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系改革建设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3
/ 2

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系改革建设的研究

蒋亚楠

聊城市三优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了适应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上构建新的培养方式和新的教学方案,因此制定切合我国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改革实际的教学方案,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供热通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设

1 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1.1 缺乏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从现在的高校对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还有理论知识的缺少。形成这个现状的原因,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是现在一科新兴的专业课程,所以相对在教学领域中开设的时间是比较短的,高校在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建设还是处在基础阶段,一切还在摸索着前进,技术和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高品质的教师尤为缺乏,距离高层次的高校培养人才还是有一定距离,需要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挫折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导致了在培养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工程人才在还要缓慢发展。

1.2 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水平不足的情况,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是一个实践和理论要求都很强的课程,而专业教师自身的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工程还有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不能对学生高效指导,这一结果也就造成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性差,操作能不达标,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阻碍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2 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育目标

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遵循了以下原则:体现培养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原则,即以培养本专业职业岗位的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技术员、设计员为目标;采用科学培养方法的原则,即采取科学的课程体系、科学的实训体系、科学的课程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等;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原则,即"两课"的内容与学时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实践课教学时数符合教育部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符合教育部的要求。

2.1 实行校企深度融合,进行订单式培养专技人才

为实现“人才共培,内容共管,成果共享”的目标,同时做到“5个协同”。学校与用人单位协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制定和推行校企业合作培训计划,协同共建校企实训基地,协同管理实验、实习及实训等环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希望的高度相符,从而有效提高专技人才质量。

2.2 实行企业师傅互聘互用制度

学校和用人单位作为两个主体进行“双元”共同培养专技人才,协同担任“四个阶段:既从学生到学徒,从学徒到预备员工,从预备员工到准员工”的专技人才培养,达到校园资源和用人单位资源“一体化”。共同研究《现代学徒制“双师傅”的教学管理模式》,共同制定学校老师和用人单位师傅的聘任办法,明确学校老师和用人单位师傅的各项权利及义务。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中真正体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应用,增强学业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企业的“做中学”也得到一定的报酬,可有效提高在校期间“学中做”的学习积极性。

3 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法

3.1 课程设置科学化、合理化,加强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的选择和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现形式。课程设置要充分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要反映我国社会、企业等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关于课程设置改革部分主要有以下建议。首先,在课本的选择上,学校应当注重与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等)共同选定教材,确保课本知识能紧跟社会需求,并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在课程内容上,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学校应当成立课程研究小组,由小组共同商定课程重复内容的取舍。其次,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技术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导论课程、专业课程、方向课程、实践课程五大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但又独立存在,互不影响。五大课程模块分别配置相关的选修课程,适当的增加对交叉学科的课程选修数量。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其优点在于提高了课程模块的灵活性,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更新能够快捷的做出调整。再次,建立课程开发机制。高校应当设置课程开发组织或部门,建立课程开发制度,明确各模块课程的改革目标,同时加强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于课程开发的参与力度,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开发机制。

3.2 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方法

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只是表现在课堂上,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分小班上课、教学科研一体化等措施都只是保障研究性教学的外在形式。研究性学习其根本在于教师去执行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不分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学生则根据老师制定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分小组进行学习。关于教师教学评价,高校应当明确教师教学评价所涉及的主体,即高校、用人单位(政府、企业)、教育教学评价机构、教师、学生。针对现阶段教师教学评价主体缺失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注重用人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参与,并建立有效的参与激励机制,保障高校教师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3.3 高校鼓励教师进驻企业实习锻炼

高校教师进驻企业实习是提高教师工程能力最为直接的辦法。首先,高校应当建立“教师入企”的激励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实践,同时制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评定标准;其次,加强教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监督,建立“教师驻企”的监督机制,确保教师能够在企业“工作”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建立教师实践工作评价机制,学校组建教师实践评定小组,并邀请实习企业代表,对实习教师的工作汇报进行评价,按标准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进行奖惩。

3.4 积极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讲座

企业工程师进入高校开展讲座活动是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的间接方式。企业工程师是专业前沿的代表,有着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工程师进校讲座能够帮助在校教师正确的把握当前工程前沿的动态,开阔教师的工程视野,弥补了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定期的邀请企业工程师进校开展讲座。

3.5 应当建立了四个平台

一是建立分层次教学平台。能针对学生需求,找到更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是建立考研平台。指定5名考研指导教师信息和指导教师辅导科目,在考研主要课程方面为学生搜集信息、指导学习,为学生提供考研最大帮助。

三是建立就业平台。发动教师走出去,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多与企业联系,推荐学生,增加就业率。

四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平台,开展物理竞赛和创新竞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推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4 结语

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打好学生基础做起,做好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课程建设中,基础知识教学中合理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立足工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督促学生刻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合作的项目或者实际工程学以致用,不能让学生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为其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培育“工匠精神”是应用型高校的使命.光明日报,2016.4.22

[2]祁福雪.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人文教育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2.7:174-175.

[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人民网教育频道,2018.6.22.