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6

如何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程喜和 高进 莫志研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 529500)

摘要:有些师范毕业生,一旦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渐渐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积极性。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工作效率和效果不高。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力”上面,即,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等基本技能不够强。职业技能不足,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信心,影响师范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底气。本文将论述对师范生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让师范生练就铁齿铜牙,成为“附能”高手、班级管理高手、教学高手、搞定家长的高手等。

关键词:师范生培养 教育能力 职业技能 教育效果


有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前一直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梦想着未来要当一位好老师。她参加省的职业规划大赛时,她真诚、热情洋溢的演讲,把评委打动了,大家都认为她具备S型(社会型)人的特点:热心、有爱心、耐心、关心人的成长,非常适合当老师。她自己也非常坚定地要当一位人民教师。毕业那年,她去一所小学实习了一个月后,痛苦哭诉:“我不想当老师了,太痛苦了……”,毕业后,她彻底告别当老师的梦想,是被学生的调皮和家长施加的压力吓跑的。

其实有很多这样怀着教育梦想的学生,走进中小学才发现梦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学生的问题和家长的问题把他们的梦想磨破。有位教书6年的学生,有一次突然问我:“老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在我与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发现,其实她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影响和教育别人,学生在他的教导下,怀抱美好梦想,积极上进,快乐学习,尊师听话。但是虽然她站在一个可以实现他人生理想的平台上,却找不到这种可以实现理想的感觉。学生的成绩压力、家长的纠缠、学生的各种问题,总让他焦头烂额,学生学得累,他教书教得累,所谓的教育事业,让他越来越没有成就感。

很明显,这些本身热爱教育的人心有余力不足。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工作效率不高。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力”上面,即,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等基本技能不够强。

一、师范生基本技能不强造成的影响:

(一)影响对教育工作的兴趣

师范生基本技能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很好解决学生日常各种问题,平日里受累于这些琐碎事情,影响心情、影响教学工作的效果,让本身喜欢教育事业的人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二)缺乏走向工作岗位的底气

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较单一,重学科知识轻实践技能,因为基本技能不强,师范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心里缺乏底气,担心不胜任未来的工作,因而造成很多毕业生毕业前恐惧毕业。 据了解,我院50%师范类毕业生毕业前有毕业恐惧心理,对就业缺乏信心。

(三)影响对教育工作的信心

师范生基本技能不强,进入教育工作中,教学和教育方法单一、守旧,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容易把原因归根于学生或者社会环境,对教育工作失去信心。

二、师范生基本技能不强的原因:

师范毕业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工作中体现出基本技能不强,影响工作效果和效率,有教师自身因素的原因,比如,教师本身对教育工作不感兴趣、不够热情,或专业基础不过关、学习能力差,或不擅长教育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毕业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学校的培养模式有不足,学校教育不足的地方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学科知识和理论教学轻技能教学

师范生扮演着当下“学生”和未来“教师”的双重角色,肩负“传承”之重任 ,如何把学到的传下去,而且不能传偏,这种技能的练习和研讨应是师范生必须课程,但是相比之下,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偏重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偏专业理论的解读与研究,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吸收程度,却极少研讨知识的输出方法和技能。知识不等于能力,有些毕业生在学校时学习成绩突出,毕业后,却逊色于自己站的那个讲台上,就等于,熟记剑谱,却不懂耍剑。

(二)重教学能力培养轻教育能力培养

上面讲到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偏学科知识积累和专业理论的解读与研究,当然,学校也设置有教学实践的课程,但是实践课的内容偏重于教学能力的培养,比如,课程中会创设一个课堂情景,教学生怎么备课、怎么讲课,让学生模拟讲课,也叫试讲,却不会创设一个“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情景,就是在遇到学生有问题的时候,怎样和他们谈话、怎样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这类课程相当缺乏,连专门的讨论和研讨都没有。师范生有“教学”方面的锻炼,但是师范生一旦当上老师,他的责任、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教学,还有教育学生、班级管理,以及其它一些事务上的事情,比如家访、与家长沟通等等,这些事情在教师工作中占的比例相当重,但是,这部分的工作内容,师范生在学校的时候是没有模拟过的,他们没有训练过怎样认可学生、怎样对学生表示信任、怎样鼓励学生、怎样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当遇到这样的工作时,他们仅凭经验和直觉,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工作效果和效率肯定不会理想。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对在岗毕业生的跟踪了解,大部分的毕业生都反映,在学校学习时,其实有很多学过的课程,在工作中是用不上的,有些课程根本只适合做学术研究,而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但往往一些很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怎样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些实实在在的方法和工具,却没有学过,甚至想找些资料、经验来学习,都很难找到这样的资源,即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学生建议有些偏重理论研究的课程真没必要学习,还不如开设一些对未来工作有用的、能够学到一些实用方法的课程。

