里吹气,那么发声体是__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________。

请一个学生向瓶子里从左往右顺次吹气,并试着向其他同学解释:向瓶子里吹气,振动物体是空气,从左到右空气越来越少,振动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
再拓展:向热水瓶里倒水,听到的声音音调越来越高。

向热水瓶里倒水,振动物体是空气,从下到上空气越来越少,振动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

感悟:物理中的理论知识往往来源于实验现象的归纳与总结,如果单纯进行理论的讲解,尤其是习题课的教学,往往显得枯燥无味,以形象具体的实验操作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才是最佳的教学方式。
三、易错、易混淆的知识,采用一题多变,对比分析,便于理解。

初中物理概念、规律、公式都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可能对物理基础知识没有正确掌握,这是在习题课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相似的容易混淆的知识,通过对比进行理解和记忆。

  例:甲、乙、丙、丁是四个体积、形状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把它们投入水中,静止后的情况如图所示,它们中所受浮力最小的是 ( )

A60f8e661a9aae_html_3c6c0f6a663bba04.png .甲 B.乙 C.丙 D.丁

解答:根据F=ρ g V ,甲的60f8e661a9aae_html_fc86d5a4ea114de6.gif 最小,60f8e661a9aae_html_18c1b8b727a1bdf5.gif 最小

浮力60f8e661a9aae_html_a47e9fb09a659025.gif

方法:相同液体比60f8e661a9aae_html_fc86d5a4ea114de6.gif

60f8e661a9aae_html_e69877dbbd195e42.jpg 式:甲、乙、丙、丁是四个质量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把它们投入水中,静止后的情况如图所示,它们中所受浮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答:甲乙漂浮,丙悬浮,∴60f8e661a9aae_html_42557755b4dbfcfb.gif ,丁沉底,∴60f8e661a9aae_html_9a0bd1b27b40a9.gif

∴浮力60f8e661a9aae_html_3434010082da1433.gif

方法:相同物体(质量相等)比状态。

  综上可知,针对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物理基础知识薄弱,如物理概念、规律、公式都比较抽象,无法直观理解、灵活运用,一些知识易混淆等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借助物理技巧,巧妙建立模型,适时抛出实验,合理设计问题,适当变式拓展,提高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亮.论如何提高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9:58.

[2]张青云.如何提高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