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绿地研究进展与趋势图谱量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4
/ 7

公园绿地研究进展与趋势图谱量化分析

苏大伟

上海新建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0235



要: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的绿洲,有独特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功能,涉及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植物学等多学科研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在Web of Science和CNKI中进行检索,得到与公园绿地研究相关的文献数据,以知识图谱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公园绿地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公园绿地研究前沿和热点包括:(1)从人类聚居环境学角度研究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与管理,评估体系与方法。(2)以可达性、防灾避险和降温效应等为评价因素的公园绿地规划。(3)以主题性和游憩性功能主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营造适宜的场地小气候条件。(4)公园内植被群落组成和动物栖息地生境研究,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5)从生态系统出发的公园绿地改造,修复被破坏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探讨公园绿地可持续发展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公园绿地;研究进展;研究趋势;CiteSpace;HistCite

Visualiz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rogress and trend in park green

WANG Haitao1 ZHOU Qing1 ZHANG Haoyan2

(1.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300384;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11)

Abstract: Urban park green space is the oasis of the city, which has uniqu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unctions, involving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including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bota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 the literature data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of park green space are obtained through retrieval in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The research status, hot 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ark green space are displayed in the form of knowledge map visualization. The research frontiers and hot spots of park green space include: (1) Study green system planning, practice and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2) Park green space planning with accessibil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cooling effect as evaluation factors. (3)Urban park green planning with theme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s and creates suitable site microclimate conditions. (4) Study on the composition of vegetation community and habitat of animals in the park, and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 and plant persity. (5)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ark green spac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k green, the restoration of damaged topograph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park green; research progress; research trend; CiteSpace; HistCite

城市化进程加速,气候环境恶化,城市病随之而生,这就是过度迷信工业文明,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高速发展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部分学者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有机融合。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的绿洲,有其独特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如何发挥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越来越多专家甚至普通市民关注的焦点。从生态角度规划城市公园绿地,重视公园绿地系统的植物配置等,都是目前发展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所必需的。

本文运用科学计量的方法分别针对国内外公园绿地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研究文献进行图谱量化研究,对中西方公园绿地研究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走势进行总结,并通过详细阅读部分典型文章,重点评述目前国内外城镇化研究的总体趋势和研究热点,以加深对公园绿地研究领域的认识与把握。

  1. 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和SSCI数据库检索外文期刊,主题为“urban park green”, 时间段为2000年至2020年,检索到2308篇文献。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检索主题为“公园绿地”,时间段为1992年至2020年,检索到2003篇论文。

  1. 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运用HistCite和CiteSpace两种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将收集到的文献的作者、发表时间、期刊、来源国、研究机构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别得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主要来源期刊、主要代表人物与合作网络等,对城市公园绿地研究领域进行整体上的概括。其次,借助运用文献计量软件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和判断,其中HistCite以图示的方式展示城市公园绿地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CiteSpace则依据共现原理显示该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从而形成城市公园绿地研究领域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情况。作者又深入阅读了其中近250篇高引及经典文献,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公园绿地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进行总结和梳理。

  1. 结果与分析

  1. 公园绿地研究总体概况

对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检索到的2283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关于公园绿地的研究自2000年至2008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8年之后呈快速上升趋势(见图1)。对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检索到的2003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关于公园绿地的研究自1992年至2007年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07年之后上升较快,在2009年达到顶峰,之后处于波动下降趋势(见图4)。

SCI/SSCI论文主要发表在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ility, urban ecosystem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上,其中在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期刊中发文量最多,共发表201篇,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和sustainability分别发表了190篇和75篇(见图2)。中国在公园绿地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最多,共发表447篇;其次为美国(416篇)、英国(193篇)和澳大利亚(156篇)等国家(见图3)。

对比国内外公园绿地领域发文量,2010年后国内发文量呈下降趋势,恰是SCI/SSCI发文量大幅增长的时期,这与中国是发文量榜首的地位相符,说明从2009年后我国学者在SCI/SSCI发文相比国内核心期刊增长值快,可见我国公园绿地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

