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创融合”教学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高职“专创融合”教学探索与实践

张晓琴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渝北 401120)

摘要: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足发展。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研究和实践“计划研究”式人才培养模式、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学-赛-创”项目化的双创课程、学生社团、教师工作室和创业园的成果孕育与孵化,演绎了“专创融合”探索与实践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专创融合实践

基金项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衔接融通的实现路径——高职物联网专业“1+X”试点探索(GZYJG2002)]

1.“计划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实践表明,基于项目和任务的“探究学习(Inquiring Learning)”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路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学习对立的是以斯金纳(B.F.Skinner)和加涅(RM.Gagne)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计划学习”,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主张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计划指导下进行,强调只有掌握了知识(形成概念)和熟练技能的必要形成过程,切实地遵循过程的各阶段,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标。两相比较,“探究学习”由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科学态度、价值观、直觉和创造性,深受教育界亲睐,而“计划学习”容易陷入灌输现成结论的教条主义泥潭,推崇者不是很多。正因为如此,有人在理工科教改的问题上主张用“探究学习”代替现在以计划为主的模式。也有人认为,“探究学习”受学生个别差异的影响,过分费时,不宜采用,应提倡“计划学习”模式。教育实践表明,高职创新教育应提倡“探究学习”模式,同时我们也应注重用科学的计划来指导教学,我们将“计划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提出了“计划探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对学习者探究的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

2.“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要提高专业关联度,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防止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背景。以专业教师为主导,构建以专业背景为基础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方面,在专业教育课程中适当融入创新创业思想,突出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关注行业的新发展新动向。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量身定制,充分反映出所在行业创新创业的条件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和意愿,选择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差异化培养目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培养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增强对外交流,开阔眼界。

3.“--创”三级项目的双创课程

“学-赛-创”三级项目即学习项目、竞赛项目和创新项目。学习项目是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学习项目,CDIO项目按照项目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设计,每学期安排一个CDIO项目,课程体系以CDIO项目为主线,构建服务于CDIO项目的课程群,其中学习项目主要指以课程为依托。例如,第二学期的CDIO项目为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电子基本技能、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测试课程中,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CDIO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反思及改进),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的意识。开展校、市、国家级竞赛项目,竞赛项目由专业骨干教师、行业技术骨干共同设计并组织实施,尽可能反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规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新项目采用导师制指导学生完成,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或产品开发项目确定合适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所有项目的实施都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计划探究”教学模式。利用社团和教师工作室所提供的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制作过程,最终提供规范的设计报告及制作实物。

4.学生社团、教师工作室及成果的孕育与孵化

通过学生社团、教师工作室把专创融合从课堂延伸到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每个社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电子创客活动,以师兄带师弟的方式进行社团文化和技术的传承,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对优秀成果进行孵化,使社团真正成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按企业标准规范社团的建设和运行,明确提出社团成员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倡导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实施“5S”管理,鼓励社团开展社区服务,以掌握的技术技能奉献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名师工作室有明确的三项任务,一是培养专业竞赛选手,包括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选手;二是承接企业研发课题,让学生参与研发过程,开展创新性项目化课程教学;三是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竞赛内容及研发中的新技术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竞赛与技术研发反哺教学。建立学生创新成果在社团中孕育、在教师工作室培育、在校创业园孵化的机制。学校开辟了双创园区孵化平台,在两年的孵化期内,学生免费使用场地、宣传推广等配套设施,打造集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公共服务、创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孵化园,搭建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市场化大平台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的“梦工厂”。

本“专创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已在本校电子专业、物联网专业、移动互联网专业连续应用以来取得丰硕成果。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重庆市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马福相等同学发明的《驾驶陋习矫正神器》得到中国新闻网、重庆630等媒体高度关注,并获重庆市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近几年毕业学生开办了重庆香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重庆垣隆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重庆临鱼电子等多家公司。

参考文献

[1]杨丽丽.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37-38

[2]瞿慧琴、李娟.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策略——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7(11):68-72

[3] 梁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6):20-25




608b5e6d03702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