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唐秀清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九送小学 广西河池 530700

摘要:理解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与想象,将所学知识具体化;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画面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制作,生动感受所学知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练习,促进学生的理解。文本就主要从这些方面来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理解 能力 提升

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一方面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具有抽象性。学生由于理性思维的不足,对于很多问题会难以理解,从而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将数学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想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主要从联想与想象、多媒体运用、模型制作、题目练习等方面来谈一谈提高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方法。

  1. 联想加想象,进行具体感受

很多的数学概念在论述时会运用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匮乏,对于概念会难以理清头绪,进而产生畏惧的学习心理。而小学生有着喜欢想象和联想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在脑海中进行生动的想象,以此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获得深入理解。比如,对于“小数的意义”,教师在论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小数。即小数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等内容时,可以与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会被分割的呢?”学生由此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比如,学生能够联想到分烙饼的场景。从而将单位“1”想象成一张大饼,之后再想象大饼被切分成不同部分的场景,从而生动理解小数的意义。又比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我们的班级中有没有蕴含着小数的意义呢?”学生能够将班级中的所有人想象成单位“1”,而将每个座位上的学生看成单位“1”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熟悉的事物,从而消除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获得丰富的学习趣味,有效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1. 多媒体运用,进行直观体验

很多的数学知识与运动、变化等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学生仅仅通过脑海中的想象会形成模糊的理解。因此,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将相关知识以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具体的认知,不断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在讲解平移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出一张网格,在网格中播放出一只帆船形状的图形。之后,教师可以将图形进行平移,由图形甲得到图形乙,并与学生交流:“大家发现图形甲和图形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学生能够发现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只有位置不同。从而能够深入理解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又比如,在讲解旋转时,教师可以将帆船图案进行多种角度的旋转,让学生观察每个图形的特点。学生能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由原来的图形围绕同一个点进行运动后得到的。从而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进行具体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给出一定的平移与旋转的方式,由教师在多媒体上进行操作,让学生在多频率的观赏中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有关知识。

  1. 模型巧制作,进行深入探究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很多机械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不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制作成形式多样的模型,让学生通过对模型的观察来全面理解所学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型制作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具体认识。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三角形有哪些类型呢?”对此,学生可以使用长短不同的木条以及钉子等工具制作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同时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三角形和其他图形相比有什么特殊性呢?”对此,学生还可以用工具制作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模型进行拉伸。学生能够发现在拉伸的过程中其他图形都改变了形状,只有三角形的形状始终是固定的。从而能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生动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模型,对这些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具体的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1. 做丰富例题,进行广泛运用

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运用中才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丰富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不同题目的条件灵活转换思维,尝试运用各种知识进行解答,从而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的反复运用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多种类型的题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出15-0.3= ;6-0.5=;3.9+12.1=; 2.13+14= ;0.91+1.25=;10-0.76=;等计算题目,让学生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进行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来验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方法(从低位算起),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0去掉”这一计算法则的正确性。又比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应用题引导学生进行作答。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一段钢材长8.4米,锯成三段,第一段长1.8米,第二段长2.2米,第三段长多少米?”一些学生可以先计算出第一段和第二段钢丝的长度,再用总长度减去这两段的长度得出结果。因而列出1.8+2.2=4;8.4-4=4.4这些式子。一些学生可以直接用总长度分别减去前两段的长度,因而列出8.4—1.8—2.2=4.4这一式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大量的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良好的数学理解能力对于学生进行持续性的数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培养。既对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又对学生传授科学多样的学习方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数学知识的具体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模型制作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感受,让学生获得具体的理解。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体会相关知识的特点。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知识运用,不断提升数学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舒小芳.问题导入,深化理解——论小学数学提问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J].数码设计,2017,6(11):243.

[2]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