(四)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不足

学校虽然开设有教学实践课,但课时不多,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一边练习一边获得老师的现场指导;学生虽然有一个学期的实习期,但学生的实习是放羊式的实践,实习期间,学生自己找学校实习,实习地点散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老师跟随学生作专业的指导,实习学校也不可能提供一些老师给实习生做详细完整的指导,实习生完全靠自己摸索,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全凭自己的感觉,进步慢,基础不扎实。

三、如何加强师范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基本技能应该包括: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给学生附能能力。师范生必须要拥有这五大基本技能才有资格走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以下将论述如何加强师范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一)修炼师范生的师道从练习“附能”开始

记得有一次在一所学校给老师们培训的时候,我们让他们分享:“回想与你有深层关系的人,谁促进了你的学习和成长?关系中的什么支持你成长?”有位老师说起她小学时的一位数学老师,她读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最差,经常不及格,但是她的数学老师并没有嫌弃她,而是鼓励她:“如果你再努力点,还可以参加数学比赛呢。”只要她进步几分,即使还没及格,他的数学老师都会跟她说:“你看,你又进步了。”就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她不再害怕数学,而是慢慢喜欢上数学,成绩一点一点地进步,后来她真的参加数学比赛获奖,上大学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数学教育专业……她说,她的那位数学老师不仅救了她的数学,还影响了她的一生,而支持她不断成长的是老师对她的信任、认可、鼓励和维护她的自尊。

信任、认可、包容、鼓励、尊重学生,与其说是方法、方式,不如说是为师之道。这些“师道”,是学生在学习中、甚至生活中克服障碍的动力源泉,师道可以给学生附能。所以,附能的关系才能称得上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发生蜕变。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利用权威、训诫、否定打击的方式,学生可能会暂时进步,但很难发生蜕变,有没有觉得,如果用权威、训诫与学生互动,这种互动模式产生的气氛,给人一种 “在水深火热的边缘上”的感觉?这种气氛烘得老师不舒服,学生更是没有能量,学生如果是被逼着改变,在缺乏能量的情况想,当然难发生蜕变。而用“师道”与学生互动,有如师生一起共舞,身上萦绕着愉悦,同时释放出能量,这样和谐的关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感觉如沐春风,所以,用“师道”做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是互相附能的关系,老师在这过程中容易获得成就感,容易感受到为人师的意义。因此,每一位师范生必须学会如何给学生附能。

当然,老师必须不断修炼,才能把“道”发挥到最大成效。比如,如果你对每个学生都说:我相信你、你很棒、你进步了……你很快会沦陷,因为学生很快会感觉到你的虚情假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渴求、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兴趣甚至不同的自我否定习惯。老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优点、进步的点和付出的具体的努力,然后加以肯定和鼓励,或者给予耐心与学生一起讨论他的进步。例如,有位学生经常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有突然有那么几天他按时来上课,如果你是他的老师,要给予鼓励,希望他不再旷课或者迟到,我们体验一下两种不同互动方式的效果:第一种方式是,你见到他的时候跟他说:你有进步了,做到不旷课不迟到了,很棒,以后每天都这样吧;第二种方式是:你把他拉到一个没其他人听到你们讲话的地方,拍拍他的肩膀,说:我发现你最近按时上课,也没有旷课了,看到你的改变,我真开心,你是怎么做到让自己进步的?接下来你会用什么方法让自己一直坚持正常上学、按时上课?

