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应用抗感染药物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应用抗感染药物分析

严妍梅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风湿免疫科 四川成都 610016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应用抗感染药物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氟康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热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比较高,采用氟康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抗感染药物;氟康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发生在造血干细胞中的恶性疾病,患者会发生出血、感染、贫血及浸润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1]。患者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的情况,导致其机体免疫功能大幅度下降,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痛苦明显提高且病死率也随之上升,对于医院感染需要采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减少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基于此,本文对我院患者分别采用氟康唑以及氟康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方式进行治疗,并分析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0.96±5.8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2.03±5.62)岁。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化疗、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对患者的病房进行空气消毒,每天一次每次一小时,指导患者采用2%碳酸氢钠、与康复新交替漱口。

1.2.1对照组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药物选择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10880018,规格为100ml:氟康哇0.2g与氯化钠0.9g,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0.2g/d。

1.2.2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联合治疗,药物选择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S20020051,规格为150μg/0.6ml,为患者进行皮下注射,2-5μg/kg·d,1次/d。

上述患者均进行2周的持续治疗。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中有一项未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无明显好转或者更加严重。(2)对比两组患者发热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4.0软件纳入研究数据,t值检验,通过(x±s)表示;x2值检验,通过率(%)表示,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1.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30)

14(46.67)

10(33.33)

6(20.00)

24(80.00)

实验组(n=30)

20(66.67)

9(30.00)

1(3.33)

29(96.67)

X2

-

-

-

4.0431

p

-

-

-

0.0443

2.2两组患者发热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发热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2 两组患者发热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对比(x±s/d

组别

发热恢复时间

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

对照组(n=30)

8.93±2.07

10.88±1.57

实验组(n=30)

6.22±1.93

7.03±1.34

t

5.2447

10.2162

p

0.0000

0.0000






  1. 讨论

在对急性白血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会受到比较严重的损伤,导致免疫力显著降低,广谱抗生素会导致患者正常菌群的平衡性被破坏,使患者成为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3]。现阶段对于医院感染的治疗会常规使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但是使用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联合调解或者重建患者机体免疫力的方式成为治疗的主要目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刺激髓系的前体细胞,促进其发育和分化,并且对于成熟的前体细胞所包括的诸多功能活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药物主要在患者骨髓中粒系造血祖细胞中发挥其作用,可以不断促进其增殖、分化,使中性粒细胞的生成速度得到提升,加强其游走和吞噬细菌的功能[4]。急性白血病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其血清G—CSF没有非白血病感染患者升高的明显,这说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感染之后反应性G—CSF的产生出现一定的缺陷,因此针对此类的患者应采用rhG—CSF进行治疗[5]。将rhG—CSF与氟康唑进行联合治疗后,有效促进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缩短患者发热症状的恢复时间,本文对比两组患者的发热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联合用药的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经过各项检查发现联合用药治疗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更加显著,P<0.05。

综上,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比较高,采用氟康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赵钊,王华阳,刘厚福,等.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应用抗感染药物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95-96.

[2]许春.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治疗分析[J]. 抗感染药学,2016,13(6):1254-1256.

[3]万楚成,夏云金,张霞,等. G-CSF在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9):1224-1226.

[4]黄建权,孙华君.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发热抗感染的药学监护[J]. 儿科药学杂志,2017,23(5):35-37

[5]宁方颖,蓝建平,钱美华,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败血症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7(11):1642-1645,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