60b97abdf24bc_html_1724766a8ba975d2.jpg

图1 SCI/SSCI刊文量

60b97abdf24bc_html_77689f2fd15e282.jpg60b97abdf24bc_html_ba676286a58e1bb2.jpg

图2 SCI/SSCI刊文量前10的期刊 图3 SCI/SSCI论文来源国

60b97abdf24bc_html_22c95226fa3e3f13.jpg

图4中文核心期刊逐年发文量

  1. 国际公园绿地研究脉络

运用HistCite 生成了SCI/SSCI论文关于公园绿地文献的引文编年图,发现公园绿地国际研究主题总体联系较为密切,也存在较强的相互引证关系(见图5)。

60b97abdf24bc_html_53c2424bd77dd61a.jpg

图5 SCI/SSCI论文引文编年图

从引文编年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近20年来公园绿地研究发展的脉络:

(1)2000—2003年:这四年出现了38和59两个节点,节点38是Tyrvainen L于2001年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期刊的Economic valuation of urban forest benefits in Finland,在芬兰两个不同的城市环境中调查了城市森林的价值,衡量居民购买森林娱乐区和小型森林公园的意愿

[1]。节点59是Takano T于2002年发表在《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期刊的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and senior citizens' longevity in megacity areas: the importance of walkable green spaces,调研人口密集、发达的特大城市中3144名老年人,居住区附近、易于步行的绿化公共区域与老年人长寿的关系[2]

(2)2004—2009年:这六年高被引文献增多。2004年出现了高被引的文献节点85,Chiesura A发表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的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对阿姆斯特丹(荷兰)城市公园游客关于城市自然的体验进行调研,认为自然可以提供给人们积极的、非物质的服务,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3]。2007年出现了节点146、149、156和168,156是Chang CR发表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的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ocal cool-island intensity of Taipei city parks,是较早的研究公园绿地冷岛效应的论文[4]。168是Barbosa O发表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的Who benefits from access to green space? A case study from Sheffield,调研了公共绿地与居民区和道路的距离,发现公共绿地具有分布不均匀性,提倡合理规划公共绿地[5]

(3)2010—2020年:这十年涌现出大量的高被引文献。引证文献节点288是Peters K于2010年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公园和绿地在社会凝聚力方面的不同,认为城市公园比非城市绿地更具包容性,城市公园能促进社会凝聚力[6]。节点299是Schipperijn J于2010年通过11238份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居住区与绿地距离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因素[7]。节点724是Wolch JR于2014年回顾英美城市绿地特别是公园绿地的研究成果,并与美国和中国的城市绿地进行了比较,认为公园绿地布局必须考虑不同人种和大众享有的公平性[8]。节点709是Nielsen AB于2014年,通过分析认为公园是城市绿地中物种最丰富的类型之一,应从动植物多物种角度来研究生物多样性和异质性。节点1107是 Botzat A于2016年通过分析200份文献,认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地区少、类型少、普适性差和缺乏经济文化背景四个方面的不足[9]

从CitesSpace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见图6)中可以看出,关键词分成五个聚类:绿色空间可达性、土地利用、冷岛强度、城市环境因素和城市土壤。前沿性的研究有:Coutts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绿色空间可达性的效应进行建模分析[10]。Schipperijn J基于一项全国性的随机选取的11238只成年丹麦人的研究数据。调查对象被问及与四种不同类型绿地的距离、使用频率以及参观绿地的主要原因[11]。Baur J W R研究使用社会心理学中发展的态度模式,检视波特兰、俄勒冈州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对城市自然公园的态度[12]。Mavoa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墨尔本大都市不同程度的社会经济劣势在四种类型的公共开放空间附近和大小上的差异[13]。Rossi研究了城市公园管理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包括接近程度、社会文化、个人心理等测量因素[14]

60b97abdf24bc_html_f7e0625cbe87ad16.jpg

图6 SCI/SSCI公园绿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关键词代表文献的重点,能够准确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内容。突变性关键词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频次突然增加的关键词,它可以进一步反映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20年,公园绿地研究领域15个突显词的持续周期。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研究热点在城市绿化、城市土壤、开放空间、栖息地、污染和人口等方面,其中城市生态和栖息地方向的研究最为突出,一直持续到2015年。2010年以后学者更关注绿地面积、城市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等。近年来,生态修复是公园绿地领域比较受关注的热点。

