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学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7
/ 2

论小学数学学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罗常瑞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摘要:“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则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i]我是从三个方面: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熟悉情境;学会迁移,以旧知探新知;整合多种方法,发展深度思维;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迁移;整合


  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要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就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专注地去探索,批判性地反思总结,然后将所学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学习中,最终能够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在构建的过程中,学生要多思考,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和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学习。张奠宙曾说:数学核心素养包括“真、善、美”3 个维度.(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能够欣

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2]。如何让孩子不要机械地学习数学?不肤浅地“浅度”学习?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3]呢?

一、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熟悉情境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的元素,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的时候,如果能学生让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中,把抽象的问题变为他们熟悉的问题,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被激发起来。对于那些听起来很抽象的数学问题,是没有办法用口头语言来表述清楚的,我们如果能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我们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时候,学生对单位“1”的知识的认识,就是很抽象的,我们要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比如一个西瓜可以作为单位“1”、一筐西瓜也可以作为单位“1”。不同的生活情境,有不同的解答方式。

  创设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在学习每一单元时都有一个主题情境图,每一个例题又有一个小的贴近生活情境。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创设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提问还学会了解决问题,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学习。有的人又会问:如果出现那种只会提一种问题的学生该怎么办?首先我认为如果他说得我们应该先认同他的说法,然后再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请你提出一个先用乘法再用加法并用综合算式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只会提一种问题的情况了。对于情境素材的把握,显然教材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和提示。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情境中去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总结经验,并将自己的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采用生活情景的还有《东南西北》这一课:学生利用生活中对方向的识别经验,去探索发现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方位的一般规律,即:上左下南,左西右东[4]。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方位(上下前后左右),提供各种类型的平面图,让学生识别方位,且知道与之相对应的方向,经历知识内化的过程。我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画方向标,画很简单,要边画边说出所画的方向是什么才行。比如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写一写上学回家的路线;或者你说我画,一个同学说出有方向的路线,另一个同学画出路线。熟悉的生活经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能把生活的经验纳入数学的知识体系中,让我们对数学形成一个新的认识。

二、学会迁移,以旧知探究新知

  肖兰的研究报告里说过:“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或组合,两者之间必有很多共同属性;新旧知识的共同点越多,越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要努力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尽力创设情境,凡是学生能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的,尽量引导他们自己推出应学的新知识。”[1]

  教材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又安排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就是知识的迁移。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虽然有一些不同之处,但他们的相似之处更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实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让学生套用公式死记硬背,可是这样学生并没有掌握这个公式的真正意义,思维也并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里我让学生准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种纸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剪一剪、拼一拼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迁移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两个方面:

(一)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

(二)是在转化完成之后提醒学生反思:

  1.转化长方形的原因?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在三年级下册的时候已经学会计算了,而且还总结出了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将新知识转化成了旧知识,学生用这种迁移的办法解决了新的问题。

  2.学生在转化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把平行四边形先剪一剪,再拼一拼,这个拼拼剪剪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我们都能得到一个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这里我们可以先卖个关子,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去验证呢?在此条件下,长方形的长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即平行四边的面积=底×高[4]

  小学阶段的数学分为很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在数学教科书上也是有迹可寻的。所有的知识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都为今后的深度学习做好了铺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的框架,引导学生迁移。

三、整合多种方法,发展深度思维

  教材其实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有机整合,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例3:“758×3”(要进位)[4]时,有三种方法可以解决,书上主要呈现的是竖式的计算(笔算)方法。

(一)我们学过哪三种主要的方法呢?摆小棒、口算和竖式计算(笔算),这三种方法各具特色,他们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摆小棒和口算的方法都为笔算算理奠定了基础。

1.摆小棒,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单根”有3个8,8×3=24,“整捆”有15个十,50×3=150,“一大捆”得有21个百,合起来是2274。利用摆小棒或者说圈小棒来是探究笔算算理的必要步骤,弄清楚小棒的圈法,其实就基本弄清楚笔算的算理了,最后只需要你去归纳整合了。

2.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口算),将758看成700和58,整百数乘一位数已经学习过,700×3=2100;58乘3学过,等于174,最后把它们合起来就是2274。

(二)整合三种算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学生早就烂熟于心,我们大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758乘3的竖式笔算。为了让学生清晰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我待学生列出竖式以后,口算和摆小棒两种方法,在小组内边讲算理边写对应的步骤。但是要明确:位数多的数写在上面,位数少的数写在下面;先从低(个)位算起,下面这个因数分别去乘上面因数的个位、十位和百位,注意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最后不要忘了把他们加在一起[4]

  1. 对笔算、摆小棒、口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在计算758×3时,我们用这三种方法都能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它们在计算上有什么异同呢?哪种方法最简便呢?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整理,这也是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一个入口。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帮助学生组织适当的语言,明确三种方法各自的优势所在,每种方法要应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梳理知识在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的同时,也渗透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方式。在遇到问题时,选择哪种方法去解决,就是更深度的思维方式了。

  深度学习对学生对老师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基础不够好,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高,都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小学低段,一定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不仅如此我们还得深度钻研、深刻反思,才能激起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学习不是一成不变,不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终身学习的过程。不仅老师要去钻研反思,我们也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这门学科,不知疲倦。


参考文献

i[1]肖兰. 重视心灵感知 促进深度学习[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

[2]洪燕君,周九诗,王尚志,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征询——访谈张奠宙先生[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3):35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教育部审定.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S].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