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尖足的医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小儿脑性瘫痪尖足的医治

彭艳

巴中市中心医院 四川巴中 636000

脑性瘫痪是指从受孕起至婴儿期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引发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综合征,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是脑性瘫痪常见的临床症状。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脑瘫的发生率约达到1.8%-4.0%,是造成儿童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痉挛型脑瘫的患病风险较高,在脑瘫病例中约占60%-70%,且病变可影响锥体束系统,促使肌张力加大。小儿脑性瘫痪所致尖足属于肌肉痉挛导致的继发损伤,严重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及时采取个体化的临床医治,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1.尖足的危害

尖足是脑瘫患儿较为多发的异常姿势,主要因小腿三头肌痉挛而导致踝关节难以有效背屈,足跟处于无法完全着地的状态,尖足不仅会降低患儿足的支撑面,减少稳定性,且可能会继发异常姿势,包括足内外翻、代偿性膝过伸等。同时对于摆动相早期,患侧下肢往前摆动难度较大,摆动时相增长,继而导致患肢廓清机制及前进处于不充分状态,行走姿势失常,提高耗能,步态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提高平衡能力,对患儿站认及行走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如何针对性改善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提升踝关节的活动度,解决尖足症状是临床脑瘫康复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小儿脑性瘫痪尖足的治疗方法

2.1 Bobath法及上田法

Bobath法是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常规手法,通过Bobath抑制手技、抑制性叩击法能够控制尖足,改善肌张力。上田法也被称为相反性神经兴奋抑制法,在正常状态下即神经兴奋使主动肌收缩的基础上,其相应的拮抗肌被抑制而舒张,继而形成生理平衡状态,实现其相应功能。有研究学者提出,由于脑瘫患儿的平衡性被破坏,拮抗肌在主动肌收缩时也会发生收缩,导致肌肉发生痉挛而出现异常姿势,上田法通过抑制其这类状态,可调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改善肌肉痉挛,缓解尖足。

2.2运动疗法

目前临床中多通过运动疗法对患儿的小腿三头肌实施手法牵拉,通过牵拉的方式改善小儿异常姿势,在对患足进行反复刺激和训练后,促使小儿的运动模式逐步趋向正常。运动疗法在尖足的临床治疗中可取得确切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改善患儿肌张力方面缺乏理想疗效。跟腱被动牵伸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治疗方式,有利于阻滞牵张反射、改善痉挛、提高关节活动度,但跟腱被动牵伸较易受到医师经验及主观操作等影响,若牵伸速度不均则会造成肌张力提升,同时手抓握位置不合理也将导致患儿足部其他关节出现异常活动等;此外,患儿因无法耐受牵拉时所引发的疼痛,可能无法有效配合治疗,继而不利于保障临床疗效。

2.3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信号源主要为肌肉自主收缩时的微弱电信号,同时将其转换成可意识到的视听信号,促进小儿在医师指导与主动训练下,自我控制运动。在1900年对脑瘫患儿应用电刺激进行了相关报道,提出了电刺激能够增强肌力及运动能力,近年来电刺激在脑瘫康复治疗中逐步获得广泛应用。现阶段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提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利于提示脑瘫小儿肌肉的收缩功能,阻滞痉挛型肌肉肌张力,达到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2.4 踝关节训练器及踝足矫形器治疗

JAS踝关节训练器属于一类关节活动度改善的矫形系统,体现了静态渐进性牵伸联合应力松弛原则,其作用机制为:挛缩的肌肉、韧带、肌腱及关节可依据蠕变与应力松弛原则进行调节。JAS系统利用拧紧螺丝,提高关节牵伸角度进行组织延长,形成负荷,同时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消散,也就是应力松弛。在JAS训练器应用的过程中,患者能够利用旋钮调节达到最大负荷,可依据自身可耐受的舒适位置设置负荷大小,不会产生疼痛感,患者的接受度较高。

动态裸足矫形器和静态裸足矫形器进行综合运用,有助于强化患儿矢状面和冠状面裸足运动控制,并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足部痉挛进行改善,以调节患儿自身平衡功能,促进提高其关节活动的控制功能,进一步协助患儿及时恢复实际行走能力。此外,配备裸足矫形器还能促进患儿裸关节置于中立位和稍躁屈位,以防控出现足下垂的情况,使其足部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2.5 A型肉毒毒素治疗

A型肉毒毒素治疗是临床常见的细菌性毒素之一,具备一定选择性,能够对患儿外周胆碱能的神经末梢进行直接作用,并可有效激发乙酞胆碱释放,继而发挥确切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显著减少肌肉的收缩能力,帮助患儿重新塑造一种新的力量平衡,包括拮抗肌和主动肌之间的力量平衡等,有学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在注射后的7天,因A型肉毒毒素的肌肉松弛效果才能够获得发挥,为此其临床疗效持续时间能够达到12周。

  1. 总结

综上所述,在脑性瘫痪小儿中,其尖足畸形可能是由小腿三头肌痉挛和跟腱挛缩而引起,可导致患足支撑面缩减,难以维持良好的稳定性,并可能引起代偿性膝关节过伸等异常姿势,对患儿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临床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畸形,确保人体正常生物力学特性维持,帮助患儿尽快实现正常的站立和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