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有意义、有意思”的课堂教学生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3
/ 2

搭建“有意义、有意思”的课堂教学生态

赵科利

陕西省宝鸡智博学校 陕西省 宝鸡市 721000


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家长。我的女儿今年上高三,明年高考。上周我去了一所中学,听了一节数学课。说实话,我没听懂,老师教得很好,只怪我的基础太差。

坐在教室里,我就是学生。作为学生,我在意的是三点:一是学什么,二是怎么学,三是学的感受。我特别在意的是第三点:感受。那是一种不设防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学习通路。如果这条路不通,其它的都免谈。

学的感受,即课要有意思,有意义。首先是有意思,其次才是有意义。

有意思是趣味性,它是课堂教学的入口。趣味性,体现的是教师个体的亲和力,吸引力,表达力。你的语言的温度、色彩度、幽默度,都直接决定你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你的课是不是有趣味的课。有意思,是同理心的外显,我站在你的立场,输出我的光芒,你被融化,我被感染,然后才是“有意义”的开始。

有意义是“好奇心”,它指的是学科本质的穿透力、思维力、学术力。语文课的“人文”、数学课的“理性”等,都需要源于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不亦乐乎。好奇心是被问题意识所点燃的一种叩开知识大门与探索宇宙人生的兴奋感、急切感、新奇感。它是思考过程中的身心俱忘,与时间融为一体,与思考的对象融为一体,物我交融,物我同在的专注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带来积极的“心流体验”,能产生多巴胺,增进心灵的愉悦。
好奇心不是用技术堆砌出来的,技术应用仅仅是对学科本质的辅助。

学的感受就是有意思、有意义。归根到底,就是同理心和好奇心。

如何保证同理心、好奇心在课堂生成?让课堂在“心”的维度贯彻到底?我们给同理心赋予了“游走和微笑”的姿态,给好奇心赋予了“展学与合学”的外衣。由此,我们提出了课堂评价可视化规章,即课堂“四美”:展学美、合学美、游走美、微笑美。其中,“游走美”和“微笑美”是面向老师的,“展学美”和“合学美”是面向学生的。

心智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是变灌输式为浸润式。淡化或去除教的痕迹,强化学的张力。哈佛大学前校长埃利奥特在就职演讲上说: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就好像奋力把水洒在筛网里,即便水的质量再好,还是哗哗地流走了。怎样让老师不灌输,不霸权,不霸台,那就是最大化的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学生才能走上展台。教师停止讲话,学生才能开口讲话,主动思考。教师在课堂必须练习有意识的节制自己的“讲”,才能有足够的意识、注意、时间、机会去倾听与观察,方能真正听见并看到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看到思想之光,看到讲台前教师的智慧与情感。讲台不是摆放祭品的供桌,而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平台。

我们有一种错觉:一节课教师讲的知识点越多,学生学到的越多。真的是这样吗?《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布的最新研究发现,当学生投入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成果,虽然学生本人更有可能倾向于听教师讲课,毕竟听教师讲更“省心力”。
前芬兰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任(Irmeli Halinen)对此做了进一步说明:“主动学习往往比听一堂精彩而流利的讲课更费力,因为它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倾听他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联合反思,咨询和决策,调和不同的观点,寻求信息等等。同时,可以学到生活中所需的许多技能。”

从技术层面,我们让学生的展学、合学,阻止教师单向的灌输,替代教师讲授的时间;从学理层面,我们让学生在展学、合学中发现奥秘、发现自己。

展学背后隐藏的是批判性对话,自信心的释放,我把我的观点说给你听,你用你的质疑回复我的思想,我不再是一个怕羞的人,我不再是一个言语匮乏的人,我说出了,我说清了,我说懂了。最主要的是,我越讲我自己越明白,我越明白我就越自信。至此,我懂得一个道理:自信是讲出来的。要打垮一个人的自信心,让他自卑、怯懦,那就让他闭嘴,不让他讲话,不给他讲话的机会。

合学背后是社会性交往,是学生交往的需要。我悦纳你,你倾听我。我不仅用逻辑、理性回答了是与非,为什么?还用眼神、手势、语气、感性让一来一往的交锋有了格局与未来。教育即生活,课堂是社会的模型,课堂当中的合作学习,是融入社会的缩影。有了批判性思维,你就建立起了正确的认识;学会正确的交流,你就可能让人接受或认可你的观点。

像鱼一样游动,把阳光、爱心、释疑心给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这是灵魂的走动。游走美的背后是差异化教学,我的眼里有你,我进入你的思维世界,我们一起面对你的困惑,你愿意说给我听,我揣摩你的思路,我懂了,我找到了源头,然后我们一起重新出发。

你的脸就是你的风水,爱笑的人运气好,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叔本华曾说:一个人的面孔通常会比他的舌头说出更多有趣的事,因为面孔是他所说一切的概要,是他思想和志向的缩写,舌头只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而面孔却能表达他的本性。

有一次回家,一进门,老婆满脸的不高兴,我问为什么?她说我今天和她在微信上交流时,没有在对话框中输入“笑脸”。文字能达意,却无法达情。“笑脸”表情就有如此的杀伤力,何况是活生生的“笑脸”。

微笑美的背后是容错式悦纳,是非零和博弈。彼此站在一个平台上,级别相同,频道相同,才有继续交流下去的必要。尊重不分大小和强弱,不能因为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就高高在上。你大,你高,就应该蹲下身子,平等对话。不要等到若干年后,孩子长的和你一样高,和你一样成熟,你才想到了尊重与平等。

微笑是尊重与平等的外显。微笑不仅是外在表情,还是来自心底的中肯评价和建设性语气。跟孩子说话的语气会影响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尊重的语气,孩子会更有主见;商量的语气,孩子会懂得平等;赞美的语气,孩子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鼓励的语气,孩子能从失败中走出来。

微笑使人安全,当一个人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的前提下,脑洞才能大开。恐惧与压抑之下,何来思维?

可很多时候,我们做的都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想要的结果是“想看两不厌”,而非“想看皆讨厌”。

课堂是需要不断追问的,追问的主体是我们自身。当你的课堂多了很多为什么的时候,你就离心智之师越来越近了,这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