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哮喘的特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1

 中医治疗哮喘的特色

杨春

四川省西充县仁和镇卫生院, 637200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致使患者气道狭窄、肺部通气不畅,从而出现呼吸困难的哮喘表征。传统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而是一个肾、肺、脾表现出来的综合病症。肺主气,肾纳气,气虚不畅则生痰,积于脾。故中医治疗哮喘的特色是从肾、肺、脾三虚的方向整体调和,根据哮喘的不同时期,辨证施治,降肺热,宣肺气,清肺痰,从而治疗哮喘。

  1. 急性期治疗哮喘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哮喘的特色,根据不同表现对原方加减药达到对症治疗,整体治疗,调和治疗的目的。哮喘急性期主要是因为肺热消耗阴气,肾热的原因是肾虚,肺热而不能降。肾主藏水,水不能藏,热不能清降,故表现为喘。哮喘发作,肾虚不能纳气,则不能平喘。辨证主要是痰热在体内蕴藏而不能宣发,又再一次地受到了外部邪气的侵袭,内热和外邪相互作用,痰热淤阻在气道,气不能宣发出来,痰热不能散泄出来,所以表现为气喘的症状。临床上多采用汤剂在急性期治疗哮喘。比如定喘汤、小青龙汤以及射干麻黄汤。

定喘汤主要治疗风寒外束、痰热内阻的哮喘症,方中用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苏子、款冬花、白果以及甘草。麻黄主要起到宣肺平喘的作用,配合白果敛肺气,从而平定气喘,麻黄发散白果收敛共同作为君药,再全方中发挥作用;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的作用是降肺气,化肺、脾的痰,作为方中的臣药;桑白皮和黄芩的作用是方中佐药,可以清降宣泄肺热;甘草作为使,润肺止咳定喘调和诸药,兼以润肺,作为使药。方中用药配合使用,共同发挥宣肺平喘,化痰泄热的作用。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同样是通过麻黄、半夏、干姜、细辛以及五味子化热来消除痰饮。在急性期治疗哮喘,主要通过降肺热、肾热来化热,从整体角度清热,从而治疗疾病。

二、缓解期治疗哮喘

缓解期治疗哮喘,主要是通过补益,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缓解期哮喘的辨证主要是肺虚、脾虚表现出来的哮喘症状,肾虚、肺虚、脾虚而致肺气不能降、肺热不能清。如果说急性期是外感邪气而导致急性哮喘发作出现一系列症状,那么缓解期则是里证未除,而反馈出来的内虚,中医特色讲求“虚则补之”,则应该采用六君子汤、玉屏风散或者金匮肾气丸等药来补虚治疗哮喘。

六君子汤主要是通过补脾虚,化痰湿来治疗缓解期哮喘,方中主要采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原方四君子汤中人参可以起到补气的功效、白术量多,燥湿化痰的功效显著,半夏被认为是化湿痰的要药,因为它的性味辛温并且燥,基于自身属性从而有燥的作用,配合白术的使用,燥痰的功效更益,在补益的同时治疗疾病,尤其适合缓解期治疗哮喘;陈皮通过对于气机的调理,同样发挥燥湿化痰的功效,气机顺畅则痰聚消散,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三、针灸、贴敷外治哮喘

针灸和贴敷是中医治疗的特色疗法,哮喘虽然是内部脏腑出现问题而表现出来的内疾,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通过针灸等方式通过对穴位的调控,从而调节身体内部经脉,疏理气机,调节气血从而治疗疾病,属于一种“内病外治”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上,首先通过中医诊疗诊断哮喘的病因,再通过对相应穴位的选取,哮喘常选穴位:肺腧穴、中府穴或者天突穴等等,疏通手太阴肺经,温通气血,调理气机,温肺散寒、止咳平喘,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针灸和贴敷疗法并不能对于所有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具体治疗还要通过给药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

结论:总而言之,治疗哮喘从中医的角度就是讲求辨证治疗,判断疾病的发展进程,发病机理,发掘其喘的根本原因,但要从整体来治疗,追本溯源,标本兼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中药整体调理,比如急性期和缓解期的哮喘治疗,在通过内外兼治,比如针灸等特色治疗手段,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