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课外活动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9
/ 2

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课外活动设计

宁宝军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 西城 100031

摘要 : 为切实推进新时代“阳光体育运动”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提高体育活动质量,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关键词 : 新时代 高等艺术院校 体育课外活动


  1. 体育课外活动原则

  1. 寓教于乐原则:让学生运动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学会做人。

  2. 全面性原则: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3. 多样性原则:活动内容形式多样,让学生有可挑选性。

  4. 安全性原则: 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确保活动的安全性。

  5.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追求活动的实效性。


  1. 体育课外活动的工作目标和意义

1.体育课外活动的工作目标

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课外活动必须以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和增强体质为中心进行改革,把大学生四年课外体育锻炼健身纳入体育学分制管理,是大学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组织实施学生课外体育运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2.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开设意义

(1)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保持,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体育课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发展自身的运动能力,在一种愉快的、娱乐的教育学习中获得身体的健康。学生可以通过比赛,和看比赛来享受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得到提高,让兴趣发展成为特长。同时,长时间的、多次的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使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兴趣得到保持。如果学了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将会淡化。故体育课外活动改革值得我们去尝试,在这种体育课外活动的教学下,学生更清楚自己要学什么,要怎么样去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会得到加强。学生自主的去参加体育活动,这就是采取体育课外活动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2)保证体育教学课的正常完成,长期以来,艺术院校体育课堂教学难度较大。因为学生们经常的社会活动实践,使他们经常在上课时出勤率比较低,所以在开设体育课外活动后,可以多开设学生喜爱的一些运动项目,几次上课时间,学生在耽误课后,可以在其他时间把课补上,从而既锻炼了身体,也没有影响出勤率,学生们在自己的空闲时间完成了课上的一些教学任务,从而充分保证了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说体育课外活动对我们完成体育课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课外活动的建立,使学生有机会长时间的从事某一项体育锻炼,这样有利于运动锻炼习惯的养成。使之参加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终身受用。

  1. 组织形式和具体内容

1、全校性体育活动

(1)组织形式: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 ,是在学校统筹安排下,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指令性,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 。

(2)具体内容:开展健身跑活动,另可根据学期计划制定出体育节活动计划 (如以年级或系为单位开展班级羽毛球、篮球赛、兵乓球、广播体操比赛、跳绳踢毽比赛、12. 9长跑等 )。

2、班级体育活动

(1)组织形式:一般安排在全校体育活动之余进行。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组织和体育教师指导下,由班干部和锻炼小组直接负责进行的体育活动,是全校性体育活动的重要补充。

(2)具体内容: 篮球 、兵乓球 、踢毽、投沙包 、田径等。

3、课外体育活动的鼓励措施: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 :校内外体育竞赛

(1)由体育部举办的学校传统竞赛,如田径运动会、冬季越野赛等。

(2)经体育部、校团委批准, 由体育专项协会举办的各类结合本专项内容的体育竞赛。


四、对学生的管理:

  1. 除雨天(地面潮湿)和放假时间外,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全校学生都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2、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务处的安排开展活动,未经同意不能随意参加其他活动项目。

3 、各班每天活动前后要集合,清点活动人数,不得迟到、早退和不参加活动 。

4、体育委员活动前后,必须向本班班主任简要汇报参加活动人数、活动开展情况,组织部分学生归还体育器材。

5、爱护公物,不能损坏体育设备,对故意损坏者,试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记过赔款等处分。

6、活动中发生意外,应立即报告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尽量减少器材的损坏和人员的损伤程度 。



五、结论与建议

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无疑存在不少问题。他受各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上课时间、场地、经费、器材和设施与师资配备方面。

1.加强艺术院校体育理论和知识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把体育课向“三维体育观”也称人文体育观 (生理,心里 ,社会体育观 )不断发展。艺术院校体育应该把以前以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转变为“健康第一 ”体育教学。艺术院校体育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

2.艺术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大学体育应该加强竞技运动的项目,个人运动项目,毕业后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即不受年龄,运动负荷限制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

3.艺术院校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寻求更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教学制度。特别要加强小球类(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休闲类 (瑜伽,国际交际舞,形体舞蹈,健身操)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使学生增强运动兴趣,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努力创造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教师的专业搭配,增加专业教师的配备,改善场地设施条件等。

随着时代的飞速进行,知识文化的不断扩展,当代大学生走出校门时,所学的技能,可能已经有些不够用了。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提出:在终身教育理论中,基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因此,我们学校体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增强健康的能力,形成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增强体质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推进体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罗时铭:当代日本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2】赖天德 :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 〔M〕.北体大出版社,2004年1月。

【3】高航、高嵘、王建华 :北京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

【4】张相林 :是西高职院落校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改革 .中国成人教育,2006。

【5】习近平中国朝着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N〕。2014-02-08(01)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