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本溪辽阳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鞍山本溪辽阳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浅析

仇晓冬

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沈阳, 110034


摘 要 鞍山本溪辽阳地区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工业以钢铁为主,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全区总面积3955.05km2,共有常住人口321.98万,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14.56万元。区内由于矿山开采曾引发了多起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与矿山开采类型密切相关。地下开采的矿山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露天开采的采石场或矿山以及废石堆场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及其由此诱发的泥石流。其中地下采空诱发的地面塌陷灾害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且治理难度最大。通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作,获取鞍本辽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等详细要素,并统计、分析,掌握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为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防治


1 引言

鞍山本溪辽阳地区(以下简称鞍本辽地区)指辽宁省鞍山市、本溪市、辽阳市三个钢铁产业聚集市,该区域经济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形成“工业强区,服务业富区,农业现代化,全域城镇化”的战略格局。全区总面积3955.05km2,共有常住人口321.98万,2015年,全区耕地面积74681.2公顷,粮食总产量42.62万吨,森林面积166570公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14.56万元。

鞍本辽地区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是我省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区内工业以钢铁产业为主,同时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区内矿山占用与破坏土地面积较大,矿区周围地区较大范围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受井工采矿活动的影响,在地下形成采空区,由于顶板的自然冒顶、崩落,波及地表造成地面变形、崩塌;露天采场边坡失稳易发生崩塌等地质灾害。总体来说,地质灾害问题比较突出。

于此同时,根据相关规划和政策,鞍本辽地区仍将以铁矿为重点,继续圈定找矿靶区和发现新的矿产地,拉动后续矿产资源勘查。鼓励大规模开采,限制小矿发展,压减在环保、能耗等方面不达标的铁矿开采产能。同时,鼓励开采石灰石、金属矿等矿产,压减煤矿开采,本溪市区内已禁止开采煤矿。由此,从矿产资源开发种类来看,矿山环境发展趋势是,由采矿造成地面大幅度沉陷、塌陷等地质灾害现象将缓解,但地质灾害仍是制约矿山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通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作,获取鞍本辽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等详细要素,对其进行初步分析,并且提出适当建议。

2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鞍本辽地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3处,共威胁财产13518.8万元,威胁人口6294人,主要隐患点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其中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88处,占隐患点总数的50.87%;地面塌陷隐患点43处,占隐患点总数24.86%;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30处,占隐患点总数17.34%;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12处,占隐患点总数6.94%,见表1、图1。

1 鞍本辽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统计

地区

地质灾害类型

合计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鞍山市

48

2

4

3

57

本溪市

27

6

23

21

77

辽阳市

13

4

3

19

39

合计

88

12

30

43

173


60d44bc8c7eef_html_3d592975e0a93662.jpg

1鞍本辽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比例图

按照地质灾害规模统计,鞍本辽地区地质灾害总体以小型为主,共计131处,占隐患点总数76.54%;中型地质灾害29处,占总数的16.20%;大型地质灾害9处,占总数5.03%,巨型地质灾害4处,占总数2.23%。

按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统计,鞍本辽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总体以小型为主,共计113处,占隐患点总数65.32%;中型地质灾害33处,占总数19.08%;大型地质灾害26处,占总数15.03%,特大型地质灾害1处,占总数0.58%。

3 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可见,鞍本辽地区域内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灾害类型较多,发生频率较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不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工农业生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其中尤以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需要重点关注,区内由于矿山开采曾引发了多起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与矿山开采类型密切相关。地下开采的矿山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露天开采的采石场或矿山以及废石堆场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及其由此诱发的泥石流。其中地下采空诱发的地面塌陷灾害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且治理难度最大。

针对以上特点提供以下建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因此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和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两大类型,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监测、搬迁避让、生态工程措施、工程治理措施等。

对地质灾害监测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稳定性差或较差的地质灾害点,若其危险性和危害性都较大,搬迁的费用与其它治理费用比较,搬迁费用较其它费用低时,必须采取避让措施。

生态工程措施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防治措施,从长期看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是重要的边坡稳定性防治措施。生态修复防治技术的实施,不仅能提高边坡尤其是坡表面的抗滑能力,还能改善排土场的景观功效,既可减少水土流失、削减地表径流和松散固体物质补给量,又可恢复流域生态平衡,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泥石流、滑坡的发生。

治理工程措施适用正在发展中、危害严重、避让难度大以及重点人口密集区内投入少量工作可以挽救大量经济损失、且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地质灾害点。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

综上,鞍本辽地区地质灾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照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等因素,开展适当的防治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主要手段有地质灾害监测,适合广泛开展;生态工程措施,适合重要边坡,长期开展;治理工程,适合稳定性差、避让难度大的隐患点。

作者简介:仇晓冬(1983—),男,主要从事地质环境调查工作,E-mail:qxd2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