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自然群体的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班级中自然群体的教育

章飞峰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盛唐小学


摘要:班级中的自然群体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它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通过目标引导,领改造,逐步渗透,使之发挥正能量,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自然群体 教育


班级中总存在这么一个群体:三五个好友喜欢在一起玩,一起说话。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团体”。这种“小团体”,又称自然群体。指那些在心理动机上具有相同倾向的,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它是一个以个人喜好为基础的联合体。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班级中的个体在情感交流与活动交往的需要。是一种个人为了追求相互交往和社会尊重的需要,相互认同,价值观相近的人群的自主联合。

一、自然群体的特点。

1、群体凝聚力很好

因为它的产生是以情感为纽带。所以,成员之间互动性很强。日常的交往中会自发产生首领你在首领的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场景。因而会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规则,不会是明文的,而是无形的。因为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会奉行同一价值观,而且出于参与的需要,这个价值观会进一步强化,形成足以改变行为的约束力。所以这样的群体凝聚力很好。

2、成员相似度很高

为认同同一价值观而且因为成员之间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经历的高度一致。所以在群体活动中他们的反应十分协调行动相当统一依据组合形式。其中有因为观点相同的利益型,爱好相同的玩乐型,互相欣赏的取暖型,自暴自弃的反抗型。

3、人员流动性很强

这种群体不是孤立的,社团是有可能相互交叉的。因为玩,在一起,也因为更好的玩,追求不在一起。在成员参与过程中有很强的流动性。在小学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不跟你好了!这话反映出在他们的团体活动过程中,都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的。而随着心智水平和认识的提高,他们会表现出更强的排他性。但对于尚未度过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这一切还只是刚刚萌发的芽点。

二、自然群体存在的优缺点

根据自然群体的行为方式和其在班级中产生的作用。自然群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配合型。其成员能遵守班级体的制度和回要求。支持集体工作,与班干部班主任配合,能发挥一些班委会不能发挥的作用。

2、娱乐型。形成原因为共同玩耍和娱乐的需要,因而集体生活准则,无法适用他们。

3、消极型。因为是由学习成绩不佳或者班级中受冷遇的学生而组成的。对集体活动,缺乏责任心,但不会和班集体发生对抗。

4、对抗型。其成员大多为行为表现差,行为认识有偏差受过处罚的学生。他们会对抗班级制度,干扰班级秩序。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群体是经常处于变化中的。于是,应该是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三、针对自然群体的教学原则。

1、尊重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我们需要让孩子改变就需要跟他们在一起,并建立联系。让他们感到班主任、辅导员可亲可近,然后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当他们愿意与班主任推心置腹的谈心里话,吐露真实思想时就是改变他们的重要时机。在这个时候要从爱护、关心出发理解他们的心情,以心换心,用真挚的感情,热爱学生,教会学生。成如孔子说的“爱之,能勿扰虎终焉能无悔虎”。同时对他们的爱应该是既尊重又严格要求。要求老师要像父母亲一样毫无保留地用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让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2、要区别对待

每一个儿童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又有个别差异。因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来自不同家庭的陌生儿童,对他们要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只有对儿童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愿望,理想等进行了解,才能确定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若想教好他们,要从学生的心里发展特点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看问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进行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3、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一些是非,善恶问题缺乏经验,往往分辨不清,但他们本性单纯善良,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这时最需要的就是给予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可以利用一些他们身边的正能量事例,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并且会积极效仿。在引导正确的思想行为时,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说服教育,正面示范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步。不能强行压制,简单说教。

四、自然群体的教学策略

自然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是适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我们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合理利用其积极面,预防其消极面。

1、目标引导式

积极配合型的自然群体,我们应当支持和鼓励;对娱乐型的自然群体,我们应当关心和引导,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形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让更多的同学加入进去,形成全班性质的兴趣小组。这不仅丰富了班集体的活动,而且也让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提升。心理学家马斯洛娃说过:“自然群体中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情况下,这些小集体会促进集体的形成,使之更加巩固。因为情绪的一致性,相互依恋,也是少年学生对于班级产生相等价值观念,内在观点,行为动机的基本条件。”所以,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比如说编小报、研究性学习、班级比赛,安排给让自然群体的学生去完成,发挥他们的体优势,用这样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育,结合帮助鼓励的办法,让他们体会到在集体的大环境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促进了他们对集体的向心力。

2、头领改变式

自然群体一般都有核心人物。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旦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那么其他成员的工作自然会迎刃而解。对自然群体的核心人物,要关心他、培养他,增强他明辨是非的能力,把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他,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进而实现共同进步。对于品行优良,又有能力的核心人物。适合安排其在班级中担任干部,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因为他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又有能力,就会在自然群体和班级群体之间实现合作,和谐的发展。对于消极型和对对抗的核心人物,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使他们不断进步,让他们逐渐从小集体融入到集体大环境中来。当核心人物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不能姑息迁就,可以通过警告、要求、建议、选择等方法及时制止,先消除其对立情绪,再进而进行慢慢地转化,鼓励和帮助其积极转变。

3、渗透式引导

自然群体的情感需求一般是为了追求认可,因而,教育者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倾听心声,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倾听作为师生沟通,建立和维护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谈话技巧,能了解他人的想法,能掌握他人所渴望,畏惧和烦恼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经常能够认真地去倾听孩子的声音,那么孩子也自然而然的会把他们的心事和你说。就用这样的办法,往往可以利用语言的双向作用把自己的意思转达出去,再通过命题讨论的办法,让孩子们一起来参与共同的话题讨论。学生在一次次接触,一次次交流当中接收我们的信息,我们也就由此及彼,层层破底了孩子们心障,就这样他们变得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容易受到你的影响。如果我们实现了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培育起亲近的朋友感,指导他们的行动,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同时也把自己的教育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小点,以春雨润物式的进行教学目标渗透,就能实现所有孩子的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当我们在转化自然群体的同时,我们要更好地去理解正式群体的包容性到底有多少。也许我们在所谓的班级规则的制定中,缺少太多的包容性。我们要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孩子的合理需求,引导他们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给予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这样自然群体的目标才会和班级集体的目标接近或者一致起来,也就说班级的管理取得了更好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苏】赞可夫著,杜股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②杨秀莲:《解析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第五页

③韦有华编著:《人格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刘元璋著:《集体的组织和培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