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妖异化”开放——试论宋代女性服饰审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3

不安的“妖异化”开放——试论宋代女性服饰审美

周灵狄

西安美术学院



摘要: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存在“服妖”现象,在位于中古与近代的转型期的宋代服饰中出现的“服妖”现象尤为明显。其出现、遭禁再到盛行,从社会经济方面,人文思想方面,政治环境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揭示“服妖”现象兴起的缘由。最后以宋代的“服妖”现象作为切入点,探讨“服妖”现象之下民众的心态变化,以及“服妖”现象中“礼”与“俗”关系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宋代服饰 服妖 社会形态 大众审美

正文:

一、对宋代的固有印象

如何认识宋代?在讨论宋代服饰审美特点之前,需要把这个问题置于思考的首位。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中国的历史上,总是习惯于将唐宋放在天平的两端,通过各方面比较来得到较为具有统领性的观点。据此很多学者得出唐代的服饰文化相对热烈、开放、张扬,与之相比宋代的服饰文化封闭、保守的结论。保守确实是宋代服饰不争的事实,但笔者认为宋代服饰的显著特点并非只有保守,还有在当时多重作用下兴起的“服妖”现象,以及妖异背后的不安开放的另类审美倾向。

二、宋代的服妖现象

服妖的现象并非是自宋代开始,自封建王朝开始便存在这样的现象。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服饰承担了远超于其本身的内涵映射。

1.“服妖”的含义

(1)“服妖”的词源

要解释服妖一词,肯定避不开引用《洪范五行传》,或者是《汉书·五行志》,透过这两本书,可以为迅速对服妖一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服”的含义包括的范围不仅仅是衣物,除却妆饰,衣服,配饰,鞋帽之类人的最基本生活需求,还包括了器物,车马等。这些具体物像作为载体的同时,还会从侧面表达某些抽象的象征内涵。因此“服妖”中“服”的范畴可以扩展为服饰器物所展示的外在面貌及其精神寓意。

“妖”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常见的有三种:

是怪异反常的事务或现象;

是妩媚、艳丽美好的意思;

是奇怪反常,具有实体会害人的妖怪。

结合《汉书·五行志》来说:

“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厥咎狂,厥罚恒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时则有龟孽,时则有鸡祸,时则有下体生上之疴,时则有青眚青祥。唯金诊木。”

这时我们将“服”和“妖”合并起来,可以理解为:在有天灾,战争大事发生时,衣物配饰妆容器物等物件被当做是这些巨变的征兆,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称为“服妖”。

(2)“僭越”下的服妖

不同时代对于服妖范围的划分也有所不同。在宋代,被视为服妖的服饰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因不合礼制而被视作服妖;因与社会风俗主流相悖而被视为服妖;出于表达民众对政治的不满而诞生的服装被称为服妖。

服饰等级制度在宋初设立后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被推行。都城内外,衣服无常,上下混淆。那些本应该身着皂衣的仆役小吏,也穿戴高巾大袖;民庶的妻妾,也在头部遍插珠翠,僭拟贵族。等级的差别已经模糊,各行各业原有复服饰区别也不再明显。

虽然有宋代政府颁布的禁令,但是有些服制可能在向下传达时并没有很好的传达,民间更是屡禁不止,朝廷官员便会指责这些服饰是“失礼”。

(3)“预兆”中的服妖

人在接触自然时,由于科技水平方面的不足,对于在理解之外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本能的感觉畏惧或是惶恐。当然为了解释一些“灵异”现象,服饰方面为了这种目的被迫提出的异端,便是我们理解的“服妖”现象。

“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而靖康纪元果止一年,盖服妖也。”宋代织物已经成为了民间消费品,如 “一年景”就展示了宋代纺织业的发达,它是当时艺术作品中相通相融的一种流行纹饰,由此形成了有时代风格的各种产品,以一股风潮的形式席卷宋代社会。但将靖康之变的原因归结在一种装饰纹样上,并且称之为“服妖”,现今看难免有些荒唐。


总而言之,“服妖”现象的流行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并非只是受单一因素影响。服饰在改变的过程中,难免会被一些旧势力阻拦,并且在迷信的驱使下,将服装与事件联系,变成了“服妖”。

260dd1f253aa53_html_182e989801fd43d9.jpg .宋画中展现的“妖异”女性服饰

古代并没有照相术,想要了解千年前的某一历史时期内的生活形态,最好的参考便是那一时期的绘画,雕塑或是史料。

60dd1f253aa53_html_cb8603cb047246bc.gif

图1 《茗园赌市图》(局部)北宋 刘松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0dd1f253aa53_html_677a30e9e3cba0b9.png 茗园赌市图》(图1)中描绘的女子形象就是个普通的市井生活中的卖货女子形象,只见其一手捧一盘中充满了各类茶具,另一手提一


