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扉——班主任德育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3

走进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心扉——班主任德育工作

叶丽珍

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价值观念尚未被建立起来,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需要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知道是非对错,才能够为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文章对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个人经验,对优化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措施,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一些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教育;价值观念

前言

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德育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塑造、价值观念的确立都是极有帮助的。然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需要教育工作者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来转变这一教育形势。

  1. 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 德育教育工作未得到正确认识

在网络信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现在的小学生群体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已经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信息有了明显的差别,这就意味着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内容也发生转变。然而,就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小学班主任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仍旧坚持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抗拒。也有部分班主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教育经验有限,并未寻找到合适的德育教育方式。另外,也有部分家长并未意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甚至会觉得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太早了。有部分家长存在这样的认知: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把学习学好,学习更多的知识内容,学生的学习成绩越高,就说明这个学生越好。认为孩子还小,并不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需要慢慢学习,慢慢积累。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会对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产生许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家长的不配合,会使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开展。而德育教育工作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这里的“低能”并不仅仅指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更重要是学生会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那教育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1. 德育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教育是面向广大学生的,其内容自然要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符合,然而,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第一,德育工作内容流于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单一、固定,似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是一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也只是组织学生一同开展主题班会1】。第二,班主任并未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所开展的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相悖。甚至有部分班主任认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不用再花费额外的时间,专门再进行德育教育。同时,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所采用的形式也极为单调,理论说教内容所占比例较大,缺乏一些实际的实践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班主任即便开展了德育教育工作,学生也难以从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成果,只会说一些假大空的话语罢了。比如,学生都知道,在路上行走时需要遵守交通规则,也可以将相关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但当学生真正在马路上行走时,并不会下意识的去靠右走。学生也知道,要尊敬长辈。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在与教师相遇时,不仅不打招呼,还会低下头装作没看见。以上种种,都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难以落实,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表现。

  1. 德育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科研力度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如果想要进入到更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就需要考取更高的分数,而大多数学生家长也将教育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对学生的品行并未做过多的考量。或者是说,在学生入学要求上并未对学生品行做相关规定,也并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只会更多的注重学生智力方面的发展,和如何使学生获取更多学术方面的知识,在学生品行上缺乏相应的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难。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科研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上:德育教育工作因其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缺乏体系系统化的考核标准,现阶段多数小学实行的仍旧是以卷面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固然有其好处,但试卷上的分数并不能够代表学生真实的品行、价值观念,只能表明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好坏。简单来说,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并不代表其品行优良,而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也不代表其品德败坏。

  1. 优化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措施

  1. 树立榜样,带动学生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机能、心智发育等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也尚未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2】。同时,在小学教育阶段,多数小学生都会对周边的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模仿能力也极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生就容易在无意识下,模仿一些并不好的行为,这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接触最多的人,他们不仅仅是学生的教师,更像是学生的家长,在学生的心目中,班主任就是权威的象征。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小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说,小学班主任无论是在教学时,还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都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客观的看待周边的事物。认识人性,感悟人性,进而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比如,小学班主任若是强调某一行为是不对的,那班主任自身也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规范好自己的行为,不允许学生做的班主任自己也不要做。若是班主任强调学生不能够迟到,但是自己却经常迟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对班主任的行为产生怀疑心理,容易与班主任产生冲突,会对班主任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1. 理解学生,拉近距离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班主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小学班主任需要结合现代小学生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作用,以理解的心态去帮助小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服班主任。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也会更为顺利。小学班主任应该知道: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是不同的。两者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在面对同一问题时,班主任的想法可能是在最低限度损害学生利益的前提下,来解决这一问题3】。而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他们的思维也较为简单,思考问题的眼光也较为短浅,他们所能想到的可能就是如何尽快解决问题。基于此种情况,小学班主任在解决问题时,就需要抛开自己的立场,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小学班主任才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走到学生中间去,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鼓励他们积累生活经验,进而树立起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和信任。此外,在学生面临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时,班主任的关心会更容易让学生亲近自己。

  1. 加强沟通,规范管理

就当前小学的教育情况而言,小学班主任一般都是班级的科任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都非常繁重,在处理学生问题和班级事务时,就容易在兼顾不周的情况下产生武断判断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因班主任处理不当,而对班主任产生不满心理。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合理的处理班级事务,有效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类纠纷,并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平等交流的关系。小学班主任就应该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分析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在平时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比如,小学班主任可以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线上或是线下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在线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近期的班级管理情况进行发言,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发表出来,班主任就学生的发言情况着手进行改善。在线上,教师可以编创一个网络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大胆发言,可以是关于班级事务的管理内容,也可以是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可以和自己像朋友一样交流的人,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人,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都是公平公正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必然能够促进班级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和氛围,对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有帮助的。

  1. 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信

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尊心和羞耻心,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4】。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管理工作时,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要做有损学生人格的事。小学班主任应该知道:小学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需要很好的保护,班主任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放大学生的优点。在学生取得进步时,要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或是物质上的奖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让他们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进步,只有进步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表扬。事实证明,如果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以尊重学生为支撑点,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才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心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对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尊重学生、鼓励学生,都是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注意的内容,班主任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班主任,进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 开展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一般来讲,小学生都会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活动来得到别人的认可5】。对此,小学班主任可以开展一些多彩的集体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拥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应用于班级的活动中,以此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另外,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通常会在体育、美术等其他方面有些天分,班主任可以让这些学生担任课代表,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及时的指导,当他们表现优异时,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借此来打造一支工作能力良好、沟通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经过实践研究表明,如果小学班主任通过集体活动为关键点,来凝聚班级合力,能够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在培养他们团队意识的同时,更好的促进班级事务的正常开展,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增砖添瓦。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导师,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及时的改进,坚持以学生为本,走进学生,才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

参考文献:

【1】丁卫东.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C]//教育理论研究(第六辑).2019.

【2】马英.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管理效果——以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为例[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0(1:134-134.

【3】李增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小学生德育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20,000(024):161-162.

【4】齐婧婧.优化班级管理实施道德教育——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析[J].科普童话,2020(28).

【5】徐志娅.以德育人理念下小学班级管理[J].教育(周刊),2020,000(009):P.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