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要素 落实以读促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关注语文要素 落实以读促思

王丽娟

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353000

摘要:阅读的方式有多种,朗读是其中之一,它是语言与文字的互动,通过声音的演绎,将文字的情感外放表达出来的阅读方法。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基于语文要素的把握,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线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品味文章情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故,本文旨在探讨将“读”字落实到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贯彻以读促思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语文要素;小学低段;以读促思;培养策略


语言文字的学习是一个积累、训练、内化、应用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不断积累大量的语文素材化为己用,形成语文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各个学段阅读教学部分,均明确提出了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时其中也指出了要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的要求。当然,这些语文要素的呈现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贯穿学习始末。因此,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做好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朗读扫清学生思维的障碍,让思考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一、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多读多思

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注重“慢”的艺术,教师也要学会把“慢”的时间留给读,把“慢”的空间留给思。“慢”不是内容的拖沓,语言的拖拉,而是对朗读时间的保证,是对学生思考时间的科学等待,是对教学时间的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尤其低段学生,无论朗读还是思维能力都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更加注意精简语言,精确设置提问,做好时间把控。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长句子较多,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读尚且吃力,更遑论思维发展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教师要给予技巧指导:先读好关键词语,再连词成句。学生只有把文章读清楚,读明白了,才有精力去思考。教师继而设计主要问题:毛主席为什么要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学生回归课文,再读再思,逐层解析,明白当地缺水的情况,知晓水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乡亲们对水的渴望,方能真切体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刻内涵。

二、抓好字词句段,夯实语文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基础的稳固。要知道学生所有能力的培养不是从某一阶段突然发生,而是从低段开始便着手培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低段学生从字词句段,将“读、思、练”三位一体结合,由低到高,阶段提升。

首先,在字的训练上,教师要在前期多下功夫,做好拼音教学这一环节,关注每位学生对声母、韵母、声调的把握。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统揽全局,整合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把握好其中的共性,即拼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发音方式,思考不同字母发音时的嘴型变化及气流输出的特点,通过训练形成技能。而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也在不断积累这一语言工具,自我训练的过程中也是不断比较异同、思维发展、技能形成的过程。

其次,在词语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做好词素连读的训练,还要引导学生读好轻声以及儿化音。而“一”、“不”的不同读音也是低段朗读的一个重要训练点,在教材中反复出现。因而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朗读、观察、思考、总结、技巧的线性能力发展过程。例如“一”的变调,学生第一次在《秋天》一文接触到这一语言训练点时,不要急于让学生掌握其变调规律,应把重点放在:你能把这些带有“一”的词语都准确吗?在几次课文中相遇后,再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边读边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归类、总结出其中的变调规律。这不正是以读促思,以思助读吗?有了“一”的珠玉在前,学生在学习“不”的变调时,便会自然地将这一思维过程迁移并运用其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次,在句段的朗读部分,教师应注意朗读与理解相结合,将停顿,感叹、疑问等语言训练点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展开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去体会人物心情,从而读出情感。例如在《树和喜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进行有连贯性的问题设置:喜鹊和邻居怎么相处呢?他们一起做什么?喜鹊会怎么和同伴打招呼?通过一系列的想象交流从而感受到喜鹊有了朋友之后的快乐。教师借此顺势引导学生:你能把这种快乐带进句子中读一读吗?学生的情感朗读便自然发生了。当学生能将字词句段读好,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注重范读引领,提高学生技巧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范读的作用不可忽视。范读的呈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也可以是名家朗读的音频、视频。小学生往往长于模仿,潜意识里惯于比较。学生通过范读者声音的起伏,眼神,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等的变化能更深入地体会文字所传达出的情感信息,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思考、内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文字情感的体会。例如,在教学《明天要远足》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第一小节,学生倾听、思考,说一说:你发现老师在读这一小节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通过听读能感受并发现“唉”后面的破折号声音需要延长,不但体会到文字的情绪,也感知了本句的朗读技巧,还在潜移默化中简单了解了破折号的作用之一。

四、创设多样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基于年龄特点,生活阅历浅,认知能力也有限,对于文本中出现的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更不用说产生情感共鸣了。而恰当运用多媒体所创设出的良好情境,恰能弥补学生单纯观看插图及想象的不足,能以更直观的方式,满足低段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获得情感体验,为抽象思维发展架桥铺路。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班级学生大多对北京和新疆的风土、景物并不了解。于是笔者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着力解决这一难点。如在讲到“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时,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视频,提醒观察,再交流: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人山人海的群众,国旗护卫队挺拔的身姿,矫健的步伐……学生仿若身临其境,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也真切体会到了这抽象的“壮观”二字的含义。同时,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学生们在朗读课文时,那一份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也更加真诚而强烈。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语文能力时一定要结合现阶段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策略,关注语文要素,整合知识点,推进语文教学的实施。以读促思,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思助读,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促进学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丽.让“读”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J].新教师,2021(02):68-69.

[2]胡平. 在朗读中训练思维,培养情感[J]. 成才之路, 2012(2):73-73.

[3]祁莉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85.

[4]曹金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微[J].学周刊,2019(11):85.

[5]王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9(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