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革命文化涵养的实践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3

培养小学生革命文化涵养的实践与研究

张静

东张中心小学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革命传统类文本,这类文本对学生进行持久、浸润式的熏陶,逐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从“聚焦语言,欣赏革命文本的语言美;聚焦人物,欣赏革命人物的形象美;聚焦文化,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美”三个方面入手,以语文特有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革命文化涵养,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关键词】革命传统类文本;统编教材;革命文化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特殊的文本——革命传统类文本,涉及国旗、国歌、国土等国家意识,“革命领袖”“革命烈士”“英雄模范”“仁人志士”“普通一员”等人物对象,以及“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伟大的品格”“革命岁月”“理想和信念”等文章主旨。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由此可见,这类文本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此类文本又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那么教师应如何针对革命传统类文本的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呢?笔者以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课文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革命文化涵养。

  1. 聚焦语言,欣赏革命文本的语言美

革命传统类的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目标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个意识层面,而忽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但事实上,入选统编版教材的作品不仅考虑到它的思想性,还兼顾了文学性。所以,阅读文学性革命传统作品,我们还要坚持用“审美”的目光去鉴赏,关注表达的得体性,领悟革命传统类文本各个方面的美,包括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

  1. 关注文本内语言的变化,在对比中体会爱憎的情感

革命传统类课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将爱与恨,善良与凶残,崇高与卑劣对比着一并呈现在读者面前,旗帜鲜明地表达爱恨情仇。正因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文本中语言的变化,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毁灭时,语言风格明显不同。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前后语言的变化,发现前者大量运用明快的四字词语,句式整齐而有诗意,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圆明园景物的欣赏和赞叹;而后者则多用短句、动词,写出了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字字句句中充斥着对侵略者的愤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却用了很短的篇幅描写“毁灭”?借由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作者花那么多笔墨写“辉煌”,就是为了突出圆明园的“美”,圆明园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而将美的事物毁灭,才是真正的悲剧,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加深体会文化被毁灭之后的“痛”,就更能体会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紧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如果此刻你站在这片废墟前,你会想些什么?又打算做些什么?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牢记国耻。

通过这样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感知藏在文字间的中华文化,在学生心中埋下革命精神的种子。

  1. 关注独特的语言形式,在细品中体悟表达的主题

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规律和内在特质,再加上作家独有的风格和特有的时代背景,我们应立足于语言文字,借助语言文字走进作家,感受文本表达的情绪情感,从而准确地领会文本的主题。革命传统类文本,由于主题的不同,往往在语言形式上也会有独特之处。

如《少年中国说》一文,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出于这个目的,文章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读起来铿锵有力。这样独特的一种语言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地、有层次地朗读,在读中感受、体会作者的强烈爱国情感。课堂上,笔者结合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永流传》节目,让学生观看了张杰演唱的《少年中国说》,课后,笔者还结合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老师的教学下,学唱《少年中国说》,学生们深受感染,在歌声的带动下,孩子们对这篇文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的第二自然段,读出蓬勃的气势,让人感受到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读出文字中饱含的爱国情怀,直到熟读成诵,文本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和精神力量也就激荡在学生心中了。

  1. 关注文本的环境描写,体会中感受其独特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学生来说,革命传统类文本的阅读,聚焦环境描写,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故事体会环境描写的价值,便于迁移应用。

如《小岛》一文,“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没法子,谁叫这儿离赤道近呢。”这两句环境描写写出了小岛环境的恶劣,正因为这样,在这个岛上蔬菜很难生长,所以才有下文战士们从自己家乡带泥土来,也为下文种出绿油油的中国地图埋下伏笔。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这几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正是环境的恶劣,才更能衬托出战士们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战士们愿意从老远的家乡带土到岛上种菜,说明他们想念着家乡,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正因为他们有着这份炽热的感情,才能克服岛上生活的困难,守卫着祖国的领土,在这座小岛上默默奉献着。而战士们的这种精神,这种克服万难的爱国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笔者也希望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奥妙,感受到蕴藏在革命传统类文本中的家国情感,让这种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根植于他们的心田。