表1 SCI/SSCI公园绿地相关文献突变性关键词

Keywords

Strength

Begin

End

2000 - 2020

urban greening

4.2407

2000

2009

▃▃▃▃▃▃▃▃▃▃▂▂▂▂▂▂▂▂▂▂

urban soil

4.2696

2002

2009

▂▂▃▃▃▃▃▃▃▃▂▂▂▂▂▂▂▂▂▂

property value

3.6807

2003

2009

▂▂▂▃▃▃▃▃▃▃▂▂▂▂▂▂▂▂▂▂

soil

4.3217

2004

2009

▂▂▂▂▃▃▃▃▃▃▂▂▂▂▂▂▂▂▂▂

urban ecology

9.4124

2005

2014

▂▂▂▂▂▃▃▃▃▃▃▃▃▃▃▂▂▂▂▂

habitat

6.8362

2005

2014

▂▂▂▂▂▃▃▃▃▃▃▃▃▃▃▂▂▂▂▂

open space

3.7339

2005

2009

▂▂▂▂▂▃▃▃▃▃▂▂▂▂▂▂▂▂▂▂

population

7.2651

2005

2014

▂▂▂▂▂▃▃▃▃▃▃▃▃▃▃▂▂▂▂▂

pollution

3.7805

2006

2009

▂▂▂▂▂▂▃▃▃▃▂▂▂▂▂▂▂▂▂▂

sustainability

6.5242

2006

2014

▂▂▂▂▂▂▃▃▃▃▃▃▃▃▃▂▂▂▂▂

forest

5.099

2006

2012

▂▂▂▂▂▂▃▃▃▃▃▃▃▂▂▂▂▂▂▂

green area

11.2197

2009

2014

▂▂▂▂▂▂▂▂▂▃▃▃▃▃▃▂▂▂▂▂

obesity

5.9852

2010

2014

▂▂▂▂▂▂▂▂▂▂▃▃▃▃▃▂▂▂▂▂

ecosystem

5.9852

2010

2014

▂▂▂▂▂▂▂▂▂▂▃▃▃▃▃▂▂▂▂▂

restoration

4.6864

2017

2019

▂▂▂▂▂▂▂▂▂▂▂▂▂▂▂▂▂▃▃▃

近20年来公园绿地研究中,Wolch JR(2014)、Maas J(2006)、Mitchell R(2008)、McCormack GR(2010)、Tyrvainen L(2010)所发表的文献在2010年后被引用最多,影响较大。在他们的影响下,学者更关注城市绿色空间、公共健康和环境公平等领域。通过对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的阅读,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发展,研究不断拓展到公园绿地的生态性、多样性、可达性、防灾功能和热岛效应等。可见,不同学者从各自方向推动着公园绿地的发展。

  1. 国内公园绿地研究脉络

由于HistCite只能对英文文献数据生成引证编年图,不支持中文文献分析,因此本文使用CiteSpace进行公园绿地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和时间线分析。

在Citespace 中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Keyword,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为5年,为保证聚类效果,我们将Top N% 设置为50%,也就是每年出现频率最高的50% 术语或者文献;经过反复调整,设置阈值为(2,2,20)(4,3,20)(4,3,20)。运行软件后得到文献网络(图7),其中有183个节点,40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24,Q 值为0.684(>0.3),S 值为0.453(>0.4),表明所得图谱结构显著且可信度较高。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从深层次发现探索该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其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通过这种共现次数来测度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图7展现了关键词共现网络,该网络结构比较紧密,网络密度较高,研究成果数量多、范围广。公园绿地领域关键词聚类分为:绿地率、植物群落、评价、绿地、评价模型、规划、绿地系统、北京、pm2.5和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地、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环境规划、评价和实践。节点从大到小分别为城市绿地、风景园林、公园绿地、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和园林植物。细分的研究对象有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景观格局、空间格局、植物群落和植物景观等。

60b97abdf24bc_html_e7382b09bf17d4f0.jpg

图7 中文核心论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在关键词时间线图(见图8)中,相同聚类的文献被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文献的时间置于视图的最上方,越向右时间越近,在时间线视图中,聚类中文献越多代表所得到的聚类领域越重要,还能够看到各个聚类中文献的时间跨度以及某一个特定聚类研究的兴起、繁荣以及衰落过程。

(1)1992—2000年:这是我国公园绿地研究处于萌芽阶段,研究文献较少,主要关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绿地建设、城市公园特征和分类等定性研究。王献溥较早开展城市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研究[15]

(2)2000—2010年:这一阶段随着我国大型公园的广泛建设,引起了学者对公园绿地的关注,植物群落、生态城市和景观生态成为研究热点。黎世兵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指导公园绿地的选址[16]。王修信连续观测和定量研究城市公园水、热和CO2,认为公园绿地在植被生长季节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吸收CO2等生态效应[17]。周建东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紧急避难的要求,提出了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功能建设的策略与方法[18]。王雪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辅以地面调查,借助地统计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深圳市绿地空间分布和城市热环境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绿地空间布局与城市热环境之间的关系[19]

