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抗栓联合降血脂治疗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6
/ 2

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抗栓联合降血脂治疗作用

祁丽娟

伊春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 伊春 153000)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抗栓联合降血脂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伊春市第一医院诊治的92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纳入A组(n=46)与B组(n=46),分别予以抗栓治疗与抗栓联合降血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斑块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厚度、斑块评分)、糖尿病并发症(脑血管病、眼底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结果B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0±1.2)mmol/L、(8.7±2.1)mmol/L、4.9%±1.4%]均低于A组[(8.6±3.3)mmol/L、(13.0±2.3)mmol/L、6.0%±2.1%),P值均<0.05;B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4.22±0.60)mmol/L、(1.15±0.24)mmol/L、(1.68±0.32)mmol/L、(2.25±0.43)mmol/L]均优于A组[(5.75±0.83)mmol/L、(2.68±0.32)mmol/L、(1.25±0.35)mmol/L、(3.88±0.96)mmol/L],P值均<0.05;B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厚度、斑块评分[(1.14±0.22)mm、(1.87±0.10)mm、(0.60±0.12)分]均小于A组[(1.51±0.30)mm、(2.11±0.15)mm、(0.85±0.44)分],P值均<0.05;B组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4.3%)低于A组(17.4%),P<0.05。结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抗栓联合降血脂的治疗作用显著,可改善血糖、血脂水平及斑块指标,且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疗法,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

糖尿病属于临床一类极为多见的非传染性疾病,因患者自身的胰岛素出现异常分泌,加之其他功能也受到损害,多种因素同时作用而发病,临床表现主要有消瘦、饥饿等,并且会伴随长期高血糖的症状,极易对机体的其他器官造成损害。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其临床治疗难度加大。目前,针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尚缺乏特效疗法,临床多采用控制血糖、抗栓、降血脂等综合性治疗,疗效确切。为了进一步探析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疗法,现就本院 92 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比单纯抗栓治疗与抗栓联合降血脂治疗的效果差异。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伊春市第一医院2019 年12月到 2020 年12月诊治的 92 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n =46)与 B 组(n =46)。A 组:男 20 例,女 26 例;年龄范围 54 ~80 岁,年龄(65. 8 ± 11. 7)岁;糖尿病病程范围 4 ~ 17 年,病程(10. 9 ±3. 5)年;动脉粥样硬化分期中,Ⅰ期 13例,Ⅱ期 19 例,Ⅲ期 14 例;病灶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 27 例,椎 - 基底动脉系统 19 例;发病部位中,左侧 32 例,右侧 14 例。B 组:男 21 例,女 25 例;年龄范围 54 ~81 岁,年龄(65. 6 ±11. 8)岁;糖尿病病程4 ~17 年,病程(10. 7 ±3. 6)年;动脉粥样硬化分期中,Ⅰ期 12 例,Ⅱ期 19 例,Ⅲ期 15 例;病灶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 28 例,椎 - 基底动脉系统 18 例;发病部位中,左侧 33 例,右侧 13 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P 值均 >0. 05,具有可比性。

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等检查确诊,符合 2013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指南》有关 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为6. 2 ~7. 1 mmol/L,餐后 2 h 血糖≥11. 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 0%;②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颈动脉内中层膜增厚且有斑块;③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1 型

糖尿病;②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③恶性肿瘤;④精神系统疾病或交流沟通障碍;⑤药物禁忌。

3、方法: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降糖药物治疗,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加强健康宣教、饮食与运动指导,纠正不良生活作息习惯,控制体质量,优质蛋白控制在0. 8 g·kg-1 ·d -1 ,钠盐摄取控制在6g/d。同时,A 组与 B 组分别予以抗栓治疗与抗栓联合降血脂治疗,持续治疗 6 个月。A 组(抗栓治疗):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餐前口服,100 mg/次,1次/d。B 组(降血脂治疗):予以阿托伐他汀(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20 mg/次,1次/d。

4、统计学处理:运用 SPSS 20. 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组间比较行成组 t 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 表示,比较行 χ 2 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血糖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的血糖水平比较,P >0. 05;B 组治疗后的血糖水平低于 A 组,P <0. 05。见表 1。

609359dad4f5a_html_163327f4167a79ee.png

2、血脂水平对比:对比两组治疗前的血脂水平,P >0. 05;B 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优于 A 组,P <0. 05。见表 2。

609359dad4f5a_html_421a9f2f6db76c5.png

3、 斑块指标对比 对比两组治疗前的斑块指标,P >0. 05;B 组治疗后的斑块指标优于 A 组,P <0.05。见表 3。

609359dad4f5a_html_f81ed25ce5b0b233.png

4、糖尿病并发症对比 B 组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A 组,P <0.05。见表 4。

609359dad4f5a_html_37317b0d924f4c32.png

三、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血糖水平升高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激素调节功能降低,导致其成为该病的主要患病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造成我国人民死亡的主因。与健康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糖尿病患者的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产物增多,氧化应激反应明显,导致心血管病风险及胰岛素抵抗率提升,此过程也彻底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发展中。机体的丙二醛水平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也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治疗后的血糖、血脂水平均优于 A 组,与赵丽娜等报道结果基本一致,提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糖、血脂。颈动脉内中层膜增厚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本研究发现,B 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 - 中膜厚度、斑块厚度、斑块评分均小于 A组,提示 B 组患者的斑块指标优于 A 组,说明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抑制动脉斑块形成。有报道指出,糖尿病患者因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其极易出现心脏、眼部、血管、神经和肾脏等部位的慢性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说明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

综上所述,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抗栓联合降血脂的治疗作用显著,可改善血糖、血脂水平及斑块指标,且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德征,王冲,王卓,等. 自我效能对 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7):54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