看得出,用第二种互动方式的老师比用第一种互动方式的老师的“师道”更深。用第一种方式,学生只体会到老师对他进步的肯定以及给他的鼓励,但是“以后每天都这样吧”这一句让他感觉到老师在建议或者驱使他,是给不到学生力量的;第二种方式,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的肯定,还感受到老师为他的进步而开心的感受;然后老师对他如何进步表示好奇,让他感受到,老师坚信他有自己的方法,有能力解决问题,同时也在启发他自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共创式教练》一书讲到:“当我们坚信人的本质是富有创造力且存在无限可能的时候,我们就成为它们的捍卫者,而不是成为让人感到厌烦的阻碍者。”

[1] “说教”和建议,只能成为学生创造力的阻碍者。

真正有师道的老师,是在学生前进的过程中,赋予一股能量,推一把;或者在学生陷进困境的漩涡时,唤醒他生命的力量,激发他内在的潜能,引领他跳出漩涡。这样,学生会走得更稳、更远。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老师,不仅要懂得为师之道,最重要的还要掌握运用“师道”,当他们出道时,才容易站稳讲台,才会坚定地坚守教育岗位。因此,我们专门开设了修炼“师道”的课程--《教练型教师》,教学生如何给他们未来的学生赋能。我们把学生分成小组,创设未来可能遇到的情景进行练习,比如,怎样认可学生,怎样对学生表示信任,怎样尊重学生,怎样对学生真诚,怎样让学生感觉到你的包融,怎样鼓励学生等;课后,我们还安排一些来自中小学的孩子让学生实践。实践后再回来总结实践的经验,再一起互相学习和巩固。

(二)让教练思维成为拆解问题的利器

让中小学老师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不爱做作业、追星、没学习动力、打架告状、老爱迟到等等。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用训斥或说教的办法,学生最多改善几天,几天后又变回原形。因为,训斥或说教是一种外驱力,学生是因为迫于怕你或者你的道理而改变,就是,学生的改变来自于外界的力量,外力难以持续。只有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才有可能让教育的效果持续更久。怎样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呢?

1.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内驱力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要想促进学生的内驱力,那就需要把“努力学习”、“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专注于学习”、 “与同学友好相处”等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老师和家长的需求。怎样变成学生的需求?首先,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长远的目标,也可以是近期的目标。比如,当我们在试图教育学生的时候,把学生单独拉到一边,和他进行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假如这个学期结束了,那个时候你觉得你这个学期过得还不错,很满足,有可能是你的什么愿望实现了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唤醒他们内心的需求。每个人内心都有积极正向的愿望。我们的经验是,其实不管问题多大的学生,他们内心里都希望学习成绩好、能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肯定,获得同学的认可。人们在畅想美好愿望的时候,都会充满憧憬和力量。而当他们的愿望或者需求变得清晰的时候,他们才会更加清楚要奴力学习、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专注于学习,此时,他们内心的动力才会被激活。即是,内心有需求,才会产生内驱力。就像,求食的需要之所以成为激起求食行为的内驱力。

生涯规划师金树人老师在《生涯咨询与辅导》[2]一书中讲到:人的行为是目标导向的,人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我们通过这样一种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设下目标,就能带他们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希望,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行为。

2.教练式问题引领行动

在学生的内在需求被唤醒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给他们建议,让他们如何如何做呢?不是的。一个人最喜欢听谁的话呢?是老师吗?是爸爸妈妈吗?是他崇拜的人吗?都不是,是他自己。因此,我们在促使学生去行动的时候,要把安排行动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索行动的方式和时间安排。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假如你学期末做到了‘成绩进步’,有可能是做了什么让这个目标实现了? 你会从哪一件事情开始做起呢?你会怎样做?”当学生想出了进步的方法和做法,我们要给予支持,并相信他们是可以做到的。当我们带着好奇、尊重、支持和信任与学生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激发每个孩子自我实现的欲望,让每个孩子都有很好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从小就可以为自己设立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去实现。

再比如,学生打架告状这个问题,可以用同样的思路来解决。可以问学生:对于打架这个事情,你希望拿到什么样的结果(以需求为导向)?学生有可能会说:“希望老师批评他、希望他向我道歉……”。传统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说教,比如,打架大家都有错、以后不要打架之类的教育,但是,其实这些道理学生都懂,因为他们已经听了千百遍了。能够真正触动他们的是,启发他们自己去反思打架好不好、谁对谁错。比如我们可以接着这样问:“老师批评他(他向你道歉),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如果老师批评教育他了,你会怎样做?”这时候,学生会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后应该怎样做。这样的提问都叫教练式提问,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用的是教练思维。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教练思维框架是这样的:设立目标-达成目标资源-达成目标的方法-落实行动。

