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传统文化,彰显诗词之美—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1
/ 2

融入传统文化,彰显诗词之美—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裘晓晓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型塘小学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身份的证明,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词作为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文化形式,不仅对仗工整,可歌可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而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学习、鉴赏诗词之美的主要阵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彰显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则成为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关于古诗词学习的意义,我想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就是最好的诠释。她曾经说过,“人生各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我追求的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我要把我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把诗歌融入到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中,把诗歌凝聚到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之中。在你见了伟岸高山,壮阔深海,无垠平原,万里长空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那些意境与情感相依的古诗词,好像没有什么语言能够形容这一番番美景了。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诗词中所诉诸的情感,表达的意境是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学好古诗词,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倒诗词中纯净美好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造成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的缺失,即使是古诗词教学,学生仍难以产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既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文化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要投学生之所好,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感受、体会古诗词之美。基于此,笔者将从“合理导入、媒体探究、课外阅读”三个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一、合理导入,培养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入过程的好坏,合理的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思考学习的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前导入是关键,要想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必然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切实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有效的导入形式,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激发其学习欲望,进而营造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古诗词阅读兴趣,我会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首先,我会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说起,比如,端午、清明、春节等节日引出“重阳节”,并让学生就自己对重阳节的认知展开积极发言。之后,我会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其吟诵古诗,并比一比哪个学生读的最好,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认真阅读中初步感受古诗中所寄托的乡思。进而,我会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挑选几名学生与自己表演诗中情境,与学生共同解读古诗,比如,我会与一个学生生动的演绎“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的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最后,让学生以“思乡”为主题,在课下搜集中国文化中其他古诗词。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

二、媒体探究,体会诗词之美

信息技术所能营造的课堂氛围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现代科技的力量能让课堂充满无限可能,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诗词中蕴含着文化精髓虽好,但字字有深意让初出茅庐的小学生难以招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将抽象的文字借助多样的图像具体化,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美妙,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诗词之美,我会以多媒体的手段来辅助教学。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和“北方”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说出各自之美,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此来引出课题。之后,我会从作者入手,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让学生在课上交流对诗人的了解,在初步了解诗人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再初步阅读此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晴雨西湖。进而,我会出示一段视频,引出“西子”的典故,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传统人物,并结合诗中“西子西湖”的比喻,揣摩诗人的情感。最后,通过多媒体音频带领学生展开诗歌诵读,并配上西湖的画面,在轻重缓急的音调和无边无际的想象中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中的意境,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情感共鸣。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体验西湖之美,感悟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课外阅读,提升文化素养

古诗词学习不能仅仅依靠于课内,更要着眼于课外,从课外广泛的知识中发现诗词之美,让学生得以向外探求,从诗中的生命和灵性出发,培养一颗关怀的心。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拓展相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课外优秀古诗词的奥秘,从阅读到鉴赏,不断在诗歌中追寻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古诗词中找到唤起自身内心深处的感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咏柳”这一首古诗词时,一方面,我会依据教案,让学生主动经历“初读、细读、诵读”的学习过程,品味诗词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我还会开展“第二课堂”,出示精心准备的关于描写春天之美的其他古诗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让学生当堂训练自己学到的古诗词鉴赏方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完成对课外古诗的学习。除此之外,我还会引导学生养成收集、摘抄古诗词的习惯,以“小诗人”的身份不断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在诗词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既是应课程改革之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先保证教学的实效性,而且也要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读诗、写诗的高雅情趣,从而由内而外的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韦南楠.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 教育界,2021,(15):50-51.

[2]庄娟娟. 新时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J]. 名师在线,2021,(1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