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治疗仪护理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气压治疗仪护理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杨淑华 董洪伟 张秀红 张东生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 讨论气压治疗仪护理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本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患者72例,结合随机电脑抽选法分组,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6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与气压治疗仪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下肢肿胀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组间患者护理前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比较无差异(P>0.05),组间患者护理后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明显高于护理前,且干预组患者护理后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下肢肿胀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气压治疗仪护理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的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血流速度,有效预防下肢肿胀与深静脉血栓。

【关键词】气压治疗仪护理;重症医学科;血液速度;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

重症医学科患者多患有急危重症,治疗期间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再加上部分药物作用,患者血液极易处于高凝状态,且会损伤血管,最终形成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危害生命,因此需要采取科学、针对性的护理手段,避免血管功能降低[1]。气压治疗仪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新型仪器,该治疗仪器会产生不同压力的气流,经气流挤压按摩局部人体组织,改善肢体血液流动功能[2]。本文选取72例重症医学科患者,讨论气压治疗仪护理在其中的疗效,具体流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本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患者72例,结合随机电脑抽选法分组,对照组36例中男、女数量比21:15;病症:肾功能衰竭4例、呼吸衰竭7例、脑卒中偏瘫8例、重症胰腺炎10例、其他疾病7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5岁,中位(55.68±8.52)岁。干预组36例中男、女数量比23:13;病症:肾功能衰竭3例、呼吸衰竭6例、脑卒中偏瘫9例、重症胰腺炎12例、其他疾病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中位(54.92±8.73)岁。组间患者性别、病症、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未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即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线,给予溶栓治疗,缓解水肿,每隔2h协助翻身1次,询问患者身心状态,告知治疗方案和内容,指导患者被动活动关节,每天按时进食,以低糖、低脂、低盐的食物为主,下肢静脉穿刺时不同重复在同一处,告知家属经常按摩患者四肢,带领患者多进行慢走等活动。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气压治疗仪护理,主要内容:选择KENDALL压力抗血栓泵,与电源连接后需要把气管插头连接到主机气管插座上,帮助患者抬高两侧下肢,将空气压力套筒套上后由足背牵拉到大腿上方,并将扣子扣好,再把气管插头管与4个“Y”型连接管相连接,电源开启,确定压力值和治疗时间,压力调节至40—55mmHg,压力持续释放60s后停止释放11s,按照该过程反复释放、停止释放压力。治疗期间观察患者机体有无异常情况,确定异常情况或者仪器突然停止运行、仪器故障时,均需要马上调节定时器为“0”值,将电源关掉,拿掉套管上面的空气管,将空气排尽后拔掉插头。每天气压治疗2次,每次治疗0.5h。

1.3评析指标

采用超声技术检测、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股静脉血液流动速度,其中包括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观察、计算两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x2检验计数资料,经(%)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表示经(60b5eea2c2dd3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若P<0.05,则组间数据比较呈现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液流动速度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明显高于护理前,且干预组患者护理后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液流动速度对比(60b5eea2c2dd3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cm/s)

分组

血液平均速度

血液峰速度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干预组(n=36)

17.20±2.71

35.37±10.49*

32.78±7.70

59.09±12.14*

对照组(n=36)

16.92±2.83

28.74±8.75*

31.93±7.81

50.47±13.51*

t

0.429

2.912

0.465

2.848

P

0.669

0.005

0.643

0.006

注:*表示与各组护理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预防效果对比

护理后,干预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为2.78%,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8%,对照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为19.44%,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67%,组间预防效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预防效果对比(n,%)

分组

下肢肿胀发生

深静脉血栓发生

干预组(n=36)

1(2.78%)

1(2.78%)

对照组(n=36)

7(19.44%)

6(16.67%)

x2

5.063

3.956

P

0.024

0.047

3 讨论

近些年,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车辆日益增多,人们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变差,于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病例数出现逐年增多现象[3],但患者入院后需要进行长期卧床治疗,导致血管血流功能减缓,极易出现血栓等不良反应,所以需要通过气压治疗仪护理,采用仪器手段,对患者肢体进行气流压力按摩,并促使压力直接作用到淋巴管、血管、肌层等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血流速度,及时预防、避免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等情况,促进身体康复[4]。研究结果得出,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明显高于护理前,且干预组患者护理后血液平均速度、血液峰速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下肢肿胀发生率2.78%、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9.44%、16.67%(P<0.05)。

总而言之,气压治疗仪护理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血流速度,尽可能减少下肢肿胀、血栓的形成,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翼冉. ICU重症患者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v.35;No.300(08):64-65.

[2] 张丽杰. 分级护理管理在ICU重症患者护理中的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v.16;No.401(30):56-57.

[3] 王春香. 营养支持护理在ICU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实践与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29(004):199-200.

[4] 冯乐香, 张晓玉, 卢小清. 中医护理干预策略在重症ICU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9(06):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