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背景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6
/ 4

基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背景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王开德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顺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符合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从专业建设角度需处理好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准确,激励机制配套和培养措施得力。专业建设的思路要着眼于中、高职的协调发展,落脚于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重组。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须专业协调,课程衔接,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合作分段联合培养。

[关键词]

现代职教体系;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vocational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to meet the nat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needs, to meet the demand for high-end tal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a key construction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am of teachers construction goal of accurate positioning the new incentive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orting and training measures.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ideas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settled 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recombina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be professional, coordination, courses, 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s, resource sharing, joint training cooperation section.

Key word.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但却有异乎寻常发展速度。仅十多年时间,高等职业教育就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1]。通过示范院校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办学规模、专业建设、办学质量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重温中国职业教育从起步发展到今天的辉煌,看到国家从新战略的高度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想,职业教育逐渐步入体系建设新阶段,再次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描述,明确了三个特征:第一,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第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第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定位

随着现代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的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以及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客观要求,我国对人才需求也将随之发生转变。低端人才的需求会逐步缩小,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比例会大大增加。从高端到低端的人才结构也会从过去的金字塔型结构向鹅卵型结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定位于:“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高端技能型人才”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有区别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更多的隐含了技能型人才本身的层次性。而“高端技能型人才”更多的隐含了高端产业和中国创造战略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的层次性寓于其中,另外这一定位也体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层次分工。

(二)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职业身份流动变化迅速的社会,寄希望于在大学几年内获得可以在社会上永远安身立命的知识技能,梦想着一劳永逸地学到可以干一辈子某领域的高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的思想误区。即使在大学已经全盘掌握了目前社会的职业需求,但当步入社会时,你很快就会发现,已有职业技能难以大展宏图,甚至可能面临淘汰,因为社会高端技术技能发展变化太快了,它的竞争变化更多的是对再学习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考量[2]。也就是说,除了要有健全的人格,具有目标坚定、团结合作、不畏困难、善于学习的基本素质外,你还必需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需要继续让有意愿继续学习深造的基础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升教育层次和水平,从教育体系来说需要打通继续教育的立交桥。

(三)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要求高职引领中职,实现高职中职协调发展,是现代职教新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特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层次和学科层次体现要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过程、人才标准等方面有所区别。当然,考虑中职和高职的衔接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与更高层次的本科高职的衔接,本科高职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属性应该是其基本特征。这里面需要探索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本科高职的内涵界定,是应用型本科,还是技术本科?抑或技师本科?这关系到由哪一类本科高校来承担本科高职的任务。二是本科高职如何对接中职,是采用七年一贯制模式,还是采用3+4分段的对口单招模式?还是采用3+2+2分段单招中职转高职后再专转本?本科高职也好,中高一贯制也罢,都需要更大程度上的观念突破和体制创新。另外,高职教育还要承担面向社会继续教育任务。对于地方高职院校首先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既要开展学历教育也要开展社会培训,还要参与企业的生产工艺改造和产品及服务的开发。

二、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专业建设的核心有赖于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这里的“研”主要是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高端前沿新技术,参与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因此,高职高专教师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自我修身能力,二是教学能力,三是专业核心能力,四是学习探究能力。四种能力的培养要分不同阶段,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3]

1.一定目标 每位专业教师要有近期和长远职业规划,1年以下教龄的新进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重在修身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具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和基本教学方法,尽快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2~5年教龄教师的培养目标重点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参于企业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参与专业领域社会服务,了解所教专业的职业要求,较好地掌握高职高专教学技能,胜任1-2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成为“双师型”教师,部分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6年以上教师目标定位侧重在研发能力的提高。加深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与总结,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联合企业开展新产品开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广专业领域新技术应用。将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反馈于教学等。

2.二定培养措施 措施包括:组建专业团队和专业核心课程团队,突出梯队建设,使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在团队中快速成长;健全青蓝工程,通过听课、督导、反馈、研讨,充分发挥专家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青年骨干教师脱产学习、业务进修、下企业实践提供时间,落实地点,明确目标,规范考核;开展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教学竞赛和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比赛中找差距,求提高;定期组织公开示范课、观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调动他们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定期组织行业专家进校开展行业报告,把握行业动态,紧跟产业步伐,使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3.三定激励机制 师资培养的关键在健全科学的奖惩机制,完善双师结构专业团队建设机制、名师评选与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分级推荐、逐级递进机制;教学基本功大赛、专业技能大赛、五课教研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形成教学基本功、专业技能大赛管理与考核办法;鼓励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校企合作研发等手段提高学历、提升水平。尤其现结段提高奖励层次、加强高学位、高职称的激励政策;鼓励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研发、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重奖国家和省级的科研项目,将部分科研能力强、学识水平高的教师推向社会、推向行业,打造各类名师。

