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居住形态研究——以洛带古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客家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居住形态研究——以洛带古镇为例

衡屿华 易鑫 车洋 易鑫 黄佳玲 宋晶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摘要:本论文选择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研究对象。从客家传统居住形态入手,结合地理环境、建筑布局形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洛带古镇的实地考察、测量分析等掌握客家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以及洛带古镇特有的传统民居居住形式,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出发更好的改善现目前的客家传统民居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洛带古村落;传统建筑;客家民居


一、客家传统民居空间概述

(一)空间发展

客家是我国众多民族中汉族的一个支系,它有别于其他的汉民族,拥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客家传统村落最早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其村落成因主要是由于战乱导致的人类大规模迁移,在迁移过程当中大批人迁移至赣南、闽西地区,并吸收当地人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自身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洛带古镇的客家人便是在这之后明朝末年由战乱迁移而来。

由于客家传统村落的形成背景主要是来由于战乱,客家的先民们在居住空间的修筑上就非常注重建筑的防御性,客家人选择了以聚居的形式来进行生活。这就使得客家传统民居形成,这样的建筑通常体量巨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福建地区的客家土楼楼内最大可容下600人在此居住。这样大体量的建筑当中不仅可供人居住、储物还能够饲养牲畜,在建筑当中就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客家的传统村落也多位于山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是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征,大多采用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多为木条编织的墙盘用来支撑,建筑材料价格低廉且施工快速。不管是福建的客家土楼还是赣南地区的围屋都共同体现了坚固、体量庞大、封闭性强这几个特点。这也充分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齐心协力地域外敌的客家精神。

当客家人不再受到外敌的威胁时这一形态也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发生改变,放下了对外界的警惕之后客家的传统民居从严密的封闭型转变成为了半封闭型以及在当代社会中出现的全开放型。客家民居的建筑形态也由封闭的圆形、正方形转变成了现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长方形、组合图形。从其建筑形态的转变不难看出客家人思想的变化以及社会安定的程度越来越高。

  1. 地域特征

洛带古镇位于成都市的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质成土为粘土、岩石多长石砂岩而这类砂岩是建筑用条石的来源。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是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有的自然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由人工栽种的乔木植物和花果树,龙泉驿区以水果出名在山区以各种乔木林、果树林相间分布,平坝则为果树林与四旁树、竹并存。位于四川盆地龙泉驿区多山区,山区内多云雾,空气湿度较大。

  1. 文化习俗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精神物质文化产物,客家文化习俗的内容形式囊括万千,包括独特的客家方言和情感心态等都蕴含其中。客家文化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虽然形成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百年,但在客家人较长且频繁的迁徙中客家文化早已变得绚丽多姿且独具魅力。对于客家文化的习俗研究来说,是一个跨多门学科类、实用性强的一个研究领域,文化是客家人的精髓存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 生产方式

在客家文化体系形成之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由于客家人较长且频繁的迁徙以及汉族移民的加入,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从原始部落到封建社会,客家民系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随着客家人口的增加所导致的生存压力而形成了半手工业半农业的生产方式。

二、客家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分析

  1. 空间的基本类型

客家传统民居在类型分布上,受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以及社会形态的影响,客家传统民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有赣南地区的围屋、福建地区的土楼、梅州地区的围龙屋以及在后面社会安定的时代背景下由围龙屋发展而来的天井式院落。

赣南地区的围屋也最具客家民居的防御性特色,他在整个空间当中将住宅、堡垒以及祠堂这三个中国传统民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融为一体 。用围屋建筑将生命与财产都保护其中,这种房屋一般只有一个门,而靠外侧的房间均没有窗户 通风采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福建地区的土楼也与赣南地区的围屋有着相似之处,但有不同的是福建的土楼一般分为方楼和圆楼两种形式 ,他靠外墙的房间一般只有最顶层的才会有窗户用于观察外部 。

  1. 空间组成要素

客家传统民居的空间组成要素以成都地区的洛带古村落为例,洛带古村落是以客家的天井式院落为主。它的主要组成要素为正屋、横屋、腋廊以及天井这四部分。而它其中的正屋则是位于院落的中心,正屋也是由正厅 、前厅、后厅这三部分组成。而横屋则是位于正屋的通过对正屋的延伸而修建出来。正屋与横屋之间留有一个通道 而这个通道便是天井的修建之处,又通过腋廊相互连通。这便是“三堂两横式”。

(三)空间布局

假六间

“假六间”的平面布局其实是一堂屋,不只是下大厅,而是下大厅,入口位置是门廊,在成都洛带,为了拿到幸运号,院子里算6间。六个房间中的大部分都住满了贫困家庭。

硬八间

按照规划,门厅为下厅,主厅为上廊,上下厅为院落,均为中轴线。左右房各为一间,被称之“南北厅”,有三个主房间,没有楼层,有三个下层房间,中间的房间是下层房间和下层房间。

三、客家传统民居空间的优化与传承

  1. 优化策略

改造

在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已经很少了,而我们想要留住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传统就必须从我们的民居建筑着手。其中“意”就代表着不能改变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本身的建筑意义,我们是在它本身的建筑内涵上“更上一层楼”。“塑其形”也就是不能改变它本来的大致风貌,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我们国家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其外形就有很高的识别度,所以我们就需要在它原本“形”上做出一些保护以及改造。

发展

为响应我国政策坚持提倡发展,那在我们的客家传统民居中也要体现出发展的趋势。我们虽不能大的改变客家民居建筑的外貌和内涵,但是我们可以在建筑材料上做出优化与更新迭代。并且我们现代的科技很发达,新型材料也有很多,所以我们能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的外貌的前提下,运用新型的材料来加固以及修缮。

  1. 保护措施

文化的保护

在客家民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宣传以及维护。客家文化有它的特殊性。我们需要用理性的方式来保护它,所谓保护,不一定是要将它封闭起来,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缺少了很多意义,我们的传承的不仅仅是将传统文化继承,我们更多的是将我们的客家民居传统文化发展,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所知道和了解它。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传承,更多的是将它发扬光大。

四、结语

对客家传统民居居住形态特色,以及生活环境有许多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以洛带古镇的客家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多个方面入手研究客家居民传统文化以及居住状态。通过对客家文化的深入挖掘进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客家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发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存客家文化,合理改善现目前客家传统民居的居住形态,为传统文化增添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钟洁《成都洛带客家建筑文化研究》四川大学 2006

  2. 钟林娟《客家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以琴江镇客家民居为例》2017

  3. 张佑周《论客家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形成及其对客家文化的影响》2004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编号:MD20E010,《基于文化旅游的成都边缘传统民居保护发展研究———以龙泉驿区洛带镇老街社区为例》 ;四川旅游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居住空间设计》,川旅院〔2019〕146号;四川旅游学院校级质量工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居住空间设计》,川旅院〔2018〕331号;2020年四川旅游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客家传统民居居住形态研究——以洛带古村落为例》,项目编号:s202011552198


作者简介:衡屿华,女,1999年7月14日,汉,本科,四川绵阳,学生,环境设计

通讯作者:宋晶(1987-),女,山东滨州人,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