(3)2010—2020年: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一阶段公园绿地研究成果数量突飞猛进,公园绿地研究更加广泛,涉及公园绿地社会功能、适宜性评价、防灾避险、可达性、绿道、公平性、降温效应、热岛效应和景观多样性等。胡玥建立了公园服务效力和居民享有公园的公平性两个指标,定量评价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社会服务空间公平性[20]。丁昶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进行了公园绿地的设计研究[21]。田媛媛研究了天津城市公园绿地对周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22]。黄清平对福建省三明市内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研,提出了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3]。高吉喜定量解析绿地群落结构与降温增湿功能关系,揭示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结构特征对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24]

60b97abdf24bc_html_bb34183dd23fdfa3.jpg

图8 中文核心论文公园绿地关键词时间线图

国内公园绿地研究领域共检测到18个突显词,显示了关键词的突显强度以及生命周期。一般来说,大多数的突显词生命周期持续两年至三年,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开始慢慢消退或者被其他的突显词替代。但园林绿地(1992-2007)、园林规划(1992-2006)、绿地系统(1995-2009)的持续时间均超过10年,说明其为一直被关注的重点议题。2005年以后随着景观生态和景观格局研究的深入,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也逐渐被高度重视。2015年后公园绿地的调查、改造和植物群落的研究较多。近十年来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一直处于学者关注较高的领域(见表2)。

