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登革热的药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3

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登革热的药学分析

李剑珠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目的:登革热患者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临床效果及药学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时段内登革热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式差异性分组,应用对症支持治疗35例(列入对照组),实施小剂量地塞米松35例(列入研究组),对比2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等。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高,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治疗前,两组WBC、PLT水平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WBC、PLT水平均更高(P<0.05)。结论:在登革热治疗中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可增强临床整体疗效,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地塞米松;登革热;药学分析;应用效果

登革热是因登革热病毒感染而引起,由蚊媒传播造成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患者在感染病毒后出现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热出血等,主要表现有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发病急,少数还伴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皮疹等情况。该病死亡率低,但再次感染后因补体被激活,会加重病情,严重时导致患者休克或出血。针对登革热治疗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本次研究以登革热患者70例为样本对象,评估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时段内登革热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式差异性分组。对照组35例:男女比20:15,年龄最小20岁,最大66岁,均龄(42.35±17.48)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0-70h,均值(42.22±15.25)h。对照组35例:男女比19:16,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均龄(42.68±17.69)岁;发病到入院时间-68h,均值(42.01±15.04)h。。两组基线资料均保持一致在研究范围中(P>0.05)。

纳入标准[2]:①参考《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南》,纳入对象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②经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登革热NS1抗原为阳性,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热头痛等症状;③事先告知患者及家属研究内容及风险性,取得配合;④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排除标准:①心肝肾功能不健全者;②血液系统疾病者;③本次研究药物禁忌证;④意识、认知、精神严重障碍者;⑤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⑥出院妊娠及哺乳阶段的女性;⑦临床资料残缺,无法配合或中途脱离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指导患者防蚊隔离、卧床休息,并调整饮食结构,同时实施止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肝、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措施,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必要时给予血浆输注。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静脉注射,每日1次,持续治疗5d。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①显效:临床症显著改善;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病情呈加重趋势。有效率=(显效+有效)/35×100%。

血常规指标: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经离心处理(转速3000r/min,时间10min),采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水平[3]

症状体征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6096054948a2c_html_52253bf52f86a548.gif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35)

16

11

8

27(77.14)

研究组(n=35)

19

14

2

33(94.20)

x2

--

4.200

P

--

0.040

2.2 WBC、PLT水平

治疗前,两组WBC、PLT水平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WBC、PLT水平均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WBC、PLT水平对比(

6096054948a2c_html_96df7794958a6bef.gif

组别

WBC(×109/L)

PLT(%)

治疗前3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n=35)

4.78±1.42

5.32±1.25

41.33±2.98

43.21±2.74

研究组(n=35)

4.41±1.47

6.36±1.48

41.45±2.76

45.26±3.14

t

1.070

3.176

0.174

2.910

P

0.288

0.002

0.861

0.004

2.3症状体征消失时间

研究组较对照组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详见表3:

表3 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对比(6096054948a2c_html_96df7794958a6bef.gifd

组别

退热时间

皮疹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

对照组(n=35)

5.46±1.91

4.63±1.66

6.62±1.32

研究组(n=35)

3.87±1.73

3.61±1.42

5.44±1.14

t

3.650

2.762

4.002

P

<0.001

0.007

<0.001

3讨论

登革热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蚊子叮咬,高发季节在雨季。患者感染后在早期存在骨关节痛、肌肉疼痛、发热、头痛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会出现广泛出血,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儿童与青壮年为高发群体,二次感染患者原有抗体结合病毒,会出现免疫复合体,激活补体,引起病理免疫损伤,进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临床给予患者及时治疗[4]

本次研究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药学分析: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合成类皮质类固醇,又有德沙美松、氟甲强的松龙名之称,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等多种多重功效,可抑制炎症反应,通过对化学中介物合成、释放及溶酶体酶释放、吞噬作用的抑制,发挥抗炎作用,该药物经静脉滴注后,可以在1h、8h内达到药物血药高峰。经过临床研究发现,0.75mg地塞米松抗炎活性与5mg泼尼松相当,抗炎、抗病毒功能较泼尼松更强,且发生水钠潴留的风险较小,因此通过使用小剂量地塞米松可以起到良好的抗炎作用,有效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该药物可以提升白细胞含量,降低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抑制白介素释放及合成,抑制免疫反应[5]。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更高,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治疗前,两组WBC、PLT水平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研究组较对照组WBC、PLT水平均更高(P<0.05)。提示: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机体免疫反应,降低炎症反应,同时可调节血小板水平。此外通过研究发现,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登革热患者治疗中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可以有效调节患者WBC、PLT水平,促进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增强治疗效果,同时用药安全性高,故推荐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萧正升,王建华.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登革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7):85-87.

[2]曹月娇,李志鹏.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登革热合并白细胞减少16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5):331.

[3]彭旋铃,张志玲,谢更钟.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登革热疑似病例1例[J].中医药导报,2018,24(6):102-103.

[4]林菁,马丙男,胡丹, 等.协定方治疗儿童登革热急性发热期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0):3-5.

[5]钟小兰,沈菲,谭丽娟, 等.清热化湿透表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登革热早期 48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8,50(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