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2

“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楠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摘要:随着全球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高要求相符合,因此,对“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行深入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当前“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如强化理论基础、实践活动深入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等,以期能够为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从而推动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

引言: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了给学生们打造更加优渥的教育环境,教育部门加大了“双一流”建设工程的推进力度,以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然而,当前“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革培养模式,打造符合社会所需的全能型人才,已经成为急需攻克的重点课题之一[1]

  1. 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大部分“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知识教授方面,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还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从而导致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稳固,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不到学以致用,经常生搬硬套,难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2]

  1. 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化

很多高校的教学理念都较为落后,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双一流”这类的高校也难以避免。有些经济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只将其视为专业内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验证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而已。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学实践流于形式化,导致很多学生存在着一种“高分低能”的状态,在毕业进入社会后,空有一套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施展,很难应用到对口专业岗位中。一些学生在面对上级领导提问时,能够做到侃侃而谈,但到实际操作时,却不知从何入手,很难胜任本专业的职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1. 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很多“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根据教学计划,一般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应包含实验课、素质拓展课、专业技能训练课、专业论文等。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验课很少会按照教学计划表来开展,通常要根据教师的课程安排来进行,往往要比教学计划减少很多课时。在实验课开展中也会存在问题,有的是教师为了便于管理,直接在教室内开展实验教学;有的是教师安排了实验课程,但学生自身没有重视实验课,而没有去实验室;还有的是虽然教师安排了实验课,但却没有设计具体的实验,导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只是上网,难以起到实践作用。此外,在专业论文方面,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调研机会,写论文只能靠在网上查资料,缺乏真正的实践体验,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降低了教学实践课的有效性。

  1. 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一)强化理论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需要毕业生在专业水平达标的基本上,还要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双一流”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让学生加强实践,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此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思考与创新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二)实践活动深入化

在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实践活动深入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在实践设计上,要由浅入深,如,首先,从最开始由学生能够比较简单的完成实践任务,从而增加其自信心与成就感;其次,再安排相对深入的任务,使其能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教程等方式来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其自主思考与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安排较难一点的任务,使其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完成任务,在这种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且能够学以致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双一流”高校实验室,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们合理分配小组,鼓励学生们联合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起创办一个虚拟的公司或企业。其中,从研发中心到项目策划、从产品服务到产品推广、从产品售后到保险理赔等各个方面,都由学生们自己来分配角色、分配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局势的认识

[4]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双一流”高校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职业需求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双一流”高校可以与本地政府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由政府部门根据需求为学生安排一个恰当的实习岗位,从而有助于学生能够从政府部门的视角来了解宏观经济,并掌握其发展与调控的规律,使所学专业能够打破教材陈旧知识的禁锢,做到与时俱进。其次,高校应加强与本土企业的联系,形成校企合作关系,这样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培训与参观,可对企业的各职能部门以及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加以了解,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化。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以便学生能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最后,“双一流”高校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打造专业的师资团队。高校要以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参考标准,结合教师的专业工作业绩,选拔出具有专业水平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从而使专业化的教师能够用更具创新与发展型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质量[5]

结论:“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养成,从而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全能型人才。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策略:强化理论基础、实践活动深入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等。以上几点建议,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当前“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能够提高“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促进“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与发展[6]

参考文献:

  1. 刘群彦,王玲,朱明轩,张钰.“双一流”维度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治理体系探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116-119.

  2. 龚文婷.“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基于省域“双一流”政策的文本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93-96.

  3. 徐群芳,余杨.“双一流”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01):76-82.

  4. 余钫.“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高层次人才组织归属感[J].中国商论,2021(05):180-181+185.

  5. 王敬涛.“双一流”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辽宁省地方高校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1):85-90.

  6. 侯芳,祝爱民.“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全流程评价体系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