  1. 聚焦人物,欣赏革命人物的形象美

革命传统类文本中的人物,多数带有革命英雄主义的光环,对学生来说,能够让他们有深刻体会的,不是贴着革命英雄标签的人物,而是可以从言行中感受到的具体情感和精神的人物。教学此类文本,只有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出发,才能真正聚焦人物,从文本故事中读出人物的精神。

  1. 关注人物的行为,感受人物的精神

小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大多数依靠的是形象思维,他们阅读革命传统类文本,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最感兴趣的是人物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在课堂学习中,关注人物的行为,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人物的精神。

如《冀中的地道战》,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的是地道的构成、作用以及样式,但是这些地道都是冀中人民创造出来的,饱含了冀中人民辛勤的汗水,抓住这些描写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在第4自然段中,抓住“地道挖在街道下面”“上面种庄稼”感受地道的隐秘性强,“四尺多高”“距离地面三四尺”“从气孔还能漏下光线来”感受地道能提供较为舒适的空间。在第5自然段中,抓住“堆满荆棘”的“出口”,“出口”旁挖的“陷坑”,用于“警戒”的坚固的洞等,这些行为都展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课堂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能够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背景理解,中国人民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当时的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敌人打出中国,所以才会激发起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所以中国人民才会有抗击敌人的勇气和斗志。通过关注冀中人民的行为,让学生明白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中国人民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创造的这一地道战奇迹,进一步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为先辈们的智慧感到自豪,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1. 关注人物的心理,探索人物的精神

学生的情感是细腻的,进入故事情境中,他们会很自然地设身处地地想故事人物之所想。所以,阅读革命传统类文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人物的精神。

如《小岛》一文,课文导读中有“用将军的口吻,讲述登上小岛后发生的故事”的学习任务要求。而要讲好登上小岛后的故事,必定要在阅读中进行角色体验,用角色代入的方法除揣摩将军的心理活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之前梳理的主要情节,揣摩将军在遇到岛上这些事情时的心里在想什么。也设置了一些情境,供学生选择,启发思考探究。比如:当发现菜地时,将军不由得一愣,他在想什么;当将军给战士们舀菜汤时,鼻子又开始发酸,他在想什么……以“炊事员端来一个盘子,将军一看,脸色马上变了。那是一盘小白菜。”为例,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将军的心理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读懂人物心理的想法,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让学生对“革命精神”“革命文化”有了深一步的了解。

  1. 聚焦文化,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美

革命传统类的课文,描写的大都是真实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历史事件,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对今天的现实生活依然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之美,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1. 借助音频资料,获得情感熏陶

革命传统类课文所记叙的人物、事件大多发生在七八十年前,学生很难想象当时形式的严峻和战争的残酷,也很难理解革命先驱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各种音频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产生情感反应。

如《冀中地道战》一文,虽然文中详细描写了地道的构造和作用,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陌生,光凭文字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笔者结合课文内容,播放了《地道战》这部电影,学生在观看的时候纷纷被其中的情节所打动,他们的心情也跟着情节波动,当看到敌人被打得落花流水时,情不自禁地发出畅快的笑声。由此可见,学生由衷地产生了自豪之情,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并且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获得升华。

  1. 传承革命文化,落实立德树人

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强调,全体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以“整体渗透,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入选统编版教材的革命传统类题材不乏对革命的传承和弘扬。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基本道德品质等。

如《少年中国说》一文,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革命文化的内涵之美,还让学生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革命传统类课文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因此,教师要用语文课程特有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关注人物形象,体会革命文化的内涵美,自自然然地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革命文化涵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枚举.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阅读价值”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2).

  2. 朱水平.统编版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教学指引[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9(7).

  3. 李竹平.革命传统类文本教学要立足儿童立场[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