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经验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经验与思考

邓克

毕节市七星关区水务局 贵州毕节 551700

摘要:2013年至2017年我区实施了5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29平方公里,积累了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为我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一是在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累了经验;二是引入社会资本方面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积累了经验;三是创新工程建设和工程管护模式积累了经验。存在面积控制难形成贫困地区增收的长效机制,引入大户或民营经济参与水土保持治理无后续支持的问题。建议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指标控制应符合地方发展需求,建立大户或民营企业参与水土流失长效机制,多部门联合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建立上下一体创新的新思路。

关键词: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经验;思考

引言

2013年至2017年我区实施了5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29平方公里,对有效控制和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促进革命老区生态建设,群众增收,农业增效起到积极的作用。积累了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为我区土流失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项目概况

五年我区实施了5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29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348.49公顷,保土耕作4826.79公顷,封育治理3210.15公顷,经果林2798.81公顷,水土保持林345.06公顷,配套机耕道39.6公里,田间生产便道29.3公里,蓄水池18座,取水池3座,输水管网29.93公里,总投资5392.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3773.00万元,省级资金1619.00万元。

二、项目实施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方面的经验

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为组长,水利局、发改局的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2013年至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程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工程治理中,成立了技术指挥部,项目实施单位法人为所实施项目的第一责任人明确职责、目标和任务,从上到下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指标落实到技术指挥部,明确进度,强化管理,跟踪检查,定期通报,形成逐层抓落实,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工程立项后,成立以七星关区水保办主任为法人,技术站负责人为技术负责人,相关人员为现场代表的项目法人,负责工程招投标,工程实施、工程监督、管理、资料收集、竣工验收等;把治理任务纳入区级目标考核任务,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2)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方面的经验

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的“四制”管理工程,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建设工程,保证工程的阳光性,杜绝“豆腐渣”工程;执行工程质量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补救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事故相关责任人和施工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三不放过”的原则,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不合格的工程及时纠正、整改。单位领导不定期对工程进行跟踪巡查,随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工程出现问题的各个环节,制定改进的措施,督促施工单位按要求及时整改,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工程建设推进、质量提供保障。

(3)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方面的经验

2013年至2017年通过探索,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或大户牵头,流转土地,参与经果林建设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改变传统经果林种植、管理模式,逐步改变水土流失治理思路,弥补了工程投资的不足,改变原治理后无人管护,效益不佳的治理模式,解决了经果林种植和管护的技术瓶颈,培养了一批懂种植和管理经果林技术人才,同时把水土流失治理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倾向民营企业,通过民营企业的发展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当地人民对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五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我区引入专业合作社6个,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5200亩,种植经果林5200亩,在林下分季节种植辣椒4000亩,大白萝卜2600亩,西瓜220亩,解决贫困户就业90人,年实现经济收入500万元,实现群众务工收入225万元。

(4)创新工程管护模式方面的经验

抓住水利发展机遇,推进工程管护制度的形成,结合水利产权改革,工程建设中调整建设布局思路,尽量在顾全多数群众需求的情况下,把林草措施、输水管网等工程倾向大户或民营企业,把产权明确给大户或民营企业,明确管护责任和使用责任,达到了大户或民营企业长期使用,群众需求使用的目的。2016年起逐步把浇灌工程倾向大户或民营企业,共修建蓄水池4座,输水管网5公里,把产权明确给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工程建设的思考

1、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受面积、单位面积治理投资控制,注重治理面积,不注重治理实效,水土保持工程犹如“撒胡椒面”,难以形成精品工程,移交后,群众无资金、技术维护等后续管护支持,管护不能完全到位,难以形成贫困地区增收的长效机制。

(2)引入大户或民营经济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民营企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和企业维持发展存在窘迫,主要体现在治理投入资金大,短期回收资本难,资金短缺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输成本大,靠天吃饭仍然突出,制约了民营企业治理水土流失,发展自我的积极性,大户或民营企业叫苦连天,希望给予后续支持。

(3)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创新受退耕还林影响,大户或民营经济参与水土保持治理的模式有待完善。大量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影响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群众需求只注重现实收入,不会考虑长久增收机制,加之,原优势的水土保持工程配套措施,退耕还林后满足面积要求已给予配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出现实施困难。

(4)创新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基层把握方方面面政策不够准确,无技术理论支撑,创新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的勇气和底气不足。

2、建议

(1)治理指标控制应符合地方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水土流失治理注重面积效应,忽视了水土流失治理给地方经济建立增长的长效机制,水土流失治理应尽量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建一片成功一片,不能一躇而就,不能以治理面积论英雄,应以效益论英雄,着重打造地方精品水土保持产业,以地方需求设计可实施的工程、林草措施面积,不受各项指标控制,设立后续管护资金,不受年度投资计划拨付指标限制,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增收的长效机制。

(2)建立大户或民营企业参与水土流失长效机制

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逐步为大户或民营企业创造融资贷款平台,把治理资金放大使用,为大户或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保障,着力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大户或民营企业发展自我的积极性。

(3)建立多部门联合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

长期以来,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实施难度,顶层部门应加强各部门协作,把与治理水土流失有关部门资金分块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应打破传统单打独斗的模式,不能只允许其他部门整合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其他部门工程只是水土保持工程的配套工程,应建立积极协作机制,把退耕还林等其他部门项目有机整合,提高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的长足发展。

(4)建立上下一体的创新机制

水土流失治理应加强培训,上级部门应结合新时期脱贫攻坚要求,派驻懂技术、懂政策的干部到基层指导,传达中央精神,和基层一到研究、创新治理模式,使治理模式切实可行,帮助解决基层创新中出现的问题,为基层创新排忧解难,保驾护航,提高基层创新的积极性、勇气和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资源保护不仅与人类现代化生产资源供应有着很大的关系,也与社会生态化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在现实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水土流失危害的分析,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加强统一管理,为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顺利展开提供可靠保障。为此,加大对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研究力度,是优化水土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元月贵.山西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成效分析及主要做法[J].中国水利,2018(18):43-44.

[2]高兰英.临潼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2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