在这个框架里,我们不再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不再告诉他们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全然地接纳:他就是有一个他想要的东西。 然后和他们探讨:想要什么,会怎么去做,什么时候做。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他想要的东西。我们直接把他想要的目标清晰化,然后我们带着他清晰化的目标,我们再去找达成目标的方法和行动。

教练思维和传统的思维不同的是,教练的目标不是由老师设立,而是由孩子设立,方法也不是由老师给予,而是在你的引导下孩子自己激荡出来的。

教练式谈话可以激发每个孩子自我实现的欲望,让每个孩子都有很好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从小就可以为自己设置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去实现。

通过教练式教育,我们帮助无数逃课、手机瘾、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的孩子走上学习的正轨,取得进步。

在师范生的培训中,我们通过拆解案例让师范生懂得整个谈话的框架和流程,然后再组织他们练习,课后安排一些中小学生给师范生进行实践;实践后再回来总结、研讨。慢慢地,教练思维成为师范毕业生拆解问题的利器。

(三)创新教学模式,学会解放自己解放学生

其实,在网络发达的年代,学习途径和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的输入越来越容易,学科知识基础容易扎稳。但是,会输入知识不等于会输出知识。即使你学富五车,不懂得如何拿出来教给学生,而且让学生轻松学会,那你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照本宣科、单向灌输,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学生又怎能做到“轻松学会”呢?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3],理论中讲到,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有些老师埋怨学生不听课,缺乏学习动力,反思一下,其实大部分老师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而这种教学方式,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枯燥。

我们为师范生开设的《教练型教师》课程,课堂形式就是以体验式为主的主动学习方式,而且,课程的思路也是遵循教练式思维框架来设计。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课堂中有讨论、有体验、有分享。比如,我们在讲《如何提升职业技能》这一节课,课前我们会让学生先了解师范毕业生必须拥有的技能有哪些,引导他们从网络上了解、做生涯人物访谈,上课的时候,先让他们讨论:他们喜欢的老师是怎样的?然后再讨论总结师范毕业生应具备哪些能力?然后再分析自己身上已具备哪些能力和潜能、评估自己能力的程度。这个时候,学生就能清晰地看清自己的现状,接下来该如何做,心中便有数了。最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计划:将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每位学生想到的做法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办法,而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这些行动计划,是他们心甘情愿去做的,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强,关键是他们又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得到很多启发。同辈间的积极正向的影响,比老师一百次的说教效果都好。学生在活动体验这过程中的反省、自我觉察,不是透过教条的灌输,而是从心灵深处自然涌出的,所以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聚焦学习目标,积极落实行动,促进学习的动力。以这样一种方式学习,他们能收获更高效的学习效果,学得更轻松快乐,学习的动力更强,同时,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气氛和效果,老师和学生都从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们也非常积极地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恨不得自己能快点走上讲台,当一位解放学生的老师。

(四)学会两个神器,成为班级管理高手

如果一个老师只会上课,不懂得管理班级、不懂得启发学生向积极正向发展,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老师。

班级管理,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管理,还有学校各种活动、评比等的组织、参与,工作琐碎、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还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根据我们的经验,4D性格识人法[4]、“班级管理平衡轮”[5]等这些工具,能够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步,先依据4D识人法,鉴别每一位学生的性格,选出性格与班委岗位工作匹配的学生,做到人职匹配,班干工作效果倍强,老师更省心。

第二步,用“班级管理平衡轮”,让班级管理系统飞速运转。

把所有的班干部召集一起,用上面讲到的教练思维(确立目标-达成目标的资源-达成目标的方法-落实行动)让班干部讨论如何管理好班级。讨论的顺序是这样的:老师抛出第一个问题,即确立班级目标:大家期待我们班成为什么样的班集体/大家期待我们班获得什么样的成绩?让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讲出各自的想法,老师负责把大家的想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继续按照顺序抛出以下问题(老师要把所有问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这些目标对我们来说为什么如此重要?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分别由谁来负责?每位班干的责任是什么(每位班干拟定自己的则任)?我们第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当他们定好了目标,认识到达成目标的价值和重要性,想到了办法,落实了分工,做好了行动计划,这时,老师在一张大白纸上画一个平衡轮,把每件要做的事情和负责人写在轮上面,再把画好的平衡轮贴在教室的墙上。看到这个轮,班里所有的同学都会很清晰该怎样。