热壶。她下半身着裤装,上身则明显是内衣外穿,营造出一种酥胸半露的迷蒙美感。女子的服饰并不如高罗佩所讲的那样裹至颈部上方,甚至有种沿袭唐风的趋势。虽然也存在是妇女为了卖货的方便,避免着装的繁琐化为售卖工作增添不便的可能性,但甚至宋代的道姑形象也有服饰开放性审美的影子可以追寻。

《摹卢媚娘像》(图2)便是宋代画工所描绘的一位唐朝时期的道姑形象。

60dd1f253aa53_html_e53b829c22afb90a.gif

图2《摹卢媚娘像》北宋 何充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卢媚娘是唐永贞年间的一位奇女子,先是以绣工被顺宗“谓之神姑”,而后又“度为道士,放归南海”。虽然描绘的是唐代的人物,但用的手法都是宋代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因此这幅画也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姑身着对襟窄袍长褙,内裙,手上拿一浮尘。也并没有所谓裹的严密再去见人。


60dd1f253aa53_html_4d35e7869b0b91c7.jpg

图3 《八高僧故事图卷》(局部) 南宋 梁凯 上海博物馆藏

即使是不从事招揽生意事业的妇女,也会存在有穿着低胸装的画例,例如《八高僧故事图卷》(图3)中两名汲水的妇女形象,上身着长袖短褙子,似着裹胸,袖子卷至大臂处。裙的样式非直筒裙,而是围身裙,着袜鞋。长裤外穿,表明宋代已有取代上衣下裳的趋势出现。

宋代服饰总体上可能有保守的倾向,但并非所有的服饰表现语言都用的是质朴内敛的风格,也存在有兼收并蓄的开放性服饰出现。

三、宋代服饰妖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手工业的分离

法国的汉学家白乐日先生直接将宋代形容为“现代的拂晓时辰”。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缫丝业和络丝业与机织业分离,纺织品要染色,因此印染业和印染技术也有了较大的革新。为了满足官娟生产的需要,仅开封府每年均需购买红花、紫草各10万斤之多。这些都源于宋代市镇大量涌现,社会的分工更加细密,工种的日益完备。

正是在这样繁荣的商品经济推动下,繁盛的手工业带动下,宋代才有足够的技术和经济基础,才有可能制造出如“一年景”纹样的布料,基础层面的生活需求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宋代对更高层次的追求相比其他时代更加精致,珍贵甚至说是稀少。人们想要的是更加新奇的玩意,进一步促使人们对服饰的限制进行大胆突破。

2.民众心态的影响

汉学界里有一个假说“唐宋变革论”,最早由内藤湖南提出,其实是一种对于历史时期的划分,认为在唐宋时期发生的一些转变足以将唐和宋划分成两个不同的时代,从隋唐志南宋祥兴二年属于中古,宋祥兴二年到晚亲宣统三年属于近世。

在唐宋变革论中,我觉得有一点值得我们进行考虑:在人民方面的变革。内藤湖南认为唐代及之前人民的地位虽然直属国家,但有属于贵族的佃农,而宋以后均田制及租庸调制的崩溃,私有土地所有占有制开始普遍流行。农民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人民的自我意识逐渐显示,人想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一旦诞生这种想法,便会对现有的礼制带来较为强烈的冲击,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为了追求平等而进行创新,人们纷纷勇于突破等级阶级的限制。

还有一种民众心态是从服饰的功能性角度出发。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民增加,由于商品活动的特殊性,人民急需一些方便运动的服装,加之五代时期南北方社会动荡,中原人士深受少数民族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进入中原。虽然官方对于胡服一直是通过法律途径实行禁令,但是民众着胡服却是履禁不绝。

3.政治环境的压迫

两宋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升级,两宋朝庭的约束力逐渐削弱,因此外国服饰也就有机可乘,契丹、女贞的服饰借此侵入,对中原的服饰进行了一番“洗礼”。自然很容易得到一个“服妖”的评价。

60dd1f253aa53_html_2a89d29a9e7e6218.png60dd1f253aa53_html_94e1cf187853b67d.gif

图4 引自赵芬芬 《论宋代“服妖”现象》34页

面对民间大肆流传的服妖现象,官方的态度一直很明晰,就是通过大量的禁令来遏制“服妖”。

由统计图表(图4)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宋代出现的服妖现象和宋代颁布的禁令数量其实几乎呈水平状态,除了宋仁宗时期突然出现的一个峰值。宋仁宗时期社会矛盾开始加剧,形势气氛也趋于紧张,此时颁布的一方面禁令抑制“服妖”只是其一方面想法,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防止礼制在混乱下崩塌所做的预备。

