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2
/ 2

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戴小桃

丹阳市中医院(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50名患者展开研究,均为慢性肛裂患者,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分组后,有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两组,前组给予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后组给予传统纵切横缝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肛管直径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患者的炎性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免疫球蛋白E(lgE)水平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患者的治疗中,在保证治疗效果,提高肛管直径的同时,降低了炎症因子水平,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对促进患者康复效果更佳确切。

关键词:改良纵切横缝术;慢性肛裂;临床应用效果;炎性因子水平

慢性肛裂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肛肠科疾病,具体为下肛管、齿线皮肤开裂导致的慢性感染性溃疡病变,其在肛周疾病的发病率高居前列。当前临床针对慢性肛裂主要以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以往的常规慢性肛裂手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对患者产生的创伤较大,切口愈合较慢,患者疼痛感严重。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纵切缝合术凭借其更贴合人体肛门解剖生理结构的优势,逐渐成为临床治疗慢性肛裂的主要方法[1]。本次研究就改良纵切横缝术进行探讨,以50名慢性肛裂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对照试验,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50名慢性肛裂患者展开,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n=25),予以传统纵切横缝术治疗,一组命名为观察组(n=25),予以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患者之间能够比较(p>0.05)。

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67岁,年龄最小者为22岁,平均年龄(48.38±3.27)岁,病程0.5-5年,平均(2.51±0.51)年,肛裂位置:后侧17例,前侧8例。

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68岁,年龄最小者为22岁,平均年龄(49.52±3.51)岁,病程0.5-6年,平均(2.55±0.50)年,肛裂位置:后侧16例,前侧9例。

1.2方法

传统纵切横缝术:腰俞麻醉,取截石位,沿肛裂口,上至齿线,下至肛缘外,切口,对肛门内括约肌夹持,扩肛,切除肛乳头、痿管,清理病理组织,修剪切口边缘,止血、包扎固定。

改良纵切横缝术:在传统纵切横缝术 基础上,对切口长度进行延长,横向牵引切口两段,使切口上、下段形成倒三角,依次缝合端点内侧、底部、临近皮肤,向中点移动,对症缝合,下部留引流口,术后处理方法同传统纵切横缝术 。

1.3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径变化情况与术后切口愈合时间。

(2)炎性因子[2]:对治疗前后患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免疫球蛋白E(lgE)变化情况测定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

表1统计学规则对比

指标

统计方法

检验方式

统计学差异性标准

计数资料

%

x2

p<0.05

计量资料

60ec012992105_html_f424173bff83a9e5.png

t

2结果

2.1肛管直径变化情况、术后切口愈合时间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肛管直径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下表2:

表2肛管直径变化情况、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对比

组别

n

肛管直径(cm

术后切口愈合时间(d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5

1.92±0.15

2.94±0.22

13.62±0.74

对照

25

1.93±0.19

2.96±0.26

16.25±1.28

x2

/

0.2065

0.2936

8.8940

p

/

0.8372

0.7703

0.0000

2.3炎性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患者的炎性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免疫球蛋白E(lgE)水平相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3:

表3 炎性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组别

n

hs-CRPmg/L

IL-6pg/ml

IgEu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5

13.12±1.67

2.99±0.48

90.19±15.61

44.15±7.51

138.35±15.61

39.51±6.72

对照组

25

13.08±1.70

6.06±0.84

90.22±15.47

72.61±9.71

138.29±15.52

62.16±9.09

T

/

0.0919

17.3804

0.0074

12.6987

0.0149

10.9745

p

/

0.9271

0.0000

0.9941

0.0000

0.9881

0.0000

3讨论

慢性肛裂是一种临床常见溃疡性疾病,临床分析,神经肽的变化、内括约肌的功能性病变导致的括约肌痉挛,进而抬升肛管压力,与慢性肛裂的发生密切相关[3]。临床针对慢性肛裂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是,传统的肛裂切除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除内括约肌,扩大肛管直径,但是从手术预后来看,该术式由于横向缝合切口,将造成切口张力的增加,进而增加切口感染风险,影响切口愈合,不利于患者的预后[4]。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针对慢性肛裂手术的改进,得到了显著的疗效提升,改良纵切横缝术在保持纵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有的中央缝合,转变为中央切口引流,进而促进肛管的扩张,降低其张力,并且,改良纵切横缝术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引流状况,有助于患者疼痛的减轻,消除水肿的不良反应[5]

综上,针对慢性肛裂患者,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方案能够提升肛管直径,且对患者创伤较小,患者术后康复更快,临床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黄河,熊永强,陈浩,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肛裂疗效评价的网状Meta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9,13(2):161-168.

[2]叶萍,边远,朱盈锋.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对创面愈合、炎性因子及肛管指标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20,32(2):165-167.

[3]赵春选.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60例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3):51-52.

[4]谢加强,陆才福,陈世春.纵切横缝术联合A型肉毒素、硝苯地平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及对肛门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97):182-183,185.

[5]李志磊.改良纵切横缝术在慢性肛裂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