此时他们主人翁的感觉油然而生,责任心跟随而来;同时,老师对他们能力的信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己性;讨论的过程中产生的集体凝聚力,释放出一股强大的力量。接下来,老师就是那个坐享其成的人。学会4D识人法和班级管理平衡轮,你就是班级管理高手。

(五)练就铁齿铜牙,使家长成为同盟

当代的家长,文化知识普遍提高,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据师范毕业生反映,其实最让他们头疼的不是那些问题学生,而是那些挑剔、纠缠的家长。一不小心得罪了家长,那接下来的学生工作就更难做。

只有与家长建立同盟的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才更加顺畅高效。我们教给师范生一个非常实用的沟通工具——4D沟通法[6]。4D沟通法源于美国物理学家查理.佩勒林的4D系统,他把人的特征分成四个核心要素,并称之为“维度”,即培养维度、包容维度、展望维度、指导维度。一个维度代表一种性格类型,分别被称为绿色培养型、黄色包融型、蓝色展望型、橙色指导型。绿色人际型(亲和力)领导的特征是,欣赏与感激他人,寻求共同利益,关心他人,善于沟通,追求自由快乐;黄色包融型(凝聚力)领导的特征是,包容他人,诚实正直,信守承诺,忠于组织,重视团队建设;蓝色展望型(创新力)领导的特征是,追求卓越,乐观坚韧,开拓创新,聪慧独立,领导变革;橙色指挥型(执行力)领导的特征是,注重计划、制度、流程与结果,坚持原则,实事求是。[7]

在重要的沟通中如果做到发挥四个维度的优点,并且按照这样的顺序沟通:培养—包融—展望—指导,就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取得理想的成效。比如,学生打架是常事,孩子被打,家长闹事也是常事,但对学校来讲就是头痛的事。对待那些情绪上涨气势汹汹的家长,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方法,解决问题的手尾会拖得很长。用4D沟通法,可以更快息事宁人:

第一步(培养维度):对来到学校的家长表示真诚感激,感谢他们及时来到学校主动与校方沟通,感谢他们对孩子、对此事的重视。

第二步(包容维度):对家长的心情和情绪表示理解,同时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述,并为学校管理上的疏忽道歉。如果家长一来就急于解释,情绪高涨的家长的耳朵会自动屏蔽任何解释。人们只有得到了充分的感激和理解,才能向“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

第三步(展望维度):征求家长的意见。只有获得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人们才有可能理性解决问题。

第四步(指导维度):结合家长的意见,表达校方的处理方法和行动计划。

用4D沟通法与家长沟通,家长很容易成为我们的同盟。

总结:

毕业生在毕业前通过培训学习和练习,能感受到这些学习内容的极大价值。100%的学生都认为这些知识和方法新颖、独特、实用、高效。

学生认为这是他们从来未接触过的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学习,让他们从传统的思维转变过来,感受到接纳新鲜事物的喜悦;还未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蠢蠢欲试,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已收获了别人难以收获的工作成绩:比如,不费力气就可以让那些问题学生乖乖听话,更容易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在生活、学习、工作上遇到难题时,用这些新的方法能收到很明显的效果。学生认为,这些新的知识和方法简直就是他们压箱底的利器。

新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也激发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情。

并且通过《教练型教师》的培训学习,学生有了飞跃性的成长,拥有竞争利器、知道未来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他们对未来不再迷茫和害怕,心底的底气被激活,能更加自信地走上就业之路,更有动力开拓自己未来的人生路。


注释:

[1]【美】亨利.吉姆.霍斯等.共创式教练.上海.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2]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360百科.学习金子塔理论

[4]【美】查理.佩勒林著.李雪柏译.4D卓越团队:美国宇航局的管理法制(全新修订版).上海.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5]杨长征.一生只做八件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美】查理.佩勒林著.李雪柏译.4D卓越团队:美国宇航局的管理法制(全新修订版).上海.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美】亨利.吉姆.霍斯等.共创式教练.上海.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2]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360百科.学习金子塔理论

[4]【美】查理.佩勒林著.李雪柏译.4D卓越团队:美国宇航局的管理法制(全新修订版).上海.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5]杨长征.一生只做八件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信息:程喜和,女(1972.08),汉族,籍贯 广东阳江,本科,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规划,生涯规划,青少年生涯发展,高职教育,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