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与社区护理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与社区护理方法研究

张艳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1809

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与社区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社区服务中心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入院之后,接受常规化神经内科治疗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社区护理以及心理干预,分析结果。结果干预前,两组受试者QOL-C30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干预前,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针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讲,为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及社区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参与疾病治疗的依从度,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患者;心理干预;社区护理;方法研究

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卒中,传统中医也称为中风或卒中。目前随着老年化的发展,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老年患者容易出现肌肉、血管弹性的下降,造成血栓形成,堵塞血管是诱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老年性脑梗死是循环系统障碍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目前,临床上的救治方法不断进步,患者的病后生存质量也大幅度提升,致残率也有所回落。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临床上观察到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的预后具有较大的影响。脑梗死的发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与护理则会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造成生活障碍,导致患者及患者家庭的沉重负担。本科室采用心理干预与社区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社区服务中心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样本。受试者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疾病,且自愿参加试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现按照出诊顺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内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为(68.35±2.16)岁,平均病程为(4.38±0.12)年。观察组内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为(68.35±2.19)岁,平均病程为(4.39±0.15)年。经对比,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心理干预与社区护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2.1院内干预:(1)组建康复护理小组,成员包括神经内科专科护士、责任护士、社区护士、康复医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对所有成员进行脑梗死恢复期相关知识培训,明确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康复护理模式的内容、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共享体系,及时记录患者实时信息并记录,在共享网络中分享,便于院内护士与社区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2)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优质康复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活动能力合理安排床位和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和护理组长对其进行首次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资料、沟通能力、认知状态、疼痛评估、吞咽功能、压疮风险评估、跌倒风险评估、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活动状态、日常照顾情况、管道情况等评估及家庭支持情况评估,了解患者需要协助及康复重点,制定优质康复护理计划。(3)优质康复心理护理: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疾病造成的自理能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往往造成严重的心负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使用通俗易懂的交流方法与患者进行真诚的交流,了解其心理动向,积极参与其心理康复中。给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功能缺失后果、健康教育指导、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预期效果、与其分享康复成功的案例,通过营造良好而愉快的治疗及康复环境,消除担忧和抵抗力,使患者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和功能康复。

1.2.2社区干预。由6位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为期6周的CDSMP课程,每周集中进行1次授课,每次1~1.5h。内容包括:1)脑梗死相关知识。脑梗死的病因、诱发因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展过程和转归、发生脑梗死后的处理方法、治疗、预防等相关知识。2)康复训练。发放康复训练手册,播放康复训练视频,现场示范指导患者学会摆放体位、肢体自主运动、床上翻身、自主行走、上肢控制能力、手功能等肢体康复训练的方法。3)安全用药知识。讲解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服药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宣讲擅自减量、换药、停药的危险性,指导患者设置服药闹钟、制订每日用药记录及监测卡。4)日常饮食、生活起居及情绪管理。脑梗死患者饮食原则、食物宜忌、食谱推荐、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危害、预防便秘的食物、促进睡眠等知宣讲;指导患者预防便秘的手法按摩。5)自我监测。定期体检,规律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的重要性、高血压基础知识等相关知识宣讲,指导患者掌握测量血压的方法。6)社会支持管理。和谐家庭环境的建立、患者与医务人员、亲朋好友、病友等沟通的技巧等相关知识宣讲。

1.3观察指标

本试验利用QOL-C30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开展评分。分数越低,表明受试者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0ecedeae13a3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QOL-C30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干预前,干预后两组受试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0.05(表1)。

60ecedeae13a3_html_44424eed0a8108e3.png

3讨论

近年来,脑梗死患者人数越来越多,其致残率和致亡率也居高不下。脑梗死会造成患者行动、交流等各个方面产生一定的障碍,久而久之就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脑梗死发生较为迅速,同时治疗周期长,短时间内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的心理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形成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等。除了服用常见抗抑郁的药物之外,临床上多辅助各种干预方法。在对患者进行干预时,应多余与患者交流,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掌握患者的内心变化,从不同方面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帮助其正面对待疾病,以高配合度接受干预并完成功能锻炼,加速恢复患者自身各方面的功能,促进整个治疗过程。对于脑梗死患者,除了针对性的干预和专业性人员的引导之外,单靠住院期间的措施是不够的。回归家庭、社区后,多数患者锻炼依从性明显降低,甚至中止训练,严重影响康复效果。可见,对脑梗死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后的康复情况进行规范的管理至关重要。而回归家庭、社区后,患者本人和家庭不可避免地成为疾病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长期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是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关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与社区护理方法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可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改善心理状态,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英.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及社区护理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8,32(28):146-147.

[2]黎瑞仪.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及社区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2(11):2540-2541.

[3]冯茜楠.社区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效果观察[J].人人健康,2019(11):154.

[4]史翠秀.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8,15(07):226-227.

[5]殷乐.综合性社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2(2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