表2 中国公园绿地相关文献突变性关键词

Keywords

Strength

Begin

End

1992 - 2020

园林绿化

7.4283

1992

1999

▃▃▃▃▃▃▃▃▂▂▂▂▂▂▂▂▂▂▂▂▂▂▂▂▂▂▂▂▂

城市绿化

4.5825

1992

1999

▃▃▃▃▃▃▃▃▂▂▂▂▂▂▂▂▂▂▂▂▂▂▂▂▂▂▂▂▂

园林绿地

10.3799

1992

2007

▃▃▃▃▃▃▃▃▃▃▃▃▃▃▃▃▂▂▂▂▂▂▂▂▂▂▂▂▂

规划

8.6043

1992

2006

▃▃▃▃▃▃▃▃▃▃▃▃▃▃▃▂▂▂▂▂▂▂▂▂▂▂▂▂▂

绿地系统

10.4946

1995

2009

▂▂▂▃▃▃▃▃▃▃▃▃▃▃▃▃▃▃▂▂▂▂▂▂▂▂▂▂▂

城市绿地系统

7.0809

2000

2007

▂▂▂▂▂▂▂▂▃▃▃▃▃▃▃▃▂▂▂▂▂▂▂▂▂▂▂▂▂

可持续发展

3.9841

2000

2003

▂▂▂▂▂▂▂▂▃▃▃▃▂▂▂▂▂▂▂▂▂▂▂▂▂▂▂▂▂

城市

5.3279

2001

2007

▂▂▂▂▂▂▂▂▂▃▃▃▃▃▃▃▂▂▂▂▂▂▂▂▂▂▂▂▂

城市绿地

4.393

2002

2006

▂▂▂▂▂▂▂▂▂▂▃▃▃▃▃▂▂▂▂▂▂▂▂▂▂▂▂▂▂

景观生态

5.075

2004

2007

▂▂▂▂▂▂▂▂▂▂▂▂▃▃▃▃▂▂▂▂▂▂▂▂▂▂▂▂▂

景观格局

8.1812

2006

2011

▂▂▂▂▂▂▂▂▂▂▂▂▂▂▃▃▃▃▃▃▂▂▂▂▂▂▂▂▂

规划设计

3.6937

2008

2010

▂▂▂▂▂▂▂▂▂▂▂▂▂▂▂▂▃▃▃▂▂▂▂▂▂▂▂▂▂

绿地系统规划

8.6662

2008

2010

▂▂▂▂▂▂▂▂▂▂▂▂▂▂▂▂▃▃▃▂▂▂▂▂▂▂▂▂▂

郊野公园

5.6159

2009

2011

▂▂▂▂▂▂▂▂▂▂▂▂▂▂▂▂▂▃▃▃▂▂▂▂▂▂▂▂▂

改造

3.5657

2009

2011

▂▂▂▂▂▂▂▂▂▂▂▂▂▂▂▂▂▃▃▃▂▂▂▂▂▂▂▂▂

植物群落

3.59

2009

2015

▂▂▂▂▂▂▂▂▂▂▂▂▂▂▂▂▂▃▃▃▃▃▃▃▂▂▂▂▂

调查

4.127

2010

2012

▂▂▂▂▂▂▂▂▂▂▂▂▂▂▂▂▂▂▃▃▃▂▂▂▂▂▂▂▂

可达性

3.4829

2011

2018

▂▂▂▂▂▂▂▂▂▂▂▂▂▂▂▂▂▂▂▂▃▃▃▃▃▃▃▂▂

    1. 结论

    城市公园绿地是构筑和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而城市公园绿地则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骨干角色。国内外公园绿地的研究内容丰富,学科分布广泛,上述研究利用知识图谱方法梳理了公园绿地研究状况,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结果发现:

    (1)从人类聚居环境学角度研究绿地系统分类、规划编制、适应气候的绿地规划实践与管理,评估体系与方法以及实时监控的反馈机制。

    (2)以可达性、防灾避险和降温效应等为评价因素的公园绿地规划,包含公园位置,数量,大小和形状等,涉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气候模拟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3)以主题性和游憩性功能主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利用场地设计要素,使日照、风、水等小气候因子指导环境设计,营造适宜的场地小气候条件。

    (4)公园内植被群落组成和动物栖息地生境研究,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5)从生态系统出发的公园绿地改造,修复被破坏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探讨公园绿地可持续发展技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TyrvInen L . Economic valuation of urban forest benefits in Finland[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62(1):75-92.

    2[?] Takano T , Nakamura K , Watanabe M .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and senior citizens' longevity in megacity areas: the importance of walkable green spaces[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2002, 56(12):p.913-918.

    3[?] Chiesura A . 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04, 68(1):0-138.

    4[?] Chang C R , Li M H , Chang S D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ol-island intensity of Taipei city park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0(4):386-395.

    5[?] Barbosa O , Tratalos J A , Armsworth P R , et al. Who benefits from access to green space? A case study from Sheffield, UK[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3(2-3):0-195.

    6[?] Karin Peters, Birgit Elands, Arjen Buij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urban parks: Stimulating social cohesion?[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0, 9(2):93-100.

    7[?] Schipperijn J , Ekholm O , Stigsdotter U K ,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of green space: Results from a Danish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urvey[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0, 95(3):130-137.

    8[?] Wolch J R , Byrne J A , Newell J P . Urban green space,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 challenge of making cities `just green enough'[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4, 125.

    9[?] Botzat A , Fischer L K , Kowarik I . Unexploited opportunities in understanding liveable and bioperse cities. A review on urban biopersity perception and valuation[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6, 39:220-233.

    10[?] Coutts, Christopher, 2010,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o model the effects of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on mortality in Florida, GEOCARTO INTERNATIONAL, V25, P471

    11[?] Schipperijn J , Ekholm O , Stigsdotter U K ,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of green space: Results from a Danish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urvey[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10, 95(3):130-137.

    12[?] Baur J W R , Tynon J F , Gómez, Edwin. Attitudes about urban nature parks: A case study of users and nonusers in Portland, Orego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3, 117:100-111.

    13[?] Mavoa, Suzanne, 2015, Area-Level Disparities of Public Open Space: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ysis in Metropolitan Melbourne,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V33, P306

    14[?] Rossi, Sebastian Dario, 2015, The role of distance in pen-urban national park use: Who visits them and how far do they travel?, APPLIED GEOGRAPHY, V63, P77

    15[?] 王献溥, 崔国发. 城市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2(4):135-136.

    16[?] 黎世兵, 况明生, 李惠敏. 基于GIS与空间可达性的小城镇公园布局研究——以佛山市大沥镇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5(3):264-268.

    17[?] 王修信. 城市公园绿地水、热与CO_2通量观测与分析[J]. 生态学报, 2007(08):146-153.

    18[?] 周建东, 王浩. 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与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036(035):15419-15421.

    19[?] 王雪.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及其热环境效应遥感分析[D].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20[?] 胡玥, 蔡永立. 城市公园社会服务空间公平性的定量分析——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

    21[?] 丁昶, 王书霞, 张群.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征的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72-77.

    22[?] 田媛媛. 天津城市公园绿地对周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v.15(S2):92-97.

    23[?] 黄清平. 三明市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J]. 中国园林, 2013(4):42-47.

    24[?] 高吉喜. 北京城市绿地群落结构对降温增湿功能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16(38):103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