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信息风险认知水平对疫情网络谣言趋避行为倾向的影响—基于RISP模型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3

青少年网络信息风险认知水平对疫情网络谣言趋避行为倾向的影响—基于 RISP模型的研究

姬文博 王晓薪 李昕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有关疫情的网络信息成为了公众对此次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认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网络谣言传播带来的“疫情心理”引起了传播学,心理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对疫情信息的风险认知成为了研究热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发展,更容易受网络谣言所影响。网络谣言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一直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一、青少年疫情网络信息风险认知

根据Thomson(2003)的观点:了解人们对风险是如何认知的以及不同群体间的信息风险认知有何差异,是进行有效风险沟通的重要前提,也可为重要决策提供依据。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交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信息接收效率高;群体基数大;身心仍处于发展阶段;求知猎奇心理显著;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力陈自己的观点,宣泄感情。根据余建华(2020)对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界定:青少年网络风险有网络信息风险,指青少年在进行信息浏览,信息搜索等可以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能遭遇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风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有关疫情的谣言传播呈现出时效快、覆盖广、曝光率持续增高的特征,青少年在网上主动查找或被动浏览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关信息时,可能遭遇一些虚假不实的信息。本研究将采取此概念对青少年网络信息风险进行研究。

二、趋避反应

趋避行为分为趋向和规避行为,趋向反应是指朝向积极刺激的行为,规避反应是指躲避消极刺激的行为。广义上来讲,这种朝向或躲避的反应指的是自身与刺激间的物理距离变化。但是,这种定义导致不同研究的结果难以比较, 并且造成了理论上的纷争。我国对于趋避反应的定义是:使行为主体与刺激之间的表征距离减小的行为是趋近反应,使之增大的行为是回避反应(郑健,刘力,史佳鑫,赵显,黄桢炜,2013)。目前国内对于趋避反应的研究主要偏向于趋避反应对道德判断(李靖阳,2017;宋慧萍,丁道群,2013)和愧疚感的影响(朱诚峰, 高在峰, 沈模卫, 2015)。对信息的趋近行为会使他们积极地应对疫情风险信息,从而采取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在网络中或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积极讨论此类信息等行为。规避行为则相反,他们会采取避免浏览或者忽视实验材料的消极行为

三、RISP模型

研究对风险认知及后续决策问题应用较广的模型是Griffin等人在1999年提出的风险信息寻求与加工模型(简称RISP模型)。这一模型旨在对人们在面临风险信息时做出的抉择和行为展开探讨。该模型涉及信息加工,信息风险认知,风险评估及信息传播等概念。

在认知方面,Griffin进一步将风险认知细分成了知觉可知性,知觉严重性和个人可控制性三个方面来评估风险认知程度(Griffin,Neuwirth,Dunwoody,Giese,2004)。知觉严重性指的是个体在风险面前所感受到的事态的严重性,对事态发展的危害性预期和紧迫性预期。个人可控制性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风险时认为自身在风险状态下预期事态发展可以得到控制,或者自身是否有能力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评估。信息可知性指的是个体在风险面前期望掌握的信息水平。一些研究发现信息不足与信息趋近呈正相关,与信息回避呈负相关(Yoori Hwang & Se-Hoon Jeong, 2020)。但也有研究发现,在面临某类风险信息时个体的不确定性评估会导致个体保持一定的信息不足感而不去获取更多的信息(Yang & Kahlor, 2013)。因此,在此研究中,探讨被试的信息可知性水平与被试寻求或规避信息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根据余建华等人(2020)提出的青少年网络信息风险认知理论构建模型: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影响将直接体现在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上。网络信息风险认知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影响,从已有研究来看,信息风险认知与风险信息行为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那么青少年网络信息风险认知水平是如何影响网络谣言趋避行为倾向的呢?

四、问题提出

为了探讨青少年这一特殊的,且在风险认知方面前人研究较少的群体对疫情网络风险信息的认知与信息趋避行为之间究竟会呈现出何种关系的问题。本文将利用问卷法和数据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疫情网络信息认知水平的个体对疫情网络谣言的趋避反应倾向,对此,本文提出假设:青少年网络信息风险认知水平与网络谣言趋近行为倾向成正比,其网络信息风险认知水平越高,趋近行为倾向越明显。

五、实验研究

1.被试:

选取大连市某三所初中372人,发放问卷372份,有效回收问卷358份(回收率96%)。其中,男生204名(57%)。女生154名(43%)。年龄为12-15岁(M=13.75,SD=0.62)。视力矫正正常,右利手。

2.实验材料:

参考李盈霞(2015)的台风风险感知问卷,结合疫情的具体情况编制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风险感知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15个题项,所有题项均采用1~5点计分。其中,5个题项测量民众对疫情可知性的感知(如“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的原因”,1代表“非常陌生”、5代表“非常熟悉”)、5个题项测量民众对疫情可控性的感知(如 “您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的方式”,1 代表“完全不能控制”、5代表“完全能控制”)、5个题项测量民众对疫情严重性的感知(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会造成经济损失”,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积极应对行为和回避应对行为量》表主要参考Moos(1993)的应对行为量表CRI(Coping Responses Inventory)、Terpstra(2011)的面对洪水灾害的应对行为问卷和李华强(2011)关于地震后公众的应对行为问卷进行修改后得出,包括3个项目。量表的项目采用Likert5点量表(“1”代表个人应对行为与描述非常不符合,“5”个人应对行为代表与描述非常符合),信效度良好。

3.数据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青少年疫情网络风险认知(X)及各维度和趋避反应倾向(Y)之间的关系。分别对青少年疫情网络信息风险认知与趋避反应倾向系做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青少年疫情网络信息风险认知及各维度、情绪响应与趋避反应倾向的相关分析

变量

趋近倾向

规避倾向

熟悉性感知

0.45**

-0.15**

严重性感知

0.18**

-0.05

可控性感知

0.26**

-0.06

风险认知

0.42**

-0.12*

(注:*p <0.05,**p <0.01,***p <0.001,下同)

由表4.3可知,在趋避反应倾向上,青少年对疫情网络信息的熟悉性感知与对信息的趋近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对信息的规避倾向呈显著负相关(p<0.05)。青少年对疫情网络信息的严重性感知,可控性感知,与对信息的趋近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p<0.01),青少年对疫情信息的风险认知水平与对信息的趋近行为显著正相关(p<0.01),与对信息的规避反应显著负相关(p<0.05)。

六、结论

青少年疫情网络信息风险认知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对疫情风险信息采取积极应对的趋近反应倾向;反之,青少年疫情网络信息风险认知水平越低,越有可能对疫情风险信息采取消极应对的规避反应倾向。

因此,开展青少年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及疫情信息教育,有助于指导青少年防范网络,积极应对疫情信息。于促进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疫情治理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建华,孙丽.(2020).青少年网络风险认知的理论建构.少年儿童研究,(05):47-53.

【2】郑健,刘力,史佳鑫,赵显,黄桢炜.(2013).趋利避害相容效应的定义、理论与研究范式.心理科学进展,21(09):1686-1695.

【3】朱诚峰,高在峰,沈模卫.(2015).愧疚感对趋避行为的影响研究.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中国心理学会:400-401.

【4】Mary E. Thomson, Dilek Önkal, Gülbanu Güvenç.(2003).A Cognitive Portrayal of Risk Perception in Turkey: Some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Risk Management, 5(4):25-35.

【5】Robert J. Griffin,Sharon Dunwoody,Kurt Neuwirth.(1999).Proposed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of Risk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Process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Behaviors.Environmental Research.(2):S230-S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