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心理育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2

“三全育人”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心理育人研究

邓雅静

黄山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41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稳定。心理育人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心理育人也是推进“三全育人”理念落地落实的有效载体。

关键三全育人 心理育人 普通高等院校

心理育人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心理知识与心理技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开发心理潜能,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的教育活动。[1]本文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例,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中有效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一、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心理育人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有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组成,作为基层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中坚力量,其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育人工作的质量效益。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能力薄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用的发挥,需要引起重视。心理健康工作者有的心理知识理论掌握不全面;有的开展工作没有套路,不知道该干什么、怎样去干,专业素质不强。

与此同时,培养教育不够有力。大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短训形式进行;有的组织理论学习不成系统、不够深入;有的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心理育人方法及建议

(一)抓好顶层设计,精准构建全方位心理服务体系。当前各大高校对心理服务工作是非常重视的,能够立足实际、想法设法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还缺乏相关法规支撑、体系支撑、设施支撑、人才支撑等相关问题,这需要我们从顶层设计入手,把框架体系搭好。

1、是制定配套法规。目前,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实施办法以及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心理服务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组织领导都进行了强调,但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新形势。建议新的法规要从明确组织领导、各级职责、体系搭建、硬件配套、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能定量的不要定性,能合并的不要分散,能专职的不要兼职,确保为二级学院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2、是完善设施建设。解决心理问题不是简单谈心疏导就能解决的,还必须配套心理服务的基础设施。对于二级学院来讲,目前心理咨询室没有普及,心理测评方法大部分还停留在纸质问卷上,心理测评结果缺乏专业人士分析。学生心理问题难发现、不愿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专业测评的设备来发现心理问题、没有适合的隐私空间让学生去倾述心事,导致心理问题没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小问题衍变成大问题。建议把基础设施作为推进心理教育服务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大对心理工作的投入,二级学院配备心理咨询场所、设备器材等基本设施,明确硬件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标准,定期更新专业测试软件、工作手册、仪器设备,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创造物质条件,确保学习教育有资料、心理宣泄有场所、咨询服务有专家、测查诊疗有仪器、开展工作有经费。

(二)加强互动联动,优化整合心理服务资源,实现全员育人模式。

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有专门人才作保证,一定要重视做好心理育人工作人才的选配工作。配齐配强心理服务工作办公室和二级学院心理服务工作骨干队伍。严格条件选拔。切实把具有牢固的思想政治、心理服务技能和身体心理基础,热爱心理工作、安心基层工作、思想好作风实的学生工作者选调到心理工作岗位上来。严格规范、考核选拔。以“会讲解心理知识、会发现心理问题、会开展心理咨询疏导”为标准,对拟确定的心理育人工作者进行严格考核,对于考核不达标的人员,一律禁止上岗。


(一)是整合网上资源。网上心理疏导是学生工作一线辅导员开展心理服务的“主阵地”,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涵盖了心理咨询、视频讲解、心理测试、心理阅读、心理寄语、案例分析等多个版块,但还要在集成性和联动性上下功夫。可以依托学校专业团队开发一款心理服务软件,建立心理资源数据库,实现心理资源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在软件功能方面可以设计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常识、心理公开课、个人心理健康档案等栏目,去杂取精,以专业力量、优质资源精准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学生可通过注册个人账户来实现自己心理需求,选择个人喜欢的心理咨询随时进行心理咨询,既能提供隐私空间让学生彻底打开心扉倾诉问题,也便于心理咨询师精准开展“一对一”服务,及时跟踪学生心理问题动态。

(二)是用好社会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是做好基层心理工作的主体,但也存在着开展人员配备不足、实践能力有限等问题。可以从医院、信誉良好的社会咨询机构中聘请社会心理咨询师,定期围绕学生表现出的倾向性问题开展心理常识和心理调适普及教育,对有问题苗头的重点人员跟踪搞好疏导。同时不定期开展交流培训活动,为基层心理育人工作者组织集中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工作者能力素质。

三、紧贴学生实际,增强心理服务实效,确保全过程育人。

学生工作者既是心理服务工作的主体,也是心理服务对象的客体,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必须立足自身,紧贴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才能做到“防之于未病,治之于未病”。

(一)是普及心理常识。当前,部分学生对心理服务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有的错误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问题来解决,有的担心进了心理咨询室,怕别人会“另眼相看”等,这亟需普及心理基本常识。可以通过编印《心理健康核心知识手册》《常见心理问题解答》《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分析》等口袋书,把专业的心理名词变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科普小故事或小品美文,撰写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简易口诀,促进心理防护知识深入人心。依托心理健康论坛和心理服务网站,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心得体会交流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有条件的可以编制有关心理防护知识的网络游戏,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兴趣。

(二)是融入课堂教学。心理服务工作贵在经常,尤其是考试季、季节交替等心理问题高发期,更需要紧贴学生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可以采取放松训练、模拟训练、心理宣泄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集体的温暖”“力量角逐”“机遇与陷阱”等心理游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和心理防护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宣泄活动,把心理压力向大山喊出来、心理疙瘩向同学说出来、心理失落用日记写出来、心理感悟在朋友圈晒出来。倡导“我的情绪我做主”,引导学生通过有氧运动、听轻音乐、谈心聊天等多种途径合理宣泄学习、生活压力诱发的不良情绪,确保学生把主要精力聚焦到学习上。

(三)是把握特点规律。心理问题预防重在见微知著,要重点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特点规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突出敏感时机,重点关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敏感事项中的心理变化,比如评奖评优、助学金等时机,查一查有没有因愿望落空而产生的失落心理、仇恨心理和极端想法;重点关注家庭或自身变故的学生心理变化,比如失恋、遭遇打击等;重点关注单亲离异、性格孤僻、情绪反常的人员,查一查有没有逆反心理和暴躁心理,学生心理工作者要主动靠上去做工作,积极展开心理疏导帮助,及时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杨晓庆.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

作者简介:

邓雅静(1987.7-),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黄山学院文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