但当国家动荡不安时,国家对社会的掌控力会将会变弱,国家的掌控力变弱,地方就没必要对官方的法律进行无条件遵从,违反国家服制的的行为就会频繁出现,新奇的服饰或是有所僭越的服饰的出现有了契机,因此“服妖”盛行。

四、对于女性服饰审美妖异化的思考

1.民众的不安在服饰上的体现

宋代虽然拥有发达的商品经济,觉醒的自我意识,但它的政治形势是紧张的,人们一方面生活在物质丰富较为充足的近代资本萌芽中想要享受,但另一方面精神状态在不安定的外在环境下一直处于紧绷,这两种双重感知压迫下会给人一种虚无感。在这种虚无感的支撑下,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渠道——“服妖”便是其在服装方面的表现。可能民众也并非刻意制作一种标新立异的服装,可能只是他们将对于现状的不满与焦虑发泄出来的渠道而已。

宋代思想领域较为自由,对人们的思想禁锢也没有过深,形成了种开放创新又兼收并蓄的文化类型。但由于国家所处的政治环境所迫,民族间的关系紧张,宋代注定无法同唐代一样。穿上胡服,希望能拥有胡人的洒脱豪迈,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安心理的体现。

2.礼与俗的辩证关系考证

如果分析宋代服饰审美的分歧点,笔者更愿意将其诠释为“礼”与“俗”的辩证关系。

由于宋代是一个内外冲突极大的时代,旧儒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思想需要,出于对儒学的重塑与改造,兴起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这便是“理学”。虽然在宋代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性的理学体系,但已经诞生了脱胎于传统儒学的“新儒学”倾向出现。

在超脱时空法则约束宋代的“理”中,尊古复古被作为其主要倾向。这样的思想要求已经深刻的渗入宋代服饰中,它注重礼教,用衣物来掩盖人存在的不足,以求突破其局限性。

“俗”则可以理解为“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 “礼”需要强制约束来推行,但“俗”一般靠民众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就可以得到稳健的施行。如果例如宋代理学代表的“礼”所推崇的是“复古”的话,“俗”代表的社会阶级利益可能更偏向于“变古”。 两者之间必然会存在矛盾。

但并非所有的“复古”都应该去否定,也不是所有的“变古”都值得留存。这样“服妖”现象应该是“礼”同“俗”互相试探找寻的某个平衡点,在两者交替的同时,对于服装的理解也不再是表象的人裹挟的衣物而已,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功能。因此笔者认为,“服妖”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走向成熟的巨大推动力之一。



结语

服妖现象在宋代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峰值”,主要表现是以服饰方面为核心的对于社会礼制的禁锢的突破,或是将特色的服饰视为事件的预兆。通过宋画中的女性形象,图文并茂的阐释宋代社会中存在的“服妖”新思潮。

服妖脱胎于宋代商品经济的萌芽中,纺织业与缫丝业的分离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政治大环境的挤压与民众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双重作用下,宋代服饰走向一个“妖异化”的极端。民众对于封建礼制开始了反击,开始以自身需求作为审美的主要考量。至此“服妖”现象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绽放出一种饱含不安的“妖异”之美。

参考文献

[1]赵芬芬.论宋代“服妖”现象[D].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2017

[2]华雯.《<宋史·舆服志>中的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出版社:上海.2016

[3]田天.宋代女性服饰及其文化蕴含[D].山东艺术学院出版社:山东.2015

[4]傅伯星.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6

[5]赵联赏.智道服饰[M].中国社会出版社:北京.2012

[6]李秉宸 王子怡.论宋代服饰文化形成之原因[J].中国民族博览出版社:北京.2019:109

[7]陈晶.宋代流行的“一年景”文化[J].东方收藏出版社:上海.2010:46-51

[8]刘复生. 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出版社:北京.1998

[9]李静红.宋代女性“服妖”现象探析[J].衡水学院出版社:河北.2014

[10]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和发展[J].河北学刊出版社:河北.2010

作者简介

周灵狄,现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2018级史论系艺术设计学专业,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 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0:序言.

班固 赵一生.汉书·卷二七之上 [M].浙江古籍出版社:杭州,2000:494.

陆游 刘德权.老学庵笔记[M].中华书局:北京,19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