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课堂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如何预防课堂问题

沈桂才

广东省罗定市泗纶镇中心小学 527245

摘要: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课堂问题行为又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若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管理质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并采取有效的调控策略予以应对和矫正。

关键词:师德意识;教学管理;沟通艺术;

有些课堂问题行为并不是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运作所致,而是在课前就已经存在了。因此,最有效的课堂问题行为调控,就是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一、强化师德意识

首先,教师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较、选择,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其次,教师要增加爱生感。教师要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根除一切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等有损于学生人格尊严的不文明教育行为,关心、了解、尊重、爱护学生,注意创造民主、真诚、友爱的班级气氛,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减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方的紧张和焦虑。最后,教师要增强师表意识。教师应努力摒弃各种有损自身形象的言行,强化师表意识,树立完美的形象,提高师德情操。

二、提高教学技能

造成学生厌恶学习、导致课堂失序的主要原因是枯燥无味的教学。因而教师应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行为,想尽办法以生动有趣、活泼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善于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将教材加工成简单易懂的知识,采取学生易理解而又感兴趣的教学行为方式,使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有效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注意变化规律及思维特点调整学生的注意,增强讲授的吸引力;尽量选取生动和形象的教学内容,注重运用比喻、设问等手法,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始终精神饱满和满怀激情,让学生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体会学习的轻松和愉快等。只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会减少或消除课堂问题行为。

三、变革课堂管理方式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注重通过教师的权威实施课堂控制,这种权威式的教师控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无法使学生心悦诚服,最终不仅达不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反而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造成师生之间的冲突。因此,应,建立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课堂管理模式,在形式上通过言行将所确立的管理方向传达给学生,争取学生的合作与支持并形成影响力,在过程上注重激励和鼓舞,通过满足或唤起学生的需求激励学生不断克服面临的各种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一旦获得适当的强化,如赞许、表扬等,就会增加其强度,并逐渐巩固起来而成为牢固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在行为上表现良好,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关注、赞赏和鼓励,激励学生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和专心投入的热情,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的策略。

四、善于控制情绪

我们都知道,课堂问题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当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既不可置之不理,也不可急躁武断,而应该选择有效的方法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教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把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更不可把课堂作为个人怨气或不满的发泄场所。教师上课之前,,应做好情绪上的准备,把个人烦恼或怨气消除在登上讲台之前,不让消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影响课堂气氛。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当学生故意对师生采取敌视、挑尊的行为时,教师不能把违纪学生推向大家注意力的中心,否则只会使课堂纪律更加混乱。此时,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能采取训斥、辱骂和体罚或变相体罚等粗暴的方式,也不宜过多追问违纪的原因,而是需要用理性去引导,不要轻率地将事态扩大,一般可在课后教育、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五、掌握师生沟通艺术

学校里所涉及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师生关系中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而教师只有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师生间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教育活动也才可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沟通中应常用幽默、委婉、含蓄的口语技巧,以缓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紧张感,创建轻松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缩短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与此同时,课堂中除了言语的交流外,还存在非言语交流。如教师的行为举止、声调语气、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等。因此,教师注意研究自己的教学神态、举止等,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六、使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根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恶化于社会。因此,在矫正课堂问题行为时,家庭与学校一样负有重要的责任。教师要想工作更有效果,就必须争取与家庭合力:一方面,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有用的信息,更能理解学生的课堂行为;另一方面,家长也能详细地了解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意图,给学校提供更多的支持。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书面通知、电话、家访等方式,定期与家长联系。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教师应利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态度,使家庭要求和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应明白地表示期待,千万不要总是数落学生的缺点,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接纳与支持,以正面态度培养他们自我肯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行为产生的征兆,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除此之外,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对消除课堂问题行为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把全班学生的思想、行动统一到远大的理想目标上,使班级形成既紧张又活跃的心理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体学生都乐学好学了,怎么还会有课堂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 赵富才.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与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2(06):11-13.

[2] 陈宏.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对策研究[D]. 苏州大学.

[3] 梅明松. 课堂管理的策略[J]. 学园, 2014, 000(031):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