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31
/ 2

“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

刘建锋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中牟县 451450

摘要:2020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变专业课程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把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都作为育人的有效课程,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1“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

《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于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课程思政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课程思政的侧重点是价值引导。价值引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坚守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中保持清醒的失脑,其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意识。从教育现状看,在课堂中进行相应的价值引导能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我国的社会发展要求,成为社会主义亊业的接班人。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多维的,统一于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的重点虽然在思想、道德等精神层面上,但是课程思政强调关于人的培养是全方面的。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把培养专业素质过硬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起来,培养其有专业素养、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其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学生。

2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相关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了解和认识,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观行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纳入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育人觉悟。有的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定位其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课程思政上;有的教师只是从形式上开展课程思政,没有把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入心入脑。由于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模糊,缺少对任课教师的配合,导致课程思政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2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强

专业课教师不能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和利用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如果无法有效地与课程内容结合,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的定位和性质认识不清楚、不到位。认为专业课只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课程,育人与专业课无关系,将育人放在专业课之中,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很大的作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中所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需要久久为功,方能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2.3课程思政中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高校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但是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问题主要在于没有对学校、行政部门和学院所应该发挥的作用进行清晰的定位,划分清楚其各自的职责和能力范围。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的院系定位其有很大的不同,应该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挥对其他学院的引领作用。但是现实的情况不尽相同,由于在院系设置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处于平级的地位,缺乏对于其他学院课程课程思政中关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的指导。如何去评价课程思政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评价虽然也注重育人的效果,但是并未利用好评价这一有效的指挥棒,未能利用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全方位的认识。

3“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诉求

3.1构建层次分明的协同育人格局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构建层次分明的协同育人格局。协同育人格局指的是形成有效的联动互动机制,使对大学生其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学校、学院和教师,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建立以校党委牵引的课程思政建设小组,把课程思政的推进写入学校的发展要求之中。其次,行政部门要发挥好职责。如教务处通过对教师专题化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素养。人亊处对教师进行考核时,要把教师是否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纳入考评范围,对师德师风采取一票否决制。再次,要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之中的领航作用,帮助其他学院、其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形成对点帮扶的机制,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丰厚的教学资源。

3.2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发展体系

课程思政中的三位一体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都作为育人课程,只不过由于课程的特点和性质不同,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为了解决专业课程中“立德树人”功能发挥不强的问题,需要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守正创新,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向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专业课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依据课程内容,有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有效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和职业道德情怀,使学生成为具备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综合素养课与前两者课程不同,主要培养人文情怀与人文素养,综合素养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较多,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推进综合素养课的进一步改革。通过三位一体的课程发展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的目标的培养。

3.3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方式多样化

推进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注重内部的因素,也需要外部的保障机制,从而形成内外合力达到更好的效果。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应该基于课堂表现做出真实而又客观的评价,找到合适的评价机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最直接的影响者是高校教师,受益者是学生。评价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引导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评价机制,需要构建多主体的评价体系,重视综合考核和整体评价,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的终结性评价。这是由于课程思政所进行的“立德树人”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是可以用某些内容进行其体评估的,但是可以通过学生思想的外显方式行为来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评价机制的出发点要立足于行为,把重心放在学生上,放在学生的行为养成上。

因此,课程思政在对学生“立德树人”无形力量的教育中,要注重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结束语

当前,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的建设存在相关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强、课程思政中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构建层次分明的合力育人格局,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发展体系,多样化的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中,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来指引学生的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高[2020]3号.

[3]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

(03):59-62.

[4]高国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哲学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