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教育“减负”何以可能——基于教学相长的理论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论学校教育“减负”何以可能——基于教学相长的理论视角

韩境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0000

摘要:学校教育“减负”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学校教育的现实困惑,不仅仅是如何“减负”,而是如何实现“增效”。教学相长作为重要教育理论,是实现学校教育“减负增效”的一种理想模式。基于教学相长,学校教育“减负”,应“减”教学直叙,增强问题导向;“减”教学“填鸭式”,增强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减”教师话语霸权,增强学生话语权。

关键词:学校教育,减负,教学相长


1.导言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减负”始终是一个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育工作上,究竟减谁的负、减什么负、怎么减负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释清楚。教学相长,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互动、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是现代学校教育追求的理想模式,也是当前推进学校教育“减负”的一种可行性路径。

2.学校教育“减负”的现实困惑

在学校教育“减负”中,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反映教育教学的本质呢?“减”学生的负,还是“减”教师的负?“减”教材的负,还是“减”学生的负?所“减”的是真负,还是假负?等等。这些复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容易理解,成为有些教师的现实困惑。

在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师往往认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应该“减”学生的负。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要求“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问题的关键是,究竟什么是学生的“负”?这是很伤痛脑筋的事。减作业?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巩固能否有效达到呢?而进一步思考,这些所“减”的作业,是年级学生的“负”,还是个别班级的“负”?还是个别班级后进生的“负”,还是优生的“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思考,其实都困扰着教师的教学实施: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根据国家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教育精神,有些教师认为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应该“减”教师的负。在教师日常工作中,教学计划、教学研讨、考试计划等各种表格形式和检查,严重束缚着一线教师的“教”。因此,教师需要“减负”。然而,学校教育管理者却认为这不是“负”,是考评教师工作绩效的有效手段,也是迎接上级教育部门管理检查的基本材料。“减”教材内容,那国家课程教育目标又如何贯彻落实呢?

由此可见,不管是“减”学生的负,还是“减”教师的负,都不是一锤定音的事。而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如何“减负”的问题,而是“增效”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减负”是手段,“增效”是目的,二者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增效”这个目的,才能深入理解怎样“减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是教学这个“天平”平衡两端,非此即彼往往都不会达到理想效果。如何找到教与学的平衡支点,关键在于教学相长。

3.学校教育“减负”的理论建构

教学相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互动的教育模式,是中国教育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教育状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容易割裂“教”与“学”,有的倡导教师主导课堂而忽视学生的“满堂灌”,而有的倡导学生学而弱化教师“激情课堂”,甚至有的坚持“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结果都达不到教学相长效果。因此,正确理解“教学相长”的教育理论,才能有效推动学校教育“减负”的实施。

“教学相长”最早阐释于《礼记·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经过后人的语义引申,“教学相长”则指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其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规定了教师居于主导作用,而“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且“教”与“学”是双边教育活动。具体而言,“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应该包括一下三层含义:

首先,教学相长,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教学获得。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这是教学的共识。但是,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则容易被忽视,尤其有的教师并不被理解教师究竟能从学生哪里学到什么?而一味强调教师指导学生的“增效”作用。在教学相长中,学生是能够反馈教学效果的,学生在课堂行为表现能引发了教师自身的再度思考。因此,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双方在教学互动交流中获得教育感悟,学生不仅仅是教学客体对象,也是一个启发教师思维的教育主体。

其次,教学相长,体现教学过程落实教学与育人双重任务。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教书育人的感应: 对学生而言,学习并不是被动状态的听由“教师”,而是在教师的督促和学习任务的指引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并坦然接受教师的教育;对于教师而言,作为教学主导者,应自觉有成效地感知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自身对知识系统更新,从学生教学反馈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教与学。所以,教学相长则更多地理解为“教学”与“育人”相统一。

最后,教学相长,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教学相长中,教师不是简单“一碗水”或“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教师即使是“百科全书”都难以适应新发展教育形势。因此,教师教育的本身意义并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是“一个生命个体影响另一个生命个体”的健康人格发展,即在于师生之间人格、感情、性格的相互影响,形成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良性教育循环。

4.学校教育“减负”的实施路径

基于教学相长的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减负”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减轻有损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负担,在教育教学共同体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实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第一,“减”教学直叙,增强问题导向,引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切忌平铺直叙,应考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给思维留思考的空间。教学相长的教学,应该考量学生的思维究竟能“走”多远,切忌先入为主地“一言谈”,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和表达。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精心预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而每节课堂中,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都是点亮教学明灯,生成精彩的课堂的片断。因此,教学相长的教学,总能促进教师抓住问题导向的契机,重新调整教学,构建以师生思维互动为主的高效课堂。

第二,“减”教学“填鸭式”,增强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在以往教师主导的教学中,教师“独语”的满堂灌是常态。而教学相长,则需要“减”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教学方式,“增”加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让每一个学生有话要说。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教学问题中,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是不同思维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善于分组合作,调动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学习,使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桃”,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思维得到拓展与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能力上有所发展,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也能得到升华,引领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减”教师话语霸权,增强学生话语权。课堂教学话语权,不仅是教师主导的,也是学生主体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就是实现师生有充分的话语交流。百密一疏,教师在教学问题上肯定会存在“盲区”。由教师主导课堂虽更富有逻辑性,更能反映学生需求。但是,这是教师探究学习的结果,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参与其中得出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追求和探究的过程。而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显,事实证明,学生放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让学生的思维很好地在教学中呈现出来。这样的课堂,学生总是那么有活力,他们总能侃侃而谈。因此,教师应将话语权还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需求,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最起码的尊重,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


参考文献

[1] 熊建辉,姜蓓佳: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现状调查与减负对策,中国教师,2019(09),第72-75页.

[2] 张冰,程天君: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生“减负”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科学,2019(06)第33-39页.

[3]张睦楚:重新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中国教育学刊,2018(09)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