(二)专业建设重点要落实在课程建设上

课程建设现在最难的是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需求为依据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等级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对接”切中了目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要害。前一个时期“德国双元制模式”,“工学结合”、“工作过程为导向”和“行动为导向”、“信息化教学”等课程改革理论,其进步意义是有的。但是,感觉过多地注重了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形式方面,教学内容与主流技术的对接和与时俱进十分欠缺。本人认为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工艺改造和产品的服务与开发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的重要保证。

(三)专业建设思路着眼于中、高职的协调发展

  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江苏率先试行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创新发展实验区以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取得新进展。这协调相同专业中职、高职教育发展拓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未来几年,大力推进高职教育“3+2”、“3+3”、“五年一贯制”学制,应用型本科教育“3+4” 、“5+2” 、“3+2”等学制创新。随着高职专业生源有部分中职对口单招升入,部分高中后高考统录及注册升入。因此,探求高职教育相比中职教育的不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制订课程标准,联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充分研讨中、高职核心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区别,推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办学。使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有效对接,从而使中高职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链。通过整体设计、课程衔接、分段培养、联合培养,构建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是协调中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

1.依托区域经济优化专业结构

中高职协调发展,专业有效衔接起关键作用。创新发展实验区专业设置要立足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徐州地区要围绕徐州市农业大市特点,抓住工程机械、食品与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煤碳、化工、治金、建材等经济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紧贴产业转型升级,规范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逐步淘汰劣势专业,发展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现代农业优势专业,加强精密医疗、工业机器人技术、生命健康、建筑新材料类新兴专业建设,拓展工程机械、新能源类新专业。在与相关的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商讨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从而提高区域教育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组建中、高职教师教学团队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设要兼顾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等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不同来源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有所不同,如在高等数学、英语、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与高中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然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明显优势。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职业课程标准,缺乏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统一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部分专业课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重复的现象。

中、高职协调发展需要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技术编入教材,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模块组成的活动课程结构。组织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编写。教材编写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水平等因素,还要参照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还要体现中高职教学内容的相互结合与衔接,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从而让学生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逐步实现从初级到中级乃至高级循序渐进[4]

3.实行中、高职学分互认学习制度

中、高职协调发展要坚持“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实行弹性学制。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直通车”,经过中职和高职的贯通培养,学生以高职文凭毕业。其一,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制定出具有职业发展阶段特点、素质和技术均衡发展的培养方案。其二,实行学分制,学校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推动建立终身教育学分累积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让学科学分成为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可结合自身发展,免修与中职重复的课程,可以选修一些基础性课程以完善其知识结构。学生按学分制规定选修灵活组合的模块课程,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就业或创业,一段时间后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每门学科学分评价的具体操作要严格规范,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审核等相关工作[4]。要防止学分的含金量下降,防止1+X证书质量下降和本质异化。对以职业技能大赛结果计算的学分,制度规则和评分细则要公开,比赛过程和评分要公平公正,防止暗箱操作。  

[参考文献]

[1] 胡孝东 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2.1.4

[2] 夏文斌 人格与技能的裂变 中国教育报 [N] 2012.4.10

[3] 张相乐 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石油教育 [J] 2004.6

[4] 王家爱 关于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几点认识《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Z] 2011.6.22

[5] 沈健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 201205

[6] 杨湘宁 《积极探索、稳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 201206

[7] 蒋留生等《五年制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12:5-16

[8] 荀莉 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 职教论坛2012.13

[9] 白汉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10] 朱雪梅 《中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 高等职业教育 20101220

[11] 陈章 潘久政等《从建构走向运用: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 职教论坛2012.13

注:作者简介:王开德,男,江苏沛县,出生于1968年5月9日,本科学历,工学硕士,副教授,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电话:13685185989,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三环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