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对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4
/ 2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对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影响

王珊珊 刘锐

哈尔滨市眼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60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应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比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视力改善情况、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经治疗,实验组视力水平(0.31±0.13),与对照组相比,P<0.05;实验组神经上皮层厚度(116.36±17.79)μm,较之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过程中,选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效果确切且安全,可使患者视力水平得以提高,并改善其神经上皮层厚度。

关键词】玻璃体腔雷珠单抗老年性黄斑变性神经上皮层厚度影响


老年性黄斑变性具体指的就是黄斑区域的结构出现衰老变化,是眼科中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群体。此疾病的临床症状就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消化视细胞外节盘膜的能力降低,进而影响患者视功能[1]。基于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脉络膜也会形成大量新生血管,使其眼前出现黑影、视力水平下降,严重的还会失明,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临床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过程中,一般选择光动力疗法、抗氧化维生素类药物与激光等手段。临床中证实,对雷珠单抗的使用能够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加以改善。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课题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60例进行统计学比对,按照入院序号划分两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上下限为82岁、63岁,中位年龄(73.32±3.16)岁,实验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上下限为81岁、62岁,中位年龄(73.35±3.11)岁,两组患者资料呈p>0.05,可比性突出。

    1. 方法

对照组应用视网膜光凝治疗,将光斑的直径设置成100微米,而激光波长设置成532毫米,曝光的时间要控制在0.1-0.15秒之间[2]。另外,能量处于100-150mJ之间,使用淡白色光斑开展C形格栅光凝治疗。针对光斑和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超过500微米的位置,在黄斑束治疗时要规避视乳头。手术治疗后应连续使用典必殊眼液点眼进行治疗。

实验组应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患者需在术前一天使用氧氟沙星点眼,每天使用四次。使用雷珠单抗注射入玻璃体腔之前,要使用碘伏对眼周皮肤进行消毒处理,术眼在行表面麻醉以后,应选择睫状体扁平部位进针,将1毫克的雷珠单抗缓慢地注射到玻璃体腔内。随后使用棉签对注射部位进行按压,使伤口闭合[3]。随后,在角巩缘部位的前房进行穿刺,将0.02毫升的房水放出后使眼压下降,术毕需使用氧氟沙星眼液点眼,有效预防感染发生,每月注射一次雷珠单抗,连续治疗三个月。

    1. 评价指标

  1.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2. 对患者视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3. 记录实验组、对照组神经上皮层厚度。

    1.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两组数据,P<0.05即数据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组间数据对照,P<0.05。(表1)

1 比较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30

17

12

1

96.67

对照组

30

12

10

8

73.33

X2





6.4052

P





0.0113

2.2 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表2)

2 对比实验组、对照组视力水平(6083776fe0dfb_html_4ad6de627772e5c9.gif

组别

n

视力水平

治疗前

治疗后

实验组

30

0.13±0.01

0.31±0.13

对照组

30

0.14±0.03

0.17±0.02

T值


1.7321

5.8300

P值


0.0886

0.0000

2.3 实验组、对照组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

组间指标比照,P<0.05。(表3)

3 研究患者神经上皮层厚度(6083776fe0dfb_html_4ad6de627772e5c9.gif

组别

n

神经上皮层厚度

实验组

30

116.36±17.79

对照组

30

104.24±10.03

T值


3.2505

P值


0.0019

3 讨论

老年性黄斑变性和年龄存在直接关联,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且发病初期的症状不明显[4]。基于病情进展,患者的视网膜黄斑功能会逐渐削弱,脉络膜也会新生血管,进而出现视物不清和变形的情况,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

雷珠单抗属于单克隆抗体片段,在进入人体以后能够对VEGF亚型加以抑制,使得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得到抑制。而且在临床中也证实,将雷珠单抗注射到玻璃体腔内可使患者临床表现明显改善,视功能得以改善,且不会对神经上皮层厚度产生不利的影响,治疗更安全[5]

研究中,实验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相比,P<0.05。所以说,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使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卉颖,江玲,李青.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12):132-133.

[2]徐一帆,王瑞峰,付政, 等.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55-57.

[3]康培培,陈赛男.雷珠单抗应用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玻璃体腔内围术期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6):58,76.

[4]李亚敏,梁丽娜,许凯, 等.中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0,30(7):526-532.

[5]吴昊,刘帅,覃勉, 等.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J].巴楚医学,2020,3(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