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健康产业为核心的健康城市示范区的几点建议—以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打造健康产业为核心的健康城市示范区的几点建议 —以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项目为例

郭靓亭

南京市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 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210000


摘要:

基于目前健康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政策支持,本文试图以健康科研及医疗服务聚集区建设项目作为案例,基于目前产业导入、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为建设高效运作、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防护及救助机制完善、可辐射较大区域的健康城市示范区提供相关建议,促进健康城市、健康产业与健康事业有机结合。

关键字:健康城市建设,健康科研及医疗服务聚集区、健康城市示范


一、背景环境

目前全球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城市公共卫生议题影响着人类共同发展,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在长期努力下,于2020年上线《将卫生纳入城市和区域规划》手册。在我国,如何建设健康城市已经发展为国家层面战略议题,要求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

目前许多探索健康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以人民健康为核心,通过经济、社会及政策等协作方式提高城市韧性。城市的可持续能力、城市的免疫能力及韧性将是高质量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最本质需要,是提升城市生命力的核心诉求。

二、研究目标

城市规划师、城市管理机构、医疗卫生领域人士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危机,而从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角度出发,普遍认为通过改善健康城市环境、提供健康服务设施、完善健康综合治理这三个层面能有效的促成健康城市建设。

有效的规划能为人类健康提供一种有效的城市运作体系,不仅能提供良好的市政设施与充足的医疗机构或替代机构,还能低成本的提供健康的日常环境,包含空气、水资源等空间要素;在有效管理运作下,突发事件时能隔离传染、切断传播、保障社区运转并有效保护易感人群。

健康城市建设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及政策支持在积极发展中,本文试图以生命健康产业为核心的科研及医疗服务聚集区建设作为案例,基于目前产业导入、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探索具体建设对策,给出打造健康城市的相关建议,促进健康城市、健康产业与健康事业有机结合。

三、产业发展情况

南京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人才积聚,机构众多,基础优势明显。在打造产业地标方面,南京更是摸清产业链发展,优生态、补短板,实现企业梯次培育与金融支持,投融资环境及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同时,南京计划进一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基因、健康、生命之城,将不断推进创新机构建设,不断进行创新应用场景推广,提升临床研究实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江北新区正在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积极打造优质生态体系,建设基因之城,围绕生命健康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支撑服务生态。在核心区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国际健康城,将成为以综合型医院为主体辐射全国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健康医疗服务集聚的城市示范区。该区域占地5平方公里,努力建设前沿医疗服务中心、国际专科服务中心、综合健康服务中心以及有知名度、有吸引力及辐射力的精准医疗创新与服务高地。

本项目健康医疗服务产业类型、核心区的都市属性都体现出具有成为健康城市示范的优势潜力,且更需要建设成为高效运作、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防护及救助机制完善,能够辐射更大片区的健康城市示范。

四、待解决问题

该区域自2015年江北新区总体规划批复以来,城市空间规划及建设的各个层面逐步开展,但片区产业规划及健康服务布局规划未形成上位政策引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之间存在内容缺失,在宏大的产业愿景与日常城市规划开发引导的衔接上存在优化的空间。传统客观原因造成的产业、规划、管理无法衔接的工作路径将使得该区域再一次发展为传统医院集聚区的翻版,成为不太成功的案例。

为了避免以上困境,需要规划建设者、产业发展研究者以及健康卫生事业管理者共同的协作与参与,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1. 医疗体系布局及资源引入缺乏全局性与及时性,难以积极应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是医疗资源分级配置在新区发展过程中较滞后,未考虑长短期相配合的医疗资源配置需要。二是医疗应急及防护体系的规划设计应该形成更复合的内容及系统化考虑,并提高其重要性。

  1. 医疗项目规划和建设遵循传统思想,难以与开放包容的新城市理念结合。

传统医院的设立为独立的园区形式,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的部分非常薄弱,难以促成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混合使用及宜居性要求。在项目中开发的早期综合医院独立于城市肌理,确有一定的预防隔离效果,但同时也为就医及各项服务带来不便,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同时产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实际需求与城市空间引导出现冲突时,难以形成共同谋划的工作路径。

  1. 健康体系的信息互通及一体化管理难以实现。

新的城市理念对应高级别的城市管理需要,多地块间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共同管理、充分调配才能适应高效城市运营的需要。在实际项目落地中,各主体间日常管理体系的整合存在很大困难,疫情期间,片区日常运营管理需要耗费较多人力成本。同时距离满足健康城市对于卫生体系智慧化管理的水平还有较远的距离。防护体系的建立及社区服务机构的建立还需要一体化的管理。

五、相关建议

  1. 强化多专业工作机制

实现健康城市的规划及建设需要跨部门充分协作,相关部门之间充分沟通衔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将使产业规划与空间落实及使用管理紧密关联起来,强化系统性组织,为人民群众提供体系化服务。

  1. 强化健康服务设施及产业项目布局

  1. 分级布局医疗设施,细化各设施间关联及可达性,并提出更细致的建设行动指南,使得在全建设周期,各级医疗设施可以有效参与体系化服务;

  2. 考虑到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城市及区域在医学研究方面的投入不断扩大,建议为健康产业科研及临床应用预留充足空间。需为核心产业设置开发时序,在整体开发建设中有序分步落实;

  3. 在基层社区中加大护理与应急功能、需照护人群服务功能、物资储备功能的对应空间布局。

  1. 强化城市健康环境塑造

  1. 保证城市开发的疏密有致,城市开放空间需充分发挥城市休憩、绿色修养的效用,密集建设地块需充分建设使用,保证地块使用的高效;

  2. 医疗服务项目需要与城市功能更加有机的结合,相关设施的有机混合将促进开发区域尽快形成城市化聚集,也会进一步促进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便捷性和城市性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进驻;

  3. 小街区密路网、公交及慢行空间的打造,将为健康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支撑,一方面促进本区域机动车使用量的降低,为医疗设施更大区域服务预留交通容量;另一方面慢行系统的打造为宜居环境及运动健身提供了充足的场地设施和安全性;

  4. 因生命健康类医疗服务项目的重要性,在建设阶段建议积极落实城市设计导则中控制性要求内容,同时对于建议性内容能形成充分的论证及研究决策机制。

  1. 强化日常治理体系建设

  1. 为先进理念的城市提供有效的智能化管理。为小街区密路网城市提供地块间停车、交通、慢行的城市管理;

  2. 为社区的一体化资源配置提供有效管理,为数据统计、生活采购、物资储备、隔离应急、易感人群护理等提供智能化的管理;

  3. 探索综合医院与片区内各级医疗设施之间的信息一